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

中央美院于2018年11月2日至3日举行了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其中建筑分论坛秉承开放性框架与根本性反思,围绕“挑战”这个当代建筑各领域面临的共同前提与基础语境,展开了“建筑思想与挑战”、“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三个议题,追问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带来的危机,如何展开批判性的决断并以此重新界定起点、厘清此刻与创造未来。

议题一:建筑思想与挑战

上半场学术主持:朱锫教授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3)

议题一上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朱教授首先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表示欢迎,随后作了简单的主题陈述和基本的倡议。他介绍,本次论坛发生在一个有着多重意义的百年纪念性时刻,即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一战结束百年以及即将到来的包豪斯创立百年,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下,建筑学面临“乌托邦的幻灭”和“共同体的崩解”两大致命挑战。我们需砥砺前行,打造一个新的共同体生态,建立积极有为的凝聚性内核,并使这个内核保持持续的活力。他希望,本次论坛能够打破思想、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大家充分展现自身,互相理解,培养共情,共同形成内核,应对挑战。

演讲嘉宾:雷姆·库哈斯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4)

库哈斯分享了过去4年所做的关于农村的项目。他指出,农村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因为农村和城市一样,在全球变化的进程中同样受到影响,并且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他在项目中发现,农村地区有比较一致的文化、比较相似和固定的居住习惯,而在城市发展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出现了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的现象,有的地方与外界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前,我们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变化,少有人关注农村,然而从项目的结论来看,数字化、机器、政治等因素对农村有很大的影响和干预。

随后,库哈斯邀请斯蒂芬·彼得曼分享关于中国乡村项目的实践感悟。

在他们的项目中,试图比较自邓小平上台之后中国发生的变化以及执政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随后,通过数据图表比较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和中国在公路建设、农村地区贫困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结合案例谈论了中国农村能源、旅游、电商等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演讲嘉宾:矶崎新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5)

矶崎新主要探讨了“建筑”在东西方语境下的差异。他认为,在中国现有的词汇中,还没有能和Architecture语境相配的。他在学生时代就曾对将《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哈佛大学1940年出版)翻译为《空间、时间和建筑》表示质疑,因为在东西方语境里这三者含义不同。比如像艺术家一样徒手制图、像工程师一样使用计算机、像战略家一样讨论方案,都是可能出现在建筑师身上的场景,英文都称为architect,但是中文的意义却无法涵盖,因此,他向各位来宾抛出此话题,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演讲嘉宾:穆赫辛·穆斯塔法维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6)

穆斯塔法维集中探讨了学术研究和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认识研究者自身的工作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界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当下,世界各地都在进行城市化,学院就一定要在学术研究中考虑这些问题,尤其是希望研究能够促进当代实践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城市问题的进程和影响,深入思考学术研究反哺社会、促进发展的途径,厘清实践历史的演变脉络等。他指出,学界有责任以不同方式生成新的知识,并且利用出版物、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高效传播,以改善我们的环境。

圆桌讨论:崔愷、李翔宁、周榕、邱志杰、雷姆·库哈斯、矶崎新、穆赫辛·穆斯塔法维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7)

崔愷:现在的建筑师不再仅仅扮演技术服务的角色,很多时候还会参与到决策、思想的交流中,在今天中国城市转型背景下,价值观变得很重要。

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学术圈被一种来自西方的过去的价值观所裹挟。整个人类正在失去欣赏、设计、建造打动人心的空间形式的能力,这或许就是我眼中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周榕:当下的我们面临人类知识的结构性困境和建筑思维的结构性闲置等问题,我们需要运用广义架构思维打造知识跨界新结构,将传统的建构思维拓展到新的维度。预言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邱志杰:画地图有意思的地方是构建了一种连接,对我来说画地图就是把空间命名为场所,就是我理解场所的过程,是我构造的方式。我们在经历画地为牢的处境,我们要重新建构自己内心的地图。

雷姆·库哈斯:我们看到你们严肃的态度、自由的精神,为下一代制造自由的环境,好像世界的区分已经不存在了,你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看到今天在场的教授和所有的学生,这是我最大的感想。

矶崎新:也许有一些事情会彻底地改变建筑,这种改变就是建筑。建筑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的对话是建筑方面的思想,但是我觉得在世界上所有地方发生的对话都是建筑思潮。

穆赫辛·穆斯塔法维:我们的建筑师有可能同时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一些事情的定义有时候没那么明显。建筑师可能是有多个角度的意义,有时候需要深度理解材料,有的时候需要去处理不同的社会场景。

下半场学术主持:吕品晶教授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8)

