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曾经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蒋方舟的母亲曾说,蒋方舟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西游记》,阅读完后年幼的蒋方舟还归纳了一下师徒四人的常用语。唐僧的常用语是:“悟空,你在哪里?”孙悟空的是“妖精,看你往哪里跑”,猪八戒的常用语只有两个字“姐姐”,沙僧则最喜欢说“二哥,大哥说的对!大哥二哥,师父说的对!”。《西游记》让蒋方舟对阅读感兴趣,也带动了她自我的良性发展。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书,有的人在《西游记》里学习创业知识,走心的高校老师把《西游记》与化学结合了起来,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听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张怡微老师的讲座,才明白《西游记》中也蕴含着育儿的真理。比如:唐僧的童年经历和他的性格养成,孙悟空究竟该不该大闹天宫等等。

这不禁让人感叹,《西游记》中饱含的道理在不同的年龄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年少的时读,是一本神话故事;在青年的时读,是一本励志故事;在中年的时读,是一本管理用书;而在做了父母后去读,是最佳的育儿书籍。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1)

师徒四人的童年经历&性格特点

缺失“挫折教育”的唐三藏

唐僧原本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他的父亲陈光蕊考中了状元,在跨马游街的途中,遇到了当朝殷丞相的女儿殷小姐抛绣球。绣球砸中了陈光蕊,成就了一段好姻缘。陈光蕊带着母亲和妻子殷氏去江州赴任的时候,遭到了水贼刘洪的杀害。刘洪杀了陈光蕊,霸占了殷氏,冒名顶替去江州赴任,当时殷氏已有身孕。之后,殷氏产下一子,因为怕刘洪杀害,于是将孩子抛入江中,这个孩子就是“江流儿”,也是之后西天取经的唐僧。

唐僧虽然从小没有父母,但是救他的法明和尚却将他悉心抚养,寺庙中的和尚也都很关心他,所以唐僧在这个环境中长成了一个好人。他关心徒弟,孙悟空去狮驼洞打听消息,他就在原地祷告“愿保贤徒孙行者,神通广大法无边”。他知道感恩,在宝象国,孙悟空把他从虎变回人后,他说“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

但是,从小生长在佛寺的环境,让唐僧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他的童年时光是伴着佛号和佛经渡过的,缺失了社会的“挫折教育”,让唐僧的性格有点软弱。具体表现为,一遇到困难就哭哭啼啼,气得孙悟空经常骂他“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路上只要听说有妖怪,必定吓得大惊失色、人仰马翻,有时候连猪八戒看了都说他“不济事”。

我们常说唐僧“无为而治”,因为他是取经队伍中最弱的那个,也是唯一一个凡人。他没有天赋异禀,没有骨骼清奇,虽然软弱却又异常坚定。在取经的路上,他一直走得战战兢兢,却未曾放弃。唐僧像极了没有伞却仍在努力奔跑的孩子。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2)

放养环境下的孙悟空

孙悟空是取天地精华所诞生的石猴,在书中也把他称之为“心猿”。在刚出生的那段时间里,可以算是孙悟空的童年,他过得非常开心。首先,他当时没有监护人,在完全放养的环境中,孙悟空饿了就摘野果子吃,渴了就饮山泉水,小动物是他的朋友,猿猴是他的亲人,空闲下来还可以摘野花打扮自己。

这样的状态让孙悟空充分发挥天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玩。在没有成为大闹天宫的第一号反贼前,孙悟空带着猴子猴孙在水帘洞玩闹。被封为齐天大圣后,他“玩”到了天上,比如:去赴蟠桃宴的途中,遇见了赤脚大仙,便假传圣旨将他骗走,自己跑到宴席上偷吃东西。又比如:他从瑶池出来,喝醉了乱走撞进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想拜见老君见他正忙,便想尝个新鲜,于是把仙丹都偷吃了。

但是,放养的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孙悟空竟想代替玉帝夺天宫,问他造反的理由:直言被封为弼马温,不光彩。这简直和一个吵吵闹闹要糖吃的孩子,没有本质的区别。于是,天界没有办法,只能让如来佛把孙悟空镇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唐僧救出孙悟空,为了给他建立规则意识,观音菩萨教会了唐僧紧箍咒,也教会孙悟空:遵守规则可以获得奖赏,破坏规则要受到惩罚。

