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1)

3月26日航拍的安新县圈头乡东田庄村全貌。东田庄村是白洋淀水区村中的一个,根据去年编制的《白洋淀区域发展规划纲要》,白洋淀将“实施水区村移民搬迁”。村民说,今后这里就属于雄安新区。

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2)

4月2日,雄安新区成立消息公布后的第一天,安新县大街上出现了很多的外地车辆,不少楼盘售楼处门外聚集了很多外地人。一位当地人接到涿州朋友打来的电话询问买房事宜,声称一次就要买10套,安新县政府已经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停封所有在售楼盘。

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3)

冬天,挖藕人穿上特制的防水服,下到寒冷刺骨的水里,用高压水枪往泥里冲,把莲藕四周的淤泥冲开,莲藕就会漂上来。荷花是白洋淀“淀花”,人工种植的荷花以产莲藕为主,春天种植,秋天收获,现收现卖,陆陆续续可以维持到来年开春。这样,种藕的农户可以随行就市,卖个好价钱。(刘全乐 摄)

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4)

白洋淀的村民将芦苇打捆后,扛出苇地装车。白洋淀盛产芦苇,有苇塘面积12万亩。在上个世纪,苇席是白洋淀主要土特产品,闻名全国,并且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可是现在的芦苇市场需求量极小,所以只有一小部分人还在收割芦苇。

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5)

雪天路滑,大雾弥漫,白洋淀大桥上交通堵塞,坐班车的人们下车步行过大桥。安新这个小县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算多,我平时喜欢步行上下班,这样可以在路上拍下一些有趣的人和事。

我们的家乡白洋淀多美呀(一个土生土长白洋淀人镜头里的家乡)(6)

早晨,孩子乘渡船过河去上学。白洋淀星罗棋布着143个大大小小的湖面,它们阻隔着村落之间的陆路交通。生活在此的人们出行,很多时候都离不开渡船。

2日晚,记者联系上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新白洋淀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刘全乐。

刘全乐,49岁,是土生土长的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人。“白洋淀的大部分就位于保定市安新县境内,我也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从2008年开始,刘全乐拿起相机学摄影,便一直在记录白洋淀周边的风土人情,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

刘全乐在安新县城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平时主要工作是给网店拍摄样品照片,拍的产品几乎都是两类——羽绒服和鞋。刘全乐说,白洋淀养鸭、养鹅的很多,羽绒产量大,大张庄村是全国著名的羽绒集散地,而三台镇有很多鞋厂,被称为“北方鞋都”。

工作之外,刘全乐几乎天天都在白洋淀里拍摄纪实照片。虽然他住在县城,但到白洋淀只要几分钟。走街串巷,搭乘渡船穿梭在各个水区村之间,刘全乐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很眷恋。

刘全乐说,白洋淀算得上是鱼米之乡,原来白洋淀水区居民的生活比较富裕,靠捕鱼、卖芦苇,每年能挣不少。但现在不如从前了,没地种不了粮食,没有别的收入,水上人开始羡慕旱区种地的人。

“昨天,成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出来,我今天就去村里转了转,和老乡们唠了唠。高兴肯定高兴,是个大好事,但他们唯一担心的就是房价会不会涨太快。”刘全乐说。

“不管怎样,大家还是特别期待未来新区的模样。”刘全乐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特别欢迎江南水乡的客人、杭州的客人,来“鱼米之乡”安新看看,来白洋淀玩玩,“我们这里的人都很朴实,很好客,这是不会变的。”

(原标题《水乡挖藕割芦苇 鸭多鹅多羽绒多》,原作者陈中秋。编辑陆文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