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1)

伍寨彝族苗族乡位于永善县城南部,离县城98公里。乡内主要居住着彝族、苗族、汉族。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2)

网络供图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古彝文历法,经书、典籍等大多出自毕摩文化,诸如闻名于世的十月太阳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35天,每年剩下的15天通过毕摩演绎过十月年。毕摩是一种尊称,“毕”有“颂”“祭”义,“摩”义“师”、“司”,即老师或祭司。在上古的氏族部落社会里,即氏族部落的祭司,毕摩不只是祭司,还掌握天文、地理、医药、刑罚、占卜等。

毕摩传承为师传和家传。作为毕摩,必须精通历法、经书、地理、占卜,各种祭祀礼仪,能认识,书写古彝文。区别于毕摩的另一类民间巫师叫“苏尼”,民间称阴传,不黯文字历法,一但“神灵”附身后,便能跳神驱鬼。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3)

网络供图

古彝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象形文字,与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十分相近,据史学家推断:“甲骨文是殷人继承前人文字的创造而加以发展的,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之间”。古彝文伴随着毕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古老的文化至少可以与产生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的古希腊的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相比较,或许更为古老。

目前,伍寨有两位毕摩,一位是家住伍寨乡伍寨村岩头社的吴朝品(毕摩名:朗瓦阿锐阿润子哈毕摩,已被昭通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毕摩文化传人),另一位是家住伍寨乡伍寨村大树脚社的吴光会(毕摩名:朗瓦阿直阿曲毕摩)。现在吴光会家中存有的古彝文经书有太阳历(勒亥然)、触审(数几合丕)、开坛请水(日吉目瓦)、指路经(阿甲玛)、叫魂(属路)、收魂(古娜)、开坛请(直巴拿)、招灵经(拿锁勾)、驱女鬼(送毕褥)、出灵(娄木共十九章三十本)、地理书(娄楼撒)。

来源|昭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

编辑|永善县新闻中心

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