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宣宣

来源/怀左同学

1993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以小说《辛德勒方舟》为原型,根据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迫害犹太人的真实历史事件拍摄而成。

这部迄今为止制作最昂贵的黑白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7项大奖在内的90项大奖和49项提名奖。

该影片导演,“电影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借助该影片获得1994年第6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一了奥斯卡奖的心愿。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1)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1939年,德国军队击败波兰,党卫军疯狂屠戮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趁着战乱来到克拉科夫。

他最初的目的是发一笔战争财,对遭受屠杀的犹太人,漠不关心。然而,随着战争越演越烈,无数惨遭屠杀的犹太生命唤醒了辛德勒的良知,他开始对无辜的生命产生同情和怜悯,不惜一次又一次违反纳粹法令救助犹太人,最后甚至倾其毕生积蓄保住了一千多位犹太人的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辛德勒历经了一场场剧烈的心理变革,最后完成了人格升华,赋予了自身“拯救者”的伟大情怀。

下面,从4个“主义”的角度分析辛德勒良心觉醒的心路历程。

01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之后,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又把人道主义具化为自由,平等,博爱三种精神,这使得人道主义的含义越来越丰富。

我国著名的国际慈善组织者王爱军,曾在《人道》中记载了人道主义的大概含义:人道主义,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屠戮和残酷的奴役,纳粹的行为无疑是反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

而主人公辛德勒的出现,则是人道主义援助的代表。

辛德勒人道主义的援助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现出来了,最开始的辛德勒是一个压榨,剥削犹太工人,巴结讨好纳粹军官,沉溺酒色之中的恶徒。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2)

在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血腥的屠杀后,辛德勒内心深处的良知渐渐被唤醒,他由救助一个人,到救助一群人,最后救助了一个民族。

在人物形象逐渐转变的过程中,辛德勒充分地展现了人道主义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温存和良善。

首先,辛德勒在与犹太工人的相处中,心境在发生变化,同情渐渐滋长。

他为被纳粹士兵开枪打死的独臂老人在纳粹高官面前撒了慌,称对方是重要的资深的技工,维护了一个老人死后的尊严。

随后,辛德勒拦下即将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救下了因出门忘带证件的犹太会计史登。

其实辛德勒完全可以重新请个会计,不顾他人死活,他如此大费周章,只因他对犹太人产生了同情。

对犹太人产生同情,便是对德国纳粹厌恶的开始。这一点是辛德勒内心觉醒,展现人道主义的重要因素。

他收留了制作铰链的工人,聪明的小男孩,又营救了前来求助自己的陌生女子的双亲,他的私人工厂逐渐成为犹太人避难所。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3)

其次,辛德勒主动地,公开地救助和关怀,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辛德勒去阿蒙的地下室,给女佣海伦送礼物,耐心倾听她的遭遇,在安慰海伦时,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与海伦平等地对视,充分体现了辛德勒对海伦的尊重。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4)

在辛德勒心中,犹太人不是纳粹口中的“老鼠”“母狗”“牲畜”,而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

这种主动的关爱还体现在辛德勒生日那天,他当着纳粹高官的面,亲吻了一名犹太女孩,表示感激。

看见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里,人们焦渴难忍,他拿起消防水管假借洗车玩乐,给即将抵达死亡的人送去生命里最后一丝清凉。

到这里,辛德勒思想里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渐趋成熟。

最后,辛德勒不惜倾家荡产,冒死营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义举,是辛德勒人道主义思想达到顶峰的标志,博爱的精神,闪耀人性的光辉。

在这个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上,人道主义思想由萌芽,到成熟,到顶峰的过程,既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也赞美了悄然绽放的人性光辉。

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举动,不仅是对纳粹德国嗜血成性的反人道主义的无声批判与抵抗,更是对人类人道主义救援精神的高声颂扬。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5)

02个人英雄主义

好莱坞的英雄形象,出场即带英雄体质,出身即是正义的化身,具有代表性的有,《勇敢的心》男主角华莱士,《蜘蛛侠》系列的男主角蜘蛛侠,他们的使命一开始就注定,拯救苍生。

而辛德勒作为个体,一开始他是个恶人,后来才成长为拯救人类的大圣人,大英雄。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辛德勒重塑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神话。

第一,辛德勒身上体现了强大的个人人格魅力。

辛德勒一出场即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政交辞令,先是借助自身纳粹党员的身份,结交了大量纳粹高官。

