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转眼间被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令顾客信服”,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小学语文作文写人的小动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小学语文作文写人的小动作(小学写人作文之动作描写)

小学语文作文写人的小动作

一、 能力检测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女卖刀,她不能说话,无法用富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宣传自己的产品。于是她就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演示刀的锋利。她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转眼间被分成数截,但刀刃锋利如初。哑女虽未说一句话,但她的摊位前排起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顾客们众口一词:“好就好在她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令顾客信服。”

哑女卖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写作文时我们要把人物的一举一动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形象才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动作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

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描写出他是怎样做的。动作一闪即逝,我们只有在观察时格外用心、细致,才能捕捉昙花一现的美丽。如何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好呢?

二、能力培养(一)动作描写的组成:

动作描写=动作行动 动作对象 动作环境 动作感受

1、动作行动,就是刻画人物行动时的一系列动作,一般由程度词 动词组成。如: 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蹲等。

2、动作对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体。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动作环境,即人物产生动作的特定场景。可以是景物、场景等。

4、动作感受,就是在动作描写时运用此喻或者夸张等手法,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

(二)人物动作描写四大妙招:

第一招:描写个体动作

描写人物,动作描写必不可少。有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要围绕人物的一个动作细描细画,力求突出人物的特点。

“快一点,时间不早了,我们都在等你。”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他们怎么这么早就来叫父亲去卖豆呀?!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 清晨的风,彻骨的凉,父亲瘦弱的身躯在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蚕豆, 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中考满分文《蚕豆丰收之后》)

这一段着力描写了一个动作:父亲在清晨去卖豆子时的艰难情景。描写时,作者详细描画,突出父亲竭力挑起两包蚕豆的过程,反映家庭生活的艰辛和父亲吃苦耐劳的品德。

第二招:精写连续动作

连续动作该怎么描写?那就应该突出动作的连续性,用词上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例一:唉,这种读书方式实在不好受,我必须把头缩进被窝深处,被角必须压得密

不透光,然后打开手电筒,开始看书。略有声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熄灯、伸头、察看,直到“警报解除”,又缩头蜷腿,开灯……没想到效率还真高。只是憋得满头大汗, 脸上发烫,呼吸不畅,必须定时探头呼吸,实在是美中不足啊!(选自中考满分文《兴趣》)

例二:他把手伸向了我,这是一双饥饿的手,筋骨从外皮中突出来,像那老树的枯藤,错乱地缠在他的手中。我不由自主地把手从上衣口袋抽出来,从上到下,把每个口袋都搜遍了。我忽然想起,忘了带钱。这一刻,我顿时尴尬起来,不知该怎样面对他。可他干瘪的身体、褴褛的衣裳、枯黄的脸,仿佛在告诉我他确实很需要帮助。

“兄弟,对不起!”我很不自然地握住他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兄弟,没关系!”他那黯淡的眼光,在黑暗中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他也不由自主地握住了我的手。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俩犹如一对久别重逢的亲密战友,(选自中考满分文《兄弟, 对不起》)

写人,免不了要描写人的动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往往能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

例如《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红军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这段话描写了红军老班长连续五个动作。用“坐、捧、嚼、皱、咽”五个准确的动词,写

出了老班长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为照料小战友、日夜操劳、精神疲乏的神态。“捧”字,

突出了老班长对那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的珍惜;“嚼”、“皱”、“咽”三个动词,写出了草根和鱼骨头难以咽下以及老班长饥饿的程度。通过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红军老班长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抗争的坚毅性格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心,观察周围各种人形形色色的行为动作,特别要注意不同的人的动作特征,抓住特征仔细地反复地进行观察。

如下面例段:

1、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咯”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2、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 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3、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 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

来却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第三招、要准确运用动词。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写好人物的举止动作, 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例如,习作《小皇帝与老奴隶》中这样写:

爷爷用商量的口气问:“好孙子,坐转椅吗?”“小皇帝”用力地摇着头,使劲挥着胳膊,打在妈妈的身上。他瞪着眼乱踢着,不愿意。来到梯子前,奶奶乐呵呵地问: “心肝哟,爬这梯子好不?”“小皇帝”仰头看了看,一闭眼,抱住妈妈的脖子,摆着身子,说:“不嘛!不嘛!”奶奶像接到了圣旨似的,连声说:“不爬,不爬!”不一会,来到滑梯边,妈妈轻声问:“宝贝儿,坐滑梯吧?”这话还真灵,一下子打动了“小皇帝”的心,他立刻不哭不闹了,叫着:“我要玩儿滑梯!我要玩儿滑梯!”“哎——” 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了。这下,几位可高兴坏了,宝贝不哭了。

这里小作者准确运用“摇”、“挥”、“打”、“瞪”、“踢”、“仰头”、“闭眼”、“抱”、“摆”一系列的动词,把“小皇帝”因为“老奴隶”的过分溺爱而形成的任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四招、给动作添加修饰词语或修辞。

写好人物的举止动作,需要准确选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表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写好人物动作,还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

原句:小贝蒂伸出双手,捧起燕子,送到嘴边用呵气为小燕子取暖。

动词加上了修饰词: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

加上修饰语就更加突出小贝蒂对小燕子的关心、呵护,能更好的丰富人物的内心世

界。

又如《鱼游到了纸上》中描写聋哑青年专注绘画时的情景时,写道: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里将聋哑青年工笔细描比作姑娘绣花,一下子就把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熟练细

