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顺治皇帝(多情天子顺治皇帝)(1)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在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顺治帝参照明制继续进行社会改革。顺治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他是一位刻苦学习的,励精图治的帝王。他非常喜爱汉文典籍,这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怀着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 他重用汗官。在争取汉人地主,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 积极采取招抚政策。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他亲政的第二个月谕兵部说:“朕思各处土寇本皆吾民,或为饥寒所迫,或为贪酷官吏所驱,年来屡经扑剿,荡平无期。皆因管兵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真贼未必剿杀,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


小时候的顺治皇帝(多情天子顺治皇帝)(2)

重视蒙古、西藏的关系。福临极为重视与蒙古、西藏等边疆民族的联系。他深悉蒙古西藏笃信喇嘛教,“惟喇嘛之言是听”,因而奉行自皇太极以来宠幸喇嘛的政策。 努力澄清吏治。吸取明王朝灭亡教训,澄清吏治,是福临亲政期间考虑最多、也最伤脑筋的问题。他有惩于崇祯帝的不幸遭遇,他认为朱由检“励精图治,宵旰焦心”,“孜孜以康阜兆民为念”,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帝王,但因“有君无臣,孤立于上,将帅拥兵而不战,文吏噂沓而营私”,终于造成“国势莫支”,国破身亡的悲剧。他推行甄别之法,擢优汰劣,要求各地督抚对所属官员“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者著保奏”,“不堪为民牧者立行参劾,不得姑留地方害民..不行纠参即为溺职,事发一并治罪”。他认为“知府乃吏民之本,若尽得其人,天下何患不治”,并认为全国百余府中有三十府最为重要。为选好知府,他于十二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门满汉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抚,各举才行兼优堪任知府者一人,详开履历事迹具奏,吏部再加察议,奏请定夺,以备前三十处知府之用”。


小时候的顺治皇帝(多情天子顺治皇帝)(3)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其在位期间实现了满清入关,使清朝的地方性政权过渡为全国性政权,进入一个全新的历程,但是其一生都生活在摄政王多尔衮的阴影中,而且清初入关及其破李自成张献忠和追击南明等关键性决定都是多尔衮拍板决定,似乎这位世祖名不副实,那么我们来看看真正的顺治帝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清入关之初的三帝可以这样评价,顺治有远见,康熙有魄力,雍正有毅力。 顺治帝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关初期多尔衮专权时代的傀儡,多尔衮死后的疯狂报复,后期因为爱妃之死要死要活的剃度出家,最终得了天花而英年早逝,而大家却忽略了顺治帝亲政时期的作为,顺治七年冬多尔衮猝死于塞外狩猎途中,次年顺治帝开始正式亲政,至顺治十八年驾崩,亲政十年颇有一番作为。


小时候的顺治皇帝(多情天子顺治皇帝)(4)

顺治帝可谓是一位颇有人情味的皇帝,敢爱敢恨,并在亲政后通过一系列政策恢复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在“跑马圈地”恶政之下,满族上层阶级开始腐败,顺治帝开始大力整顿吏治,惩罚了一批贪官污吏,颇有成效,并注意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重用汉族官员。 可以说顺治一朝是清帝中真正重用汉官的时期,现在看来,更多是因为顺治帝想借力打力,用汉官压制满清建国初期便有些腐败的上层阶级,当然也不排除顺治帝真正信任汉官,毕竟顺治帝年轻热血,当年剃发易服之际还是顺治帝亲允道教不用剃发的,不论怎样说,顺治帝真正重用汉人,真正的想实现满汉一家,是有远见的。 顺治帝可以说在满清皇帝中颇有人情味,有些热血,亲政以后也是励精图治,有远见,重用汉官,算是颇有作为,但是终其一生都活在多尔衮的阴影里,又是英年早逝,草草收场,算是悲剧的一生。


小时候的顺治皇帝(多情天子顺治皇帝)(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