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墓地,历来是人们最为看重的地方,人总把死亡看得比新生更重要,因此,对于墓地的选择从来都慎之又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多年来的发展,也就造就了各个地方特有的丧葬习俗,加之各民族之间的丧葬习俗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汉族人习惯圈出一块地,用以埋葬整个家族之人,这是我们见过最多形式的一种。真正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比如天葬、水葬等都让其充满了神秘感,同时也让我们佩服古人的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丧葬习俗被大众知晓。

贵州山洞五百多棺材(贵州山洞堆满500多具棺材)(1)


01

比如贵州就有这样一处地方,用一个巨大的山洞充当附近五个村的墓地。这是怎么回事呢?贵州安顺市平坝县,一个驻守了山洞五年的守墓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六旬老人在此风雨无阻守了五年,不分白天黑夜,寸步不离。而他守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500多位已经逝世的人。

我们见过悬崖上的棺材,见过不用任何棺材直接对人进行天葬和水葬的民族,但是只用一个山洞来存放的还实属第一次听说。毕竟,俗话说“自古道盖棺事定,入土为安”。历史上诸如此类的言语有很多,譬如“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汉族人讲究人死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如果只用棺材而不将其埋在地里,那么就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所谓死者为大的便是,哪怕十恶不赦的重刑犯,在开刀问斩之前,也会照例提供长休饭、永别酒,吃饱喝足再上路。

贵州山洞五百多棺材(贵州山洞堆满500多具棺材)(2)

02

人们总是会将自己不了解或是从未听说过的事情定义为稀奇事,对其总止不住的想去探究。装满棺材的山洞便是这样紧紧的抓住了众人的眼光。它被命名平坝棺材洞,所存放的棺材都附近五个村子的苗族人从唐肃宗至德年间这样的风俗便形成并被完整的保存至今,棺材的存放地不仅让人们大为震惊,就连棺材本身也让众人惊叹。1800多年过去,这里的棺材没有一具风化或者是被腐蚀,保存得极其完好。

贵州山洞五百多棺材(贵州山洞堆满500多具棺材)(3)

03

这个山洞处于一座名为老熊山的陡峭半山腰,从山下看,远远便能看见堆砌在洞口的棺材,在烟雾缭绕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而肃穆。走近一看,密密麻麻的棺材之多,让人遍体生寒。本以为经过风吹雨打,棺材会发霉腐烂,谁知走近洞内一看,整个山洞非常干燥、通风。棺材也还保持着最初的光泽,除此之外,形式各异的棺材以及棺材上篆刻的各类图案,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当时的匠人工艺与民族文化。这些对我们后世人更好的了解苗族文化起到了良好的资料支撑。现如今,这里已经被当地政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了起来。

贵州山洞五百多棺材(贵州山洞堆满500多具棺材)(4)


结语

自山洞摆放第一具棺材一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这里已经堆放了大大小小的棺材500余具。纵使众多科考专家对此十分感兴趣,做了无数调查研究,但始终都没人能够解释为何人们要将死者放在山洞中。

不过当地却有一种说法,相传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这里经常发大水,为了避免棺材葬入地里后,被洪水浸泡坏,所以就选择了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山洞中。真实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不论是出于这里更接近天堂的原因,还是避免棺木损坏的理由,不论是汉人的土葬,还是少数民族的天葬,亦或是放在山洞中,终究只是后人对逝去者的美好祝愿与哀思,只是选择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六旬老人默默守护、默默相望,这也正是后人对逝去者真实情感的最好写照,也更是架起了死者与生者的生命桥梁。

参考文献:《耍孩儿·骷髅诉冤》、《糊涂世界》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于今日头条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