真正的放养不是放纵,而是爱与规矩并行,观音菩萨送孙悟空去西天取经磨练身心,自己则在紫竹林静坐运筹帷幄。当孙悟空给遇到过不去的坎,他最后总会去找观音帮忙。在观音菩萨的引导下,孙悟空遵守取经的规则,不滥杀无辜,收敛了很多坏习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佛。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3)

求真务实的猪八戒

猪八戒最大的缺点:又懒又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被唐僧赶走,唐僧就让猪八戒去化点斋饭,猪八戒走了十余里见没有人烟,就准备躺下睡觉。如果不是沙僧来叫,估计还在那做梦呢!在车迟国,孙悟空叫师弟们起来偷吃东西,叫沙僧怎么都叫不醒,叫猪八戒他梦里听见好吃的都能醒,所以猪八戒是一个标准的“吃货”。

其实,猪八戒也有优点,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即善于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通天河,猪八戒知道如何试出水深,把一块石头扔下去,冒泡就是浅的,沉下去就是深的;在火云洞,孙悟空被火烧又被冷水浇,昏死过去,别人都没办法,是猪八戒用按摩禅法救了孙悟空一命。

猪八戒的这些经验和技能,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却是重要的生存技能。现在的家长注重学习,却忽视了孩子最重要的生存技能,遇到陌生人如何脱困,遇到自然灾害如何自保,走失后如何联络家人。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翻船时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那么你将失去整个生命”。做再多的题,上再多的兴趣班,都没有生存问题来得重要。

猪八戒是个真实的人,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他既懒又馋还爱贪小便宜,但是关键的时候他很少掉链子,所以他走到了最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猪八戒不仅不讨厌他,反而感到很亲切一样。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4)

善于协调的高手沙和尚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自从沙和尚来到取经四人组的队伍中,挑担的永远是沙和尚,他总是默默地走在最后。我们都知道,一般走在队伍首和尾都是重要的人,首的人负责开路,孙悟空艺高人胆大最适合做这个工作,沙和尚沉稳冷静、粗中有细,最适合给队伍殿后,顺便还能观察有没有妖怪尾随。

沙和尚平时不言不语,真的是平平无奇吗?其实错了,沙和尚不仅智商不低,情商还高,是个善于沟通协调的高手。西天路上,常发生各种矛盾,唐僧软弱、孙悟空激进、猪八戒保守,沙和尚像一个大家长一样,只要有他在矛盾就不会激化。否则,唐僧早被妖精吃掉了,孙悟空就回花果山了,猪八戒就回了高老庄。

沟通是门艺术,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孩子,都是从尊重对方开始。有回在取经路上,唐僧又担心起路途遥远来,孙悟空心无挂碍把唐僧一通教训,说他“全不似个出家人”。虽然有理,但是这样教训师父,唐僧听了总不是滋味。猪八戒则胡乱猜测说:“如来不舍得那三藏经,知我们要取去,想是搬了。”这样无厘头的调侃佛祖,纯属插科打诨。只有沙和尚说的最中肯,“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刚柔并济,既维护了孙悟空的尊严,又打消了唐僧的顾虑。

所以,不要看沙和尚相貌丑陋,但他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从来不打退堂鼓。出现分歧,他是那个调解说合的角色;人心涣散,他是那个鼓舞士气的角色,他是擅于沟通的高手,缺了他的取经队伍永远到不了西天,永远取不到真经。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5)

取经路上蕴含的育儿真理

从容面对孩子的天性

孙悟空犯过不少错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次,是他推倒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就好比现实中,几个小伙伴在上学的途中,看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有一株桃树,一个馋嘴的学生“猪八戒”对另一个学生“孙悟空”说想吃几个。“孙悟空”很要强,他就偷摘了几个和小伙伴一起吃了。谁知被人家发现,骂了他们很难听的话,“孙悟空”自尊心很强,他受不了这个气,于是就把桃树打坏了。

