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兔年在十二生肖收录的家畜里,兔子似乎是其中最没存在感的那个——兔子不能驮物也不能拉车,不会下蛋更不会看家虽然肉能吃皮能用,但产量太低品质也不算很好,市场上并不占主流,至于产奶更是聊胜于无以此看来,兔子没有进入“六畜”,似乎也理所当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兔是怎么成为十二生肖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兔是怎么成为十二生肖的(十二生肖中的兔是家兔吗)

兔是怎么成为十二生肖的

今年是兔年。

在十二生肖收录的家畜里,兔子似乎是其中最没存在感的那个——兔子不能驮物也不能拉车,不会下蛋更不会看家。虽然肉能吃皮能用,但产量太低品质也不算很好,市场上并不占主流,至于产奶更是聊胜于无。以此看来,兔子没有进入“六畜”,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兔子没成为六畜,是因为古人压根就没驯化兔子——今天我们能在宠物店和养殖场看到各种家兔,也较容易在野外偶遇野兔。

家兔野兔同科不同属

你可能会认为,家兔就是由野兔驯化而来。但实际上,家兔和野兔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家兔属于兔科穴兔属,正式中文名就叫“穴兔”,原产于西南欧;而中国能看到的野兔,大多数是兔科兔属的华南兔、蒙古兔和雪兔。

中国野兔和欧洲穴兔长得很像,但耳朵跟腿更长,除繁殖季节外都是独居,并且不会打洞:野兔幼崽刚出生就能吃能听能看,还可以跟着母兔狂奔,因此并不需要专门挖洞;而穴兔幼崽刚出生时连毛都没长好,眼睛也睁不开,必须躲在洞穴里躲避天敌。穴兔也喜欢群居来保护自己。

法国僧侣“宋代”驯化兔子

如前所述,兔子虽然也能提供皮肉,但各方面都有些鸡肋。所以中国古人没有驯化野兔,也没什么奇怪的——事实上不仅中国没有驯化兔子,世界八大农业起源中心,都没有驯化随处可见的兔子。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家兔,直到中世纪才被法国僧侣驯化。与猪狗马牛羊动辄近万年的驯养史相比,家兔确实是家畜中最晚的后辈了。

而法国僧侣之所以抛开万难,也非要驯化鸡肋的兔子,理由就相当好玩了:

中世纪很长的时间中,因为教会要求抑制性欲或提醒众生感怀基督受难,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施行斋戒的。封斋时间除了每年春天长达四十天的严斋期,还有每个周三、周五,及降临节等重要日子。斋戒期节制享乐,不能吃任何温血动物的肉,等于说只能吃鱼。

在中世纪,动物蛋白本来就是很稀缺的东西,不知道哪天能吃上,一有机会就得紧着吃。结果教会居然规定,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得封斋只许吃鱼,这种严苛的规定显然难以执行。于是,为了绕开教廷的瞎折腾想法子吃肉。教廷自己带头身先士卒,开始了真“瞎折腾”:

首先是黑雁和一些水鸟,因为长着脚蹼,像鱼一样住在水里,并据说未经交配就能在水中生育,而被认为其肉不会引起性欲。接着就是海狸,作为水生生物,被强行认定为是“鱼变成的”,吃了也不违反斋戒。甚至有的修道院会把熏羊腿绑上绳子扔到井里,再捞上来宣称这已经成为鱼不受斋期约束,将自欺欺人发挥到了极致。

而到处可见的野生穴兔,自然也没有逃过一劫:教士辩解说完全长成的兔子胚胎不是肉——因为兔子子宫中的流动性,使其变成一种液体生物。不管怎么逻辑崩坏,中世纪一些法国的修道院开始圈养抓来的穴兔,就是为了让教士们在斋戒日时也能补充一点蛋白质。

与野兔相比,穴兔驯化起来确实更容易:穴兔本身就不排斥群居,养在一起不会打架;穴兔有稳定的巢穴,不像野兔那样经常乱跑;穴兔幼崽出生后无法行动,更容易抓捕。因此教士们的驯化非常成功,根据文献和基因研究推算,现代家兔被驯化的时间大概是12世纪,相当于我国宋代。

“家兔何时传入中国”成悬疑

如此说来,宋代以前各种文献里的兔子,包括兔生肖本身,看来都是中国野兔无疑了。那么家兔(穴兔)到底是什么时候怎么传入中国的?如此简单的问题,居然至今没有答案。不像红薯传入成为救命粮那样值得大书特书,也不像辣椒传入时被明末文人视作稀奇物写入笔记。

兔子大概是确实太没有存在感,我想第一个把家兔带到中国的人,恐怕都没意识到穴兔和中国野兔不是一个东西,更不会觉得有必要记一笔——我们只知道,目前发现的所有国内养殖兔子品系,全都是穴兔而没有本土野兔。至于时间,有学者说是明代传教士带来的,有说是清末开关才传入,也有人追溯到了古丝绸之路:

比如成书于战国到西汉的《战国策•齐策四》,记录了那个著名典故“狡兔三窟”——问题来了,中国野兔根本不打洞,又何来三窟?亚洲兔子里只有阿萨姆兔打洞,可阿萨姆兔产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又怎么可能不远万里跑到齐国去三窟?而此时距离法国僧侣为了吃肉驯化兔子,还有一千多年,自然也不可能是家兔。于是便有人解释为“古丝路商旅带来野生穴兔逃逸”,听上去就很不靠谱。

真相究竟如何,依然是个未解之谜。我常常觉得,也可能事情没那么复杂:或许只是战国策作者见过兔子藏身其他动物的洞穴,又或者这里的“窟”只是泛指巢穴——中国野兔虽然不打洞,但还是会做窝的。

而另一个著名典故“月宫捣药兔”,则是中国野兔无疑。大量汉代帛画、画像砖都描绘了月兔的形象,长腿长身长耳朵,显然不是穴兔。此外还有“守株待兔”,如果是中国野兔也还算合理。根据《韩非子•五蠹》记载:“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常见的华南兔,速度最快可达50千米/小时。由于不会打洞,它们遇到敌害时主要办法是奔跑——慌不择路时容易撞上障碍物,而这个速度也确实可以把它自己撞死。

野兔奔跑极快,对于古人来说狩猎并不容易。不过《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康熙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数量实在惊人。此事发生在1696年他第三次亲征准噶尔的时候,大军早已帮他把兔子围追好了。所以取得如此“武德充沛”的战绩,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就在大清皇帝爆杀兔子展示武德的同时,西班牙人刚刚征服了南美洲,并试图向原住民传教,在当地推广斋戒。但传教士很快发现,要说服原住民不去吃自古以来就当肉源的水豚,实在太困难了。于是传教士灵机一动,给教廷写信,要求教廷将水豚判定为鱼类,因为水豚是生活在水中的……

对于这种说辞,自己就吃兔子的教廷,也是习以为常了,很顺利就批准了。就这样,本来是哺乳动物的水豚,每到春天严斋期,就要和兔子一起变成鱼四十天。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