之后,凭借出众的社交能力,依傍不光明手段获取的大量资金,辛德勒逐渐为军政界熟知。

最后,一切准备就绪,辛德勒的私人工厂顺利开工,大发战争财,同时他在黑市也很吃得开,常常能弄到奢侈物品。

有钱,有物,有魅力的辛德勒,深受人们的欢迎。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当着德军高官的面,他亲吻了一名犹太女孩,人格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6)

第二,辛德勒的思想中蕴藏着古代帝王的风范。

一次,辛德勒和阿蒙喝酒聊天,谈到自制力和权力,他以帝王的姿态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阿蒙深受感染,杀人动机产生动摇。

辛德勒认为,权力并不是掌握生杀大权,所谓的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不那么做,这便是古代帝王的风范。

如史登所言,辛德勒的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7)

辛德勒对生命的看法,超越了常人的眼光,达到了世俗的高度之上,他俯瞰众生,睥睨世界,救助落难的犹太人。

第三,辛德勒是这部影片里被神化了的救世主。

自古以来,西方崇尚个性解放,强调个人的价值,集体拯救个人的意识宣扬屡见不鲜,例如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其代表。

这一观念,与东方集体价值重于个人价值的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信奉宗教,信仰上帝,他们的个人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英雄人物是存在的,就像上帝存在人们心中。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人公辛德勒就是神化了的救世主。

在德国投降前夜,辛德勒在台上发表演说,台下的众人围着他,当时的场景就像是犹太人安息日的祷告,表明导演斯比尔伯格默认了上帝的存在。

最后逃亡前夕,犹太人送给辛德勒一枚刻了希伯来语的戒指,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便拯救了全世界。

这里暗示了辛德勒是拯救犹太人的救世主。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8)

整部影片,从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去看辛德勒的蜕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他的转变历程,由个人魅力的彰显,到古代帝王风范的流露,最后救世主的暗喻,表明辛德勒重塑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

03利他主义

辛德勒为什么会救人?他完全可以选择不救,拖着两大箱钞票回家乡过一辈子荣华富贵的好日子。他救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从利他主义的角度解释辛德勒的行为,他之所以选择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利他主义者,而是因为,辛德勒从救人的过程中获得了个人满足。

精神分析家安娜·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利他主义的动机是不存在的,那些帮助他人的人,也同样从自己无私的行为中获得了个人满足。

很多精神分析家都赞同,寻求个人满足,而非利他主义,才是这些“拯救者” 无私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下面我们来看,这种个人满足是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辛德勒的。

首先,刻进骨子里的发财梦。

辛德勒夫人来克拉科夫找他时,辛德勒坦诚地透露了内心深处的目的,他要让这里的所有人都记住自己,那个伟大的奥斯卡·辛德勒,他使一间废弃的工厂重新运转,赚得盆满钵满,此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他的夫人,深情地抚摸着他的脸欣喜地说道:“你真是一点也没变。”

发大财,满足个人生活的虚荣和富足,是潜藏在辛德勒骨子里的意识。

其次,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辛德勒的工厂逐渐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这份虚荣辛德勒一开始很抗拒,在与杀人的阿蒙进行剖析对比后,他感受到了自身的高大,别人是杀人,自己是救人,救人是高尚的行为,可以获得比物质层次更高级的精神满足。

回顾过去人生的失败,辛德勒从救人的行为和接受别人的感激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最后,感同身受的遭遇。

在犹太人濒临灭族的边缘,任何一个小小的救人举动,都将受到来自被救助者极大的感激。这无疑会加深辛德勒内心深处的成就感,满足感。

还有一个细节,辛德勒曾在生日宴会亲吻了一个犹太女孩,因此被关进了监狱。

其实在小说中,辛德勒因各种原因被纳粹德军逮捕过,这些不愉快的经历造就了他积极救人的倾向。

因为,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辛德勒能够站在犹太人的角度,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遭遇,从而加强了他积极拯救犹太人的倾向。

影片的最后,辛德勒实现了他当初的梦想,这里的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伟大的奥斯卡·辛德勒,人们会永远记得他,只不过不是因为他的荣华富贵,而是他的人间至善。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9)

无疑,辛德勒从自己屡屡救人的无私行为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04存在主义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

