“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

这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句话。什么叫“养生主”呢?就是有关养生的要领。所以庄子的这篇文章,其实讲的是养生之道。

既然讲的是养生,那么接下来,问题就来了:

这跟善呀恶呀什么的,有什么关系?

更重要的是,庄子竟然还说,就算做善事,也不要“近名”,就是不要弄得人尽皆知,让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大善人;做了坏事呢,也不要“近刑”,就是不要触犯刑法,以免受到法律的惩治。

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庄子说真正的处世高手(庄子如何为人处世)(1)

为善为什么要“勿近名”?

“为善”就是做善事、做好事,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不能去亲近名声呢?

乍一想,好像是不符合常理。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孟子的这句话,对于世间的这些人心、人性,见解那是相当高明的。

总结起来就是:名高累身!

这种因为名声,给自身带来的连累,首先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强加。因为一个人,当他名声在外的时候,日子就不大可能,再像以前那么逍遥自在了。他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

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维护自己的人设。

可如果这个人,平头老百姓一个,根本就无所谓名声,自然也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其次,就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

世人都爱拜菩萨。为什么拜菩萨?因为菩萨救苦救难。实际上,当一个人成了众人口中的大善人、大好人,也就有了人为的菩萨属性。

这种菩萨属性,不管是自己强加,还是别人强加,终归要救苦救难。

只不过不同的是,菩萨毕竟是泥胎金身。就算有人跪在他面前,百般磕头作揖求他,可他有没有听到?别人不知道,他也不知道。

所以帮不帮,完全看心情。

可肉身凡胎的为善者就不一样了。人家把你捧得那么高,然后跪下来求你,你说你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不答应吧,还是为善者吗?

答应吧,自己能不能做到?而且这么无休止的,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后,尤其不要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道理。你还别说自己问心无愧!这世上的事物,只要存在,就必然有缺陷。

就如同再娇艳的花,放在显微镜下,也就是一堆细菌。

庄子说真正的处世高手(庄子如何为人处世)(2)

为恶为什么要“勿近刑”?

大家仔细分析这句话,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人能不能做错事?

有一个叫艾德蒙·罗卡的人,是法国的一名警官。他建立了一套痕迹学理论,核心思想就是“但凡走过,必留痕迹”。

从这个观点来说,人是不能做错事的。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错事,指的可是触犯刑法犯了罪。如果没有犯罪,有没有走过,留没留痕迹,其实根本就无所谓。

所以说,只要不违背道德,不触犯法律,人是可以做错事的。

即便这个错事,指的是“为恶”。

何况在庄子的思想里,所谓的善恶对错、好坏是非,还有道德与不道德,不过是为了维持人类社会这个机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在一个特定群体中,被不断地继承和发展,文化也就随之产生了。

可一味守着这些,日子也不一定就好过。

这就叫“守礼俟命,终为饿殍”。

所以有这么一句老话,说是“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当人在穷困中的时候,不妨想一些歪主意。因为这个时候,明显之前的路走不通了,否则为什么会陷入穷困地境地?

只不过要谨记,不要违背道德,不要触犯法律。

不然就是“近刑”了。

而且,一旦摆脱了穷困的境地,不但要适可而止,更要多长一些良心。否则,很大可能还是免不了“近刑”,落一个被惩治的下场。

庄子说真正的处世高手(庄子如何为人处世)(3)

《易经》里有一个词,我觉得对于为人处世,会有很大的一个帮助。

这个词就是“无咎”。

很多人把这个词,翻译成“没有过失”。我个人却觉得,更应该翻译为“没有后遗症”。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是人,但凡他做事,就一定会有过失。

不过,就算有过失,却没有后遗症,这才叫高明。

怎么才能做到呢?

就是庄子这句话,“为善勿近名,为恶勿近刑”。

不是说做善事就是好的。当因为做善事,而去亲近名声,贪图名声,结果并不见得就好;也不是说做坏事就是恶的。只要你不违背道德,不触犯法律,结果也不见得就坏。

本文为索彦原创,欢迎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