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除了晋静公并将其迁于端氏,把晋国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战国八大遗憾三家分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战国八大遗憾三家分晋(揭开战国帷幕)

战国八大遗憾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除了晋静公并将其迁于端氏,把晋国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晋国的建立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第三年驾崩,弟弟周公姬旦辅佐年仅十三岁的成王。成王八年,上古的唐国(黄帝时期的一个城邦国家)发生了叛乱,周公率领军队将其诛灭,将唐国的土地纳为周的版图。成王的弟弟叔虞此时也已长大,成王便将之前唐的土地封给了叔虞。叔虞死后,儿子燮继位,被封为晋侯,晋国诞生了。

晋献公时期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继位,即位后任人唯贤,起用士蒍、里克、赵夙(赵的先人)、毕万(魏的先人)等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并接纳士蒍的建议,尽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的子孙,打压了公室(诸侯国君的家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君位。他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在献公的东征西讨下,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实力最大的诸侯国。

晋文公时期

公元前636年,为躲避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的献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护卫下回到晋国杀晋怀公而立。重耳继位后,稳定了局面,使晋国的实力快速地得以恢复,并做三军六卿,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周襄王赏赐。公元前632年,又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国六卿

晋文公时期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六卿,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他们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由于在献公开始,为了稳定国家政局,防止动乱,一直打压公室,重用异姓。因此六卿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异姓世族所把持。之后这十一个士族之间相互兼并,到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

赵、魏、韩灭智代晋

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智伯与赵、魏、韩三家一起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晋出公大怒,联合齐国、鲁国攻打四卿,结果战败,并死于逃往齐国的途中。出公死后,智伯(智瑶)立晋昭公之曾孙骄为晋哀公,此时智伯把持晋国的大权,哀公形同傀儡。智伯通过权力,独占范、中行剩余的土地,成为了当时四卿中最强者。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贪得无厌的智伯,在索取了韩、魏的土地后,向赵襄子求取土地,结果遭到拒绝。智伯大怒,联合魏桓子、韩康子对赵发动战争。在旷日持久的晋阳之战中,因魏、韩倒戈,智伯在三方夹击下战败被杀,三家尽灭智氏之族,并瓜分其土地。此后由赵、魏、韩三家继续把持晋国政权,并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授予诸侯地位,最终在公元前376年瓜分完晋国的剩余土地,晋国灭亡。

事件原因

周朝的分封制度是根本原因

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荀子·儒效》记载,“(周武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到春秋时期大小诸侯一百四十多个。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诸侯们相互吞并,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二十余家。而诸侯内部对自己的儿子和立功卿大夫也会施行分封。诸侯兼并,齐、晋、秦、楚迭起称霸,周王室势力反不及曹、滕、邾、莒这种小国。卿大夫们专政,赵、魏、韩的领地远远大于晋国。因此周天子不过有一个天下共主的虚名,晋国国君成了没有实权的傀儡。这样一来,以下犯上,取而代之的事迟早会发生。

晋国打压公族,重用异姓六卿是直接原因

由于献公之前,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封其叔叔成师于曲沃(山西曲沃)即曲沃桓叔,曲沃比晋国都城翼(山西翼城东南)规模还要大,且桓叔年长,政治经验丰富,在公族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不断地用武力挑战晋国国君,打败了昭侯、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侯缗六代,取代文侯一脉夺得晋国正统地位。不仅是晋国,其他诸侯国也发生了很多次公族发动叛乱,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情况。有鉴于此,武公死后,献公继位,立即大力打压公族,重用有才能的异姓士大夫。此后历代晋国国君也坚持这一政策,导致六卿的权力得不到制约。

周天子的不作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弱,晋国六卿专政期间,曾发生两起弑君事件,分别是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赵穿弑灵公,悼公元年(公元前572年)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甚至于在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四卿公然以下犯上,起兵进攻出公,导致出公战败后在逃亡齐国得路上病死。作为同宗的周天子也无可奈何,后来还封赵、魏、韩家为诸侯,最终三家灭亡晋国。司马光认为周天子如果死守礼教名分,拒绝这种僭越行为,那么卿大夫势力再大也不敢凌替自己的国君。他说“……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将主要责任归咎于周天子

事件影响

使周王朝进入更加残酷的战国时期

在分晋事件中,韩、赵、魏三家作为臣子,却以下克上,瓜分了自己国君的领土,在当时这是严重违反礼仪的。周天子不但没有进行声讨,反而封三家为诸侯,周天子竟自己带头违反礼仪,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不需要遵守规则,弱肉强食战国时代开始了;

促使了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开了家臣篡位的先例,这给远在东方的齐国田氏提供了榜样。田氏此时也已长期把持齐国朝政,但是碍于礼仪,一直没能取代齐王室,周天子封三晋为诸侯后,田氏也加快了取代了姜氏齐国的步伐。

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

春秋末期秦国和晋国接壤,晋国作为势力最大的诸侯国,阻碍了秦的东扩。赵、魏、韩代晋后,虽然也是大国,并且成为秦国统一进程中的主要障碍,但是远不及之前的晋国。秦国在后来的一两百年中,慢慢分化三晋,利用连横制造矛盾,逐步蚕食三晋的领土,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总结

春秋时期各国因公子(诸侯国君之子)们引发的祸乱数不胜数。晋献公打压公族,任用有才干的异姓,在当时确实为晋国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比较好的政治环境。到了文公时期,更是把这一政策完善,制定三军六卿,完全把公族们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在异姓卿大夫们的帮助下文公称霸。然而文公死后二十年,当时的国君灵公就被赵穿所弑,之前帮助晋国称霸的异姓卿大夫们成了把持军政大权、蔑视国君的权臣,最后以至于被其瓜分。

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各国以智力相雄长,而秦国在这场竞争中慢慢取得优势,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下面我们看一下在七国争雄期间,导致秦国最后胜出的一项最为关键的政治举措——商鞅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