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英雄。

这句话体现的是存在主义,其代表人物萨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萨特在他的哲学中,对战争这类偶然的,荒诞的境遇进行了批判。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人性的善恶之争没有必要,因为人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存在先于本质,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以上思想可以归结为三条基本原则, 即世界是偶然的、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的核心原则是第二条,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个人的存在先于对个人的理性判断和结论(即本质)。也即,人首先是存在,而后才定义自身。

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认为,自由选择的力量是人类存在的核心,但这种自由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人们要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

这种思想影响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形成。于是萨特认为,极端境遇中的选择是定义其本质的决定性力量。

接下来,我们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来解读主人公辛德勒的蜕变历程。

首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犹太人几乎惨遭灭族,这种极端环境正好契合了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条原则,即世界是偶然的,荒诞的。

正是战争这种极端的境遇,使得人类命运的偶然性,荒诞性更加突出。

其次,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因为最初他是一个压榨,剥削犹太工人的奸商,后来是一个倾其所有拯救犹太人的圣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几乎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

但在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这一切又是合理的。

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的过去不是定义他现在的依据,而真正能够定义他的,是他的自由选择。

过去的辛德勒之所以是个奸商,是由他成为奸商以前所做出的选择决定的,同样,现在的辛德勒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是由他成为奸商后所做出的新的选择决定的。

这完全符合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三条原则,自由选择,并且这种自由选择起到了定义其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自由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

人在任何一种境遇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你乐意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可以把自己造成那种人。

没有原则指导你的判断,因为你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是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结果负全部责任。

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性(辛德勒的名单从奸商到圣人)(10)

下面我们来看萨特存在主义视角下不同人的选择结果:

阿蒙为什么被绞死?

辛德勒陪阿蒙喝酒聊天,谈论自制力和权力,试图引导阿蒙走上正确的良知之路,教导他饶恕无辜的生命,去做一个慈爱者。

最开始,阿蒙试着饶恕了劳动时抽烟的工人,接着又饶恕了弄脏他马具的男孩,最后在放走李谢克时,固态萌发,杀人的欲望占了上风,阿蒙选择枪杀了李谢克。

临死前,阿蒙仍旧高喊“希特勒万岁”。他自始自终选择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纳粹主义狂热分子,被处以绞刑便是对他的选择负责。

犹太人为什么存活?

在暗无天日的屠戮中,险遭灭族的几千名犹太人得以幸存,一方面源于辛德勒的搭救,另一方面源于自身的不放弃。

女工在被错送去死亡墓地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一个老太太说,被围墙电网电死反而不那么痛快(比起淋浴吸入毒气而死)。

那一刻老太太身后的犹太妇女讲了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生的渴望,一直相互照顾,相互鼓励,所以辛德勒才说,你们最该感谢的人是你们自己。

在绝望的世界里,他们选择带着生的希望坚强地活着,最后他们幸存下来。

辛德勒为什么要逃亡?

在苏联红军宣布解放后,辛德勒站在台上发表了演说,他是一名纳粹党员,一名军火制造商,还非法奴役犹太俘虏替自己做工(虽然暗地里目的是救人)。

由于背负着以上种种罪名,辛德勒成为了一名战犯,将被通缉,有被处以绞刑的可能,他不得不开启了他的逃亡生涯。

辛德勒的逃亡正是为他过去选择成为的种种身份负责。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辛德勒的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的存在方式,尤其是主人公辛德勒,面对极端的战争境遇,他所做出的自由选择是不断超越自身,由拯救一个人到拯救全世界,正是这种积极的选择,塑造了辛德勒人性的光辉,并且辛德勒主动承担起了自己选择的结果,最终实现自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总结

主人公辛德勒是德国投机商人,他救下的名单里的犹太人,是他的民族所仇视的敌人。

一开始他的目的很简单,利用战争从中大捞一笔,这辈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可在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犹太人被屠杀后,辛德勒心底深处的良知一点一点觉醒。

那些犹太人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可他们是一条条无辜的生命,他们不该受到罪恶的屠戮,良心觉醒的辛德勒毅然决然站到了战争的对立面,背弃自己曾经信仰的纳粹主义,做了一件又一件拯救犹太人的正义之事。

辛德勒良知觉醒的心路历程,通过以上4个“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这种转变的历程变得合情合理,有理有据。

电影原小说作者,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毫无疑问,辛德勒做到了。

从奸商到圣人,辛德勒蜕变成为一个灵魂拯救者,为后世所敬仰,为辛德勒的犹太人所铭记,至善无界,大爱无疆,当你拯救了一个人,你就拯救了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