议题一下半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他指出了乡村研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家对乡村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一些挑战和矛盾应如何在乡村化解。

演讲嘉宾:王澍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9)

王澍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的历程,随后详细介绍了他的建筑教学理念并分享了本科阶段的教学方案。他认为,中国原有的建筑教育缺乏思想,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事实上,建筑背后很重要的是技术和工程,也就是建造,但是匠人的角色无法被工程师替代,因为他扎根于这片生活的土地。对于自身而言,王澍认为他能做的就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多样的世界里构建出中国当代建筑结构和体系的一部分。至于建筑教学,他着重强调本科教育的重心地位,他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切入点,而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建造而不是所谓的抽象观念,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在教学理念中,王澍还分享了对学生时间限制、关注乡村、了解社会等方面的训练。最后,他提出要肩负使命、立足现实,做真正的建筑。

演讲嘉宾:艾伦·贝斯奇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0)

贝斯奇先生以《塔里艾森艺术学院:另一种建筑教育的传统》为演讲主题,从一本书开始,分享了塔里艾森艺术学院(Taliesin)的发展历史和教学理念。塔里艾森是世界上最小的建筑学院,每年只招收18个学生,最多也不超过60个,理念是思考如何改变世界,突破政治和文化的限制,通过建筑重建周围的世界。他们主张关注历史,关注工匠精神以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去重新思考改变时间的建筑,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

演讲嘉宾:马蒂诺·史泰利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1)

史泰利以《走向冰冷的乌托邦,1948-1980年的南斯拉夫的建筑》为演讲主题,重点探讨了乌托邦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个思想与建筑的关系。他从世界的建筑文化和南斯拉夫内部政治情况两方面展开。内容包括它是如何真正帮我们塑造现代建筑的,在多文化、多背景的社会当中建筑是如何发展的。最后,他介绍了一个关于南斯拉夫政府最近重新装修的白色清真寺的项目,他们在房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日光的采集、气候等,该项目反映了波希米亚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民过去的居住环境。

圆桌讨论:王骏阳、孟建民、王澍、艾伦·贝斯奇、马蒂诺·史泰利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2)

王骏阳:在过去30年,我们是不是太累以至于忽视了建筑理论。我们需要一些反思性的理论,而反思性的理论和前瞻性理论会存在怎样的矛盾?刘家琨在成都设计的那个非常著名的建筑,有什么样的价值和理论背景能够支撑它?

孟建民:我们国家在建筑教育方面这种讨论太少了,未来很多的跨界性的思维、跨界性的合作、跨界性的整合会非常多,希望大家冲破过去的这种篱笆,能够做出更多的尝试,无论成败,只要敢于创新和尝试,肯定会闯出一条新路。

王澍:我们眼界虽然要放到全世界,但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现代最大的危机就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何为真实,人工智能这类的东西,你不研究它,它也已经来了,我们很多人都严重脱离现实,脱离现实的建筑师是会束手无策的。

艾伦·贝斯奇:学界实际上可以帮我们构建相关的知识及策略。新技术可以寻找新方法,这一切新和旧都已经被整合到一起,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如果出现新技术,都可以寻求学界的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好。

马蒂诺·史泰利:新的技术是工具,不是解决方案。我认为数字化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但是绝对不会彻底把我们世界现有的东西删除,相反,它会更好地推进世界的发展,帮助我们展示真正的艺术品。

议题二:建筑教育与挑战

上半场学术主持:韩冬青教授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3)

议题二上半场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韩教授从自身的建筑教育经历出发,指出每次讨论建筑教育中的重大变革节点时,都有很具体的时代差异性,这个差异与两个因素密切关联,一个是建筑教育所处的时代以及其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二个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追问。

演讲嘉宾:布雷特·斯蒂尔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4)

斯蒂尔以哲学界尼采“使用工具影响思想”的观点展开演讲,展示数字设备等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为学生提供多样研究方式的平台,例如UCLA让学生参与教学大楼翻新,聚集多学科的碰撞,在实践中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同时,学校应培养观众,而不仅仅是艺术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应注重观察与创造力。另外,他指出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但建筑不应成为技术的充斥,如何使用技术是关键。

演讲嘉宾:菲利浦·乌尔施普龙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5)

乌尔施普龙以“旅行教学”为演讲主题,讲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旅行研讨周”这一教育形式的趣味性及意义。该旅行以Dean MacCannell写的《The Tourist》为指导书,游历各地区不同建筑,感受建筑魅力,重新定义建筑知识。他认为“旅行教学”是水平学习、相互学习,是一种异于传统教学的教育形式,其意义在于:1)对教师:课程解放。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教学自由利于知识传授及升级。2)对学生:开阔眼界,学术自由。亲历式教育利于知识吸收,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演讲嘉宾:张永和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6)