之后,孙悟空夸下海口说要给果树复原,他拜访了福禄寿三星,求了帝君,众神仙都说没有办法。孙悟空又找到菩提祖师认错,求医树的妙方,菩提老祖回答他:“茫茫南海,自有医树仙方。”孙悟空最后只能去求观音菩萨,在成为佛的路上,他主要的监护人是观音菩萨,所以只要孙悟空有事了都会去找她。

对于淘气的孩子,家长总是很头疼,不是捣蛋弄坏了东西,就是欺负了同学。孩子犯了错,许多父母的处理方式,是以伤害孩子来解决的。比如:把孩子修理一顿,或是扯着孩子的耳朵到别人那里去赔礼道歉。第一种对孩子过于粗暴,没有很好的去教育,第二种就是把孩子的自尊心拿走了,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才是问题。

观音是怎么处理呢,她说的是:“你这猴头,又惹祸了。”我们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会觉得:你不惹祸好像才是不正常,因为你是猴子。所以,父母也应该这么想:你不惹祸才是不正常,因为你是孩子。孩子的天性是体验、探索和尝试,如果尝试的过了头,犯了一些错误。父母可以去帮他去收拾结果,而不是羞辱他把问题进一步扩大。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6)

该出手时才出手

话说孙悟空毁了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去南海向观音菩萨求助,观音派了守山大神去迎接,她见孙悟空远远地过来,就知道他又遇到问题了,但是观音菩萨并没有直接问。

观音是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始对话的,她问孙悟空:“悟空,唐僧行到何处也?”孙悟空答:“西牛贺洲万寿山了”。然后,观音切入正题“那万寿山有座五庄观,镇元大仙你曾会他吗?”孙悟空因为师父被抓,所以非常着急,于是一五一十地说出了自己的困难。观音菩萨显然是明知故问,她当然清楚唐僧师徒的遭遇,但是她等着孙悟空自己告诉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孙悟空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错误。

最后孙悟空说:“弟子因此志心朝礼,特拜告菩萨,伏望慈悯,俯赐一方,以救唐僧早早西去。”直到这时,孙悟空才正式开口观音“求助”,而面对孙悟空的请求,观音菩萨也马上应允了下来。

面对孩子的问题,出不出手,什么时候出手,讲究时机的把握。许多父母是“直升机父母”,整天盘旋在孩子上空,随时随地准备为孩子解决困难,这其实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正如鲁迅说的:“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当不了人。”何时出手,以孩子的发展作为前提的考量,遵循孩子的意愿,往往才是对他最好的。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7)

路在孩子的脚下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是很疑惑,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按理说只要把唐僧带上跟斗云,直接送到西天就好了,何必还要大费周章,去经历八十一难呢?

唐僧肉骨凡胎、重似泰山,上不去筋斗云是一个方面。但深层次的道理是:所有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特别是当唐僧师徒取到真经,却因为少经历了一难,再次连同经卷一同掉入水里时,这才意味着磨难过去,真正地修成了正果。

然而,许多父母却不明白其中得道理。孩子作业完不成,父母说:“我替你写,只要得个A就行”;孩子不会做家务,父母说:“我替你做,只要能念好书就行”;孩子要工作了,父母又说:“我给你找好路子了,只要你去上班就行”。父母替孩子清除了成长路上所有的障碍,帮助孩子轻而易举地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孩子必须经历的对生活、生命的体验,却被剥夺了。这样的人生来得太容易,过得太空虚。

取经五人组里有着清晰的分工,唐僧负责取经,孙悟空负责打妖怪,猪八戒和沙和尚负责挑行李和牵马,白龙马负责驮着唐僧。这一路上,唐僧被抓被算计都是他必须经历的,如果孙悟空直接架着唐僧飞行,那么即使到了目的地,相信佛祖也不会给他真经。由此可见:最深刻的真经,它不是刻在纸条上的教条,它是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体验。

西游记亲子故事:西游记中的育儿经(8)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负责给他吃饱穿暖,提供安全保障,给他高质量的陪伴。至于孩子自己的问题,需要走的路,就交给孩子自己去走。在努力的过程中,孩子经受住了挫折,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也慢慢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