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成语典故(诗忆中华历史系列第九集)(1)

秦始皇帝陵全景图

秦汉时期成语典故(诗忆中华历史系列第九集)(2)

秦朝疆域地图

秦朝历史歌谣 老尹

嬴政出生在邯郸,父亲异人母赵姬。

异人赵国作人质,赵姬曾妾吕不韦。

长平之战赵未亡,保卫邯郸赵凯旋。

生逢绝境艰难日,千古悬疑生父案。

不韦卫国一商人,融合百说成杂家。

奇货可居视异人,功成秦国为相国。

秦灭六国终战国,统一王朝自秦生。

大秦短暂十四载,功是功来过是过。

先秦诸侯是分封,秦朝一统置郡县。

中央政权设机构,三公九卿理朝政。

蒙家三代扩边疆,收复河套连长城。

欲稳江山多政举,统一货币度量衡。

大篆小篆与隶书,书同文来车同轨。

官方大篆简化小,民间流通是隶文。

秦律从严多酷刑,法家下令慑苍生。

担心儒生论古今,焚书坑儒是暴政。

暴政频发天下反,鱼肚藏书陈胜王。

鸿鹄壮志终未成,苍头余部投项梁。

项羽钜鹿扫秦军,破釜沉舟败章邯。 BC207

刘邦率军占咸阳,恭迎项羽楚霸王。 BC206

霸王分封十八路,一统大秦归诸侯。

诸侯分封利难均,天下烽烟又纷纷。

秦汉时期成语典故(诗忆中华历史系列第九集)(3)

西安曲江秦二世胡亥皇帝陵

大秦典故与诗文

秦国、秦朝的成语典故很多。比如伯乐一顾,秦王陈宝、食马得酒、立木为信、一字千金、秦镜照胆、秦皇鲍鱼、秦皇车书、秦皇反璧 、秦皇封松 、秦皇焚坑、秦皇剑池、指鹿为马等典故。下面推荐六个相关成语典故与诗词。

一、食马得酒: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

秦缪公,即秦穆公。秦穆公发现自己的宝马被一伙乡野之人杀死吃肉,心想:宝马已死,不能再让百姓受到惊吓。于是就说“我听人吃宝马肉不饮酒是要出人命的“,于是让随从取了一坛美酒送给这些吃马肉的人。这些乡野之人感谢秦穆公的恩德,在三年后的晋秦战争中奋勇杀敌,救出秦穆公。秦穆公与楚庄王就是因为胸怀宽广而成就霸业的,楚庄王曾有楚客绝缨的故事。

相关诗句,陈子昂《座右铭》:

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

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二、伯乐相马:

伯乐本指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后来指泛指相马者,引申为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我国最早被称为伯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孙阳,孙阳本是春秋郜国人,出生地是菏泽市成武县。孙阳的生活年代大约在楚成王与秦穆公时代。因为孙阳曾经为楚王买千里马,为秦国相马,尤其是为秦国的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诗句:

孙阳如不顾,骐骥向谁嘶(唐-李群玉)

骏骨正牵盐,玄文终覆酱。(唐-陆龟蒙)

三、立木取信(一作立木为信):

大约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前,商鞅先命令有关部门在栎阳的南门下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十两金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于是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金子。"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两金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北宋王安石曾创作《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秦汉时期成语典故(诗忆中华历史系列第九集)(4)

秦耕牛

四、成语一字千金

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期间,曾经组织一些学者,谋士编写了一部著作,名为《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本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融儒家、法家、墨家等多家思想,吕不韦被称作杂家。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编成后,吕布韦命令相关部门将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公布于咸阳城门下,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这就是成语一字千金的来源,形容文章精绝,价值高。

王维曾有诗云:

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

致君光帝典,荐士满公车。

五、秦皇封松:

秦始皇是正史记载第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公元前219年,嬴正到泰山封禅,泰山上忽降仙雨,始皇帝在一株大松树下避雨,当时雨可能也不大,始皇帝在树下没有被雨淋到,事后秦始皇封这棵大松树为五大夫。

《松》王睿—唐朝

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

丁固梦时还有意,秦王封日岂无心。

六、战国策之秦策《司马错论伐蜀》

公元前317年左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张仪说:攻打韩国,临近东周与西周国,讨伐周天子,得九鼎,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征伐蜀国,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又得地又得名,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秦惠王听了司马错的意见,不久后伐蜀国,顺道灭了巴国与苴国。

秦汉时期成语典故(诗忆中华历史系列第九集)(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