张永和辨析了建筑教育与建筑建造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功有3项重要因素:talent、discipline、hard work,其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是discipline。常规解释中,discipline有学科、规矩、纪律等含义,张永和将其放到建筑教育的语境中,指出了三点主要释义:1)workshop(实践)。了解建筑建造的整个过程,训练实操能力。2)rigor(严谨)。减少使用电脑,训练徒手用尺测量、制图能力,张永和还展示了学生绘制1:2尺度的大版幅图纸的照片。3)beyond rationality(超越理性的本体论)。张永和及其学生们对建筑材料进行了理性思考,建筑材料是建筑的语言,材料的选择上就能体现设计者对于建筑的理解。最后,张永和展示了同济大学建筑学的craft研讨会,通过这个会议,从多种维度解释、回答了discipline的意义,加深了我们对建筑学科的理解。

圆桌讨论:朱文一、顾大庆、菲利浦·乌尔施普龙、布雷特·斯蒂尔、夏海山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7)

朱文一:斯蒂尔教授的教育方式紧跟当代潮流,将手机应用等先进技术与教学结合;菲利普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水平教育”,通过旅游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张永和教授的演讲讲述了建筑与建造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代建筑学的教育应让民众更多地了解建筑学,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不能局限于课堂。

顾大庆:建筑学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挑战是学术研究与建筑教育的矛盾,国内目前对建筑学教师的从业要求比较高,教师“博士化”情况严重,这可能会导致建筑学的“死亡”。设计教师不应过分追求学历,不能忽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菲利浦·乌尔施普龙:学历不是评价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生产实践、教学效果也可以作为评价老师的标准。

布雷特·斯蒂尔:对于不同的领域,我们要求的阶梯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博士学位在建筑设计的教育方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其他方面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张永和:我想补充一点,麻省理工的尹美珍就没有博士学位,我也没有,我也不知道谁有博士学位,所以我认为想要教建筑设计,不一定需要博士学位。

张路峰:建筑学实际上在不断地往外延扩展,我们的建筑学似乎跟什么事情都有关系,而且我们似乎在做我们最不擅长的工作,如果别的学科都能代替我们,或者我们都能做别的学科做的事情,我们只好接受别人的评价了。

夏海山:建筑学当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来自其他学科的评价,在这样的外环境下,应思考本专业的内核,什么是别的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不能让外界的评估禁锢了教育实践。

下半场学术主持:李振宇教授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8)

议题二下半场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担任学术主持。李教授指出,今天意味着全球化,代表了信息化,出现了更多的竞争和合作,而明天的挑战是什么?反观瞬息万变的明天之前夜,我们则需要打造一个平台化的大学,为我们新一代的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

演讲嘉宾:尹美珍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19)

尹美珍的演讲以“设计·研究·教育”为主题,提出了一个未来建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未来的预测。首先,尹教授介绍了MIT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二战时期,MIT为巩固它在住房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而开始进行技术革新。1954年,MIT与一家化工公司合作,第一次将现代塑料用于设计建筑。1963年,建筑学有了计算机,画图变得快捷、高效。1984年,MIT建立了专业的建筑材料研究室。现今,MIT又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例如3D打印,技术革新与学科交叉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随后,尹教授介绍了MIT联合相关部门与社区民众为“波士顿爆炸案”建立的一个纪念馆。从概念的诞生到建筑的落地,从计算机模拟到真实场景测试,从实验室到现实,从传统材料到新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一个曲折有趣的过程。这个案例诠释了现代新技术是如何被应用于实际建筑设计的,也启发了建筑教育应通过何种手段去拓展研究、思考未来。

演讲嘉宾:迈克尔·斯佩克斯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0)

迈克尔认为,从建筑教育的角度来说,未来面临着挑战与不确定,建筑设计本身就是未来导向的,我们需要通过对于原型的设计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甚至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筑的未来关键在于教育,他提出,大学中建筑学应该有自己的身份,以雪城大学建筑学院为例,它有自己的建筑设计大楼和自己的品牌设计与标志,在校学生也都知道并且会用他们的产品,建筑学占据了大学的一席之地。他认为我们要思考建筑设计未来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通过很多的案例,他觉得建筑师的教育面临着一个抉择,一端是培养普世建筑师,另一端是培养专业建筑师。大学建筑教育应该基于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并且拓展到跨学科,未来不可预知,但未来已经到来。

演讲嘉宾:卡尔·奥托·艾莱夫森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1)