致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人物动作描写词语积累及片段欣赏:

我的词语库:

喋喋不休 手舞足蹈 眼珠一转 歪着脑袋 窃窃私语

闭口不言 挤眉弄眼 左顾右盼 眼观六路 东瞧西望

侧耳细听 举目远望 目不转睛 拍手称快 抓耳挠腮

缩头缩脑 大步流星 捶胸顿足 仰面朝天 东倒西歪

望而却步 踮起脚尖 迎头赶上 一溜小跑

片段赏析:

1、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 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大人们被这个“小馋猫”逗得哈哈大笑。

2、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3、我先在锅里倒入少量的油,等油冒烟的时候,我赶紧把鸡蛋倒入锅中,只听见“嚓”地一声,鸡蛋在油锅里迅速泛起,它的边缘多像小姑娘裙子上的花边。

4、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挣扎着,弟弟乐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就飞起来了。他跟着蜻蜓飞跑,口里还大声嚷道: “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5、街道上是旧旧的民宅,风一刮,好像就要倒了的样子。老人倒是毫不忌讳,安安稳稳地坐在房门前的阶梯上,身边趴着一只半睁着眼的狗。老人的眼神与常人有些不同, 有些空洞,没有焦点,似乎纯粹是为了附和姿势的,便随意地向着十字路口。

6、“老板,一碗拉面。”一个男孩儿走进拉面店对一旁正在揉面的老板说道。只见老板动作麻利的反复揉着面团,像在搓衣服似的。然后,他分别抓起了面团的一端,把面团拉成又粗又长的一段。只听见“哐”的一声,面条被重重的砸在桌子上,桌子在微微振动,桌子上的面粉也被这突出其来的振动吓得“跳”起来,像几缕白烟一般向四下散开。老板迅速将面团两头一并,又是“哐、哐、哐”的几声,然后再次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伴随着那有节奏的敲击声,面条如变魔术一般变得越来越细,到最后已和普通的面条没有什么两样了。他揭开了桌旁的锅盖,一股白气立刻从锅里钻了出来,他小心翼翼的把面条放进了锅里,然后轻轻的盖上锅盖。

例文赏析:

发生在节日里的一件事

妈妈是个医生,平时工作可忙了。今天是国庆节,妈妈答应带我去天安门看灯。刚刚下午四点,我就拉着妈妈迫不急待地走出家门。

忽然,一位穿着白大褂的阿姨匆匆忙忙地跑到我家,气喘吁吁地对妈妈说:“来了一位重病人,正在心电图室抢救。”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

一进心电图室,我就看见一位病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荧光屏上显示出几道绿点,还一跳一跳的。我知道那是病人的心脏在跳动。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几位护士阿姨忙着给病人输液、输氧和吸痰。忽然,荧光屏上的绿点不跳了。“不好,心脏停止跳动。”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心电图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阿姨们忙而不乱。有的为病人量血压,有的给病人做人工呼吸,还有的给病人打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慢慢地病人的心脏开始跳动了,病人睁开了眼睛。这时,妈妈才擦了擦头上的汗,眼睛又盯住荧光屏。妈妈和阿姨们一直忙到病人情况平稳,被送进了病房,才松了口气。

离开医院,妈妈拉着我在街上默默地走着,树上的彩灯照着妈妈疲倦的身影。妈妈带着歉意对我说:“真对不起,没带你去天安门。”我急忙说:“没关系,以后可以再去。”大街上灯火辉煌,从一家家敞开的窗口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我在心里说:“你们知道在这节日之夜有多少人在忙碌吗?”

这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明白了,正是妈妈和千千万万的叔叔阿姨们用自己的奉献精神,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简析:这是一篇十分生动、感人的文章,通过记叙节日里抢救危重病人一事,赞扬

了妈妈等一群人救死扶伤、讲求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在写作手法上:面对众人, 作者着重写的是妈妈;在刻画妈妈的形象时,作者又着重采用了行动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妈妈一听,急忙拉着我跑向医院”“, “妈妈推来一台机器迅速连上了病人,按了开关”,“妈妈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光屏”,“妈妈一步迈到病人身边,双手按在病人胸前,一下一下为病人做胸外按摩”。通过这些行动描写,急患者之所急、遇事沉着镇静、技术精湛 纯熟的人物形象,便脱颖而出,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篇短文,提醒我们:

(1) 在记叙事件、表现人物时,要依据材料的特点(即最适于运用行动描写),变作者自己空泛地叙述介绍为直接描写人物的行动,让人物的行动去“说话”。这比作者自己唠唠叨叨的叙述更有说服力。

(2) 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最能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行动,纳入文章,进行具体描写。不能不分轻重,把人物所有的动作都具体描写下来。

(3) 在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突出中心思想的行动时,要写出人物“做什么”, 而重点是写清楚“怎样做”的。只有这样,人物的行动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当然,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要对生活中人物的各种行动仔细观察,同时认真思考、

理解不同的行动所反映出的人物的不同心理。这样,在作文中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突出中心思想,才会运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