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纪录片的影迷一定不会对梅索斯兄弟感到陌生,艾尔伯特与他的弟弟大卫·梅索斯的导演组合是“直接电影”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电影哲学和制作方法也对后来的电影人具有重大影响。

在梅索斯兄弟成名作《推销员》问世50周年之际,该片将以全新的4K数字修复版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来看看50年前的纪录片和今天的有何不同吧。

梅索斯兄弟推销员(梅索斯兄弟成名作推销员50周年修复版SIFF荣耀放映)(1)

到了晚上,四个推销员便聚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互相交流一天的推销经验。他们心知肚明的是,大多数教友根本不需要,也买不起这样一本需要分期付款的《圣经》。但他们就是有办法把它卖出去,不论面对什么人,他们都有不同的推销话术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不惜欺骗顾客,向他们假传教区的指令。

梅索斯兄弟推销员(梅索斯兄弟成名作推销员50周年修复版SIFF荣耀放映)(2)

在另一头,圣经公司的销售会议上高层则在对着满屋子的推销员疯狂打着鸡血,告诉他们“再畅销的图书都不会自己销售自己”,“如果你赚不到钱,那是你自己的错”,所有销售员都要站起来发誓他们明年要挣到多少钱……

起初,四位推销员踌躇满志,将这份工作视为伟大的事业。但在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之后,他们也开始对生活有所怀疑。当影片最后他们再一次聚在旅馆房间里,他们看着一本本卖不出去的《圣经》,再看看依旧一穷二白的自己,开始反思这一切的意义。

梅索斯兄弟从上千分钟的跟拍素材里,剪出了最后的成片。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除了架起摄像机和话筒之外,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做——哦对了,他们给了每个推销员100美元,作为允许自己全程跟拍的报酬。

梅索斯兄弟推销员(梅索斯兄弟成名作推销员50周年修复版SIFF荣耀放映)(3)

算上这四张百元大钞,《推销员》的成本只有10万美元。梅索斯兄弟自掏腰包完成了所有投资,他们拍摄的设备包括两台16毫米摄像机和一支指向性收音麦克风。有时一台摄像机会出现在另一台的镜头里,麦克风也在画面顶端晃来晃去,这些“穿帮”镜头会被当时的许多纪录片业者嘲笑为“不专业”,但梅索斯兄弟不在乎,因为这也是“直接电影”的一部分。他们摒弃画外音和旁白,让拍摄对象自己来完成所有动作,他们只是在一旁等待事物的发生。

梅索斯兄弟推销员(梅索斯兄弟成名作推销员50周年修复版SIFF荣耀放映)(4)

作为“直接电影”的标杆作品,《推销员》揭露了时代背景下“美国梦”的虚伪,呈现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物质与精神价值之间挣扎的生活状态,堪称一部伟大的社会学纪实作品。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在此后数十年里影响了纪录片的拍摄风格。

如果你看惯了配着煽情背景音乐和大段解说词的商业纪录片,不妨来看看半个世纪之前最客观、最直接的《推销员》。通过4K数字修复技术,这部沉淀了半个世纪的片子将焕然一新,给你带来全然不同的感官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