艾莱夫森深刻反思了欧洲教育实践,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对去全球化课程的看法。艾莱夫森认为现如今建筑院校要考虑去全球化教学和非建筑师培养的可能。当今,院校学生往往在相似环境的工作室工作,更加注重教师的质量。同时教育与政策、生产之间的联系使其不再纯粹。而大学作为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应该寻求一种新的特殊性,即所谓消除新的普世。具体来说,艾莱夫森认为建筑院校应具有领先的优势,充当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并使建筑教育全球化和适配化。对于建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更接地气,更专业化,同时也要寻求拓宽建筑专业领域的可能性。简言之,为应对当今的全球化挑战,建筑院校首先要在确立学校自身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其他领域研究,即遵循传统而后寻求创新。

圆桌会议:王辉,李兴钢,李虎,迈克尔·斯佩克斯,卡尔·奥托·艾莱夫森,尹美珍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2)

王辉:实践对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且教育只是一个阶段。现如今学生应具备“乌托邦的理想”同时带有“异托邦的情怀”,即颠覆现实的同时制造事实。

李兴钢:基于现如今的情况,建筑院校和学生是该追随这变化而变化还是维持不变以应对变化?学生首先不应忽视对异象捕捉的能力,要针对中国本土情况以应对工作,具备基础工作的能力。

李虎:我们应反思教育的精髓。现如今很多学生实践者专业性缺失,而建筑作为最后的自由艺术,学生要了解生活背景并具备好奇心去学习。

迈克尔·斯佩克斯:赞同李振宇的观点,终生教育是重要的,同时建筑学科应是一个跨专业的学科,从而让学生有能力和别人去合作。

卡尔·奥托·艾莱夫森:现如今中国建筑院校无自身的特点,同时建筑师应学会去尊重其他专业,而且也希望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尹美珍:建筑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人士,但还是希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建造世界,并不一定是物理世界,多学科交叉的活动十分必要,不同背景的知识和建筑也是息息相关的。

议题三:建筑实践与挑战

上半场学术主持:庄惟敏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3)

议题三上半场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庄惟敏教授指出,最近几年,来自社会的挑战一方面源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40年里走过了西方两百年的路,另外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导向,使得我们建筑实践、建筑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践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一定会和建筑的思想、建筑的教育以及我们面对的社会紧密相连。

演讲嘉宾: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4)

阿隆索教授认为建筑师的工作受到建筑思想的影响,他通过一系列数字化的建筑探索,从实践、改变、创新和融合四个角度阐述。1)建筑是实践的,建筑不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也需要刺激大家的想象力。建筑师不可能掌握一切,不可能完全了解并精通其他领域,因此实践很重要。2)许多学校拥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而建筑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事物。它的形态可以是自由的,它与许多事物息息相关,无法完全定义。他提出,应当通过建筑的思维,改变固有看法,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沟通。3)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好的变化,但技术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建筑师如何创新地推广与使用,并对建筑框架产生新的影响?阿索隆教授指出,要思考如何改变自己对专业的原始观念,要通过创新,走出舒适圈,挑战极限,挑战未知领域。4)建筑是全面的学科,大家对它的理解是独特的,有分歧的。融合是它的趋势,学院要有整合不同想法的能力,寻找其中的一致性。阿隆索教授还指出,要对建筑保持乐观的态度。过去和未来是不重要的,建筑师不应被过去束缚,也不该痴迷于未来,现在才是最大的机遇。

演讲嘉宾:刘家琨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5)

刘家琨教授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西村大院,展示了他在建筑实践中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他首先通过对当地生活的观察与理解,设置了临街商铺来激发街道活力,留出足够的内部绿地。他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创意性地利用屋顶设置跑道、利用内部空间设置体育场。他通过盆地式的造型和大量种植当地人喜爱的竹子来呼应地域文化。另外,根据商业的需求,设置足够空间,使得每家商铺都有方便的走廊和宜人的后阳台。他通过留白的方式,为未来的建筑使用留出可能性。项目体现了对实践的细微观察以及对各类使用群体的关注,他指出:实践是需要不断进行的,建筑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所有参与者的支持和理解。

演讲嘉宾:伊娃·弗兰奇·伊·吉拉伯特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6)

吉拉伯特由建筑发展的现状提出问题,用视频展示了纽约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情况,展现了AA建筑学院的典型建筑教育特征——理性与疯狂并存、自由与多元共生。她认为:1)建筑业存在许多问题,应多角度理解建筑;2)建筑教育应理性中不失疯狂,敢于创新并严谨细致;3)建筑教育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辅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培养多样化的学生;4)建筑教育不等于授课,应尊重学生多样性,应激发学生参与性和创造性。建筑教育者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在多样化的公共区域使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冒险中体验建造活动。在旅行、派对等活动中,学生也能通过交流和思考获得知识。

