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公务员制度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上期答案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王士祯,字贻上,山东新城人。幼慧,即能诗。顺治十五年进士。明年授江南扬州推官。侍郎叶成格被命驻江宁,按治通海寇②狱,株连众,士祯严反坐,宽无辜,所全活甚多。扬州鹺贾逋课数万,逮系久不能偿,士祯募款代输之,事乃解。康熙三年,总督郎廷佐、巡抚张尚贤交章论荐,内擢礼部主事,累迁户部郎中。十一年,典四川试,母忧归,服阕①,起故官。

注释

阕:停止、终了。

答案:

康熙十一年,士祯主掌四川省考试,因母丧归家,服丧期满,重新被任命为户部郎中。

正文

上一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古代的丧服制度和丁忧制度,这一期我们向大家介绍古代的选官制度。

官员的选择、升迁、变动,在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社会都是一件关乎国家安定、发展的大事。隋朝以前选择官员主要是察举制。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1)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很多,其中“孝廉”“茂才”两科为最重要。“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廉”,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茂才”最初被称为“秀才”,后来为了避光武帝的讳,改称为“茂才”。所谓“茂才”就是优秀人才的意思,被举茂才的人大多为现任的官吏。此外还有“察廉”“光禄”“贤良方正”“明法”“有道”等科,这些被举荐的人才经过考核以后,就可以授予官职或升迁官职。魏晋时期又采取了九品中正法,也称为九品官人法,进一步发展了察举制度,把选拔出来的人才分为九等,依据评定的等次授予不同的官职。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法虽然为朝廷选拔了大量的品性优良、才干卓异的人才,但也存在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情况,出现了一大批名门世族,比如崔卢王谢四大望族,还有弘农杨氏等等,像琅琊王氏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等,谢家有谢安、谢石、谢玄,隋文帝杨坚就出身弘农杨氏,这些望族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家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塞了一般寒门知识分子的进身之路,不能更广泛地选拔人才,因此,到了隋朝,隋文帝实行了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2)

科举制度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隋朝废止了九品中正法,唐朝科举真正成型。从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3)

唐代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试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试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科举考试的制度建设,也是逐渐趋于完善。在唐朝,考生可以拿着自己的文章向当时的名流、权贵、文坛领袖甚至是可能的主考官去请教,在呈送自己文章的同时,往往还附上自己的诗作,这些诗作被称为行卷诗,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行卷诗,就是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诗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准确地描写了考生呈送自己文章时的忐忑心理。到了宋代,逐渐出现了糊名和誊录的制度。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誊录就是把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写一遍。至于行卷之类的做法当然要被禁止的,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就更为严密。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4)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在参加乡试之前,考生先要取得考试的资格,就是要参加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因为八月桂花盛开,因此所发的考中者的榜文,称为桂榜,考中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5)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由礼部主持,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榜文叫杏榜。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6)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如果一个考生不间断的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这叫做连中三元,一千多年来,连中三元者历史记载仅有18位。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7)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对所写的文章格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后来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这就是八股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由于考试内容及文章形式的僵化,逐渐使科举考试由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沦落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因此,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时期就提出改良科举考试、甚至废止科举考试的主张,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协力统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论语述而篇第七章解读(论语说文之三十二)(8)

在科举考试中,有人金榜题名,也有人会名落孙山。考中的称为登科、及第。因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因此考中的进士都是天子门生,这是极高的荣耀,这些人大多可以迅速登上仕途,其中有些人还成为一代名臣。科考中,落榜的称为落第,落第的考生中也不乏才学优异者,比如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就屡试不中。此外还有唐代大诗人张继、贾岛,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大才子唐伯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近代思想家郑观应、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等,都曾经在科举中名落孙山。

本期试题

您知道哪些在古文中常见的官员授予职务以及官职变迁的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