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那些因帮助子女,远离故土的“花大姐”们。愿她们在新的地方拥有更多的爱。


花大姐是一个普通农家妇人,雪白的肌肤,一米七的大高个,夏天的时候总喜欢穿各种印花短袖,花色鲜艳好看。常在一起聊天的几个妇女便开玩笑,叫起了花大姐。

花大姐有三个女儿,八十年代生的女儿多,在村子里并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婆婆重男轻女,一看那么多孙女,干脆不管不问。花大姐的娘家隔得远,兼顾不了这个远嫁的女儿。好在花大姐身强力壮,和丈夫两人也算把孩子们拉扯大。只是这中间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眼看着,女儿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一家有女,百家求。花大姐的门槛在那几年被磨的光不溜秋。

大女儿嫁给了隔壁镇做手艺的工人,两口子勤勤恳恳,日子也算越过越好。二女儿自由恋爱了一个,花大姐嫌弃对方个子不高,硬是不同意,最后也是散了。后来经人介绍了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规规矩矩工厂上班。两人勤劳踏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县城买了房。花大姐很欣慰。

“还剩一个妮子,只要她成家了,我也就安心了。”花大姐跟丈夫这样说着。

小女儿接受了多一点点的教育,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个城里小伙。唯一不好的,小伙是离异家庭的。花大姐犹豫了,但最终还是被“人要靠自己”的道理说服,想着只要孩子们自己有能力,家庭不是问题。就这样,小女欢欢喜喜在城里安了家。

“花大姐好福气,三个女儿都已成家。”村里的人聊天的时候不忘夸奖。彼时,花大姐在村里过得有滋有味。

花大姐是益虫还是害虫(花大姐)(1)

图片来源于网上


这一天,小女对花大姐说,希望花大姐跟她去看孩子。花大姐表面看起来有点犹豫,内心却很欢喜。就这样,花大姐开始了第一次离开她熟悉的地方,离开吵了半辈子的老伴。

初到城市,宽阔的马路,拥挤的人流,都让花大姐忍不住感叹,城市是跟农村不一样哈,这么多人。新鲜感很强烈。

花大姐是个勤劳的人,她把小女的家和孩子照顾的妥妥帖帖。小女依然在母亲的照顾下过着悠闲的日子,好像一切都与结婚前没有变。

只是,渐渐的,花大姐似乎不再那么爱笑了。好像她忘了自己要干什么,忘了来到这个陌生地方是为什么。

她时常坐在那摆弄她的小收音机,收音机里说评书的先生像是她的老友,慷慨激昂地说着故事。那一刻仿佛回到老家,门口台阶上几个妇女闲聊,叽叽喳喳,花大姐也有了自己开怀大笑的节奏。

小女意识到母亲的变化,询问是不是住不惯这里。花大姐笑了笑,“不是啊,这里住的挺好啊”。是啊,花大姐时常跟自己说,这里吃喝穿都不愁,干干净净的,事也不多,住着挺好的。可是为什么会常常失了魂似的。

终于,小女和女婿有时间可以回老家一趟。花大姐也为这个消息开心了好几天。

回到村里,几个处的好的老嫂子都来看看花大姐,直言花大姐在城里过好了,又白又胖了。花大姐喜笑颜开,脸上洋溢着像是自豪像是满足。花大姐去看看她的菜地,去看看她的池塘,去看看曾经养过的大黄狗旺财。那几天出奇地,她与老伴没有吵架。

又到了回城的日子。告别了熟悉的路口,收回了挥舞的手臂,花大姐倚着车窗,正了正身体。花大姐望着前方,像是望着未来的日子。

花大姐是益虫还是害虫(花大姐)(2)

图片来源于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