圆桌讨论:方震宁、陶磊、童明、葛明、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伊娃·弗兰奇·伊·吉拉伯特、刘家琨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7)

方震宁:虽然有很多评价,我觉得最重要的评价是四个字,一个是“生动”,第二个就是“香火”。

陶磊:如今,行政和经济因素影响着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渐远,建筑的人性关怀较为缺失。我们应该接受挑战,面对并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民主化的建筑。

童明:建筑教育与实践必须要有结合点,知识需要通过切实的教学活动去传授。在设计领域,我们正在应对从未遇见过的问题,新时代应有新建筑,如何创造新建筑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葛明:如今世界混乱,快节奏的社会里充斥着虚无主义的论调。面对混乱,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寻找方向。虚无主义的多元化不能带来多样性,学校应该提供思想,培养人才,重视对教学法的探讨。

赫尔南·迪亚兹·阿隆索:建筑师有着许多的分歧,但是建筑师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应该团结起来探讨现代建筑的未来。建筑教育应建立自身的思想内核,统一课程,一刀式教育只会扼杀建筑业的未来。

伊娃·弗兰奇·伊·吉拉伯特:世界观与教育方式都是多样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工作将较大程度地替代人力劳动。那什么是机器不能代替的呢?是思想。

刘家琨:建筑是无中生有,是控制下的诗意。产权是业主的,但是建筑思想是设计师的。

下半场学术主持:孔宇航教授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8)

议题三下半场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孔宇航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今天的探讨不一定有什么结论成果,但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学术活动进行智慧的碰撞,产生一系列深度的思考,基于对以前的反思去研究当下,去启发我们的未来,这是最大的意义。孔教授认为,不管是当下的人工智能还是数字化,它一直是参与性的存在,因为关于建筑本源的思考在于建筑作为一个为人服务的空间,属性是不可能改变的。技术的发展让计算机从辅助设计到参与设计,会不断更新我们的工具,激发我们的思考。

演讲嘉宾:王明贤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29)

王明贤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国实验建筑的兴起”为题。首先从中国近四十年城市建筑的现状谈起,批判了在大杂烩式城市建筑景观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批毫无特点的建筑。接着,他讲述了中国实验建筑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与挑战中以新的姿态出现,力图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提供新思路,并列举了大批著名建筑设计院、事务所中为实验建筑发展做出贡献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作品。王明贤认为,中国的实验建筑并非以疯狂、先锋的特征而闻名于世界,而是着眼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从“与古为今”、“重新进入自然”、“城市中的自然与诗意”三个角度进行实验建筑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将代表东方特征的中国式园林及山水画中“可望、可居、可游”的自然观带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构建中国式的“诗意栖居”,这亦可为世界建筑界贡献一种有价值的思想。

演讲嘉宾:特洛伊·康拉德·戴伦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30)

戴伦首先讨论了Architecture和building之间的区别,认为Architecture的范围比building要更大,他们之间的差异就是Epsilon,因此对建筑的讨论就是对Epsilon的讨论。理论派认为Epsilon是无限的,但实践派认为是有限的。理论派将建筑比喻为三明治,就像几代人的分组,最底层是老人,最顶层是小孩,裁判和现在的人位于中间,它们互相批判。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就将这个三明治进行了重组,把新人放在了最低层。关于Epsilon的讨论实际上也促进了建筑多方面的发展。戴伦还指出,有三种失败者,一种是做最差的工作但依然认真做的人,一种是什么都不做的人,另一种是难以进步的人。而能够走到最顶层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反社会的人,另一种就是非常关爱他人的人。最后回到建筑,戴伦号召各位去思考改变文化的方式。

圆桌讨论:周榕、齐欣、汤桦、董功、华黎、王明贤、戴伦

建筑美与绘画美(挑战反观建筑思想)(31)

周榕: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认识上的。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实验建筑的提出是高瞻远瞩的,到2008年以后就开始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十年间的复利效应让人震撼,我相信十年之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幸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工具——创新,已经不复存在,创新会被迅速的更替淹没。

齐欣:我们根本就不是实验建筑师,我们就是很正统的建筑师,只不过以前没有正统的,现在有了。

汤桦:与以前相比,现在做的项目更加多样化,集中在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筑学现在已经接触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因素,书本里的知识已经不够用。

董功:在中国这样的背景下,想把建筑做好是非常难的,有时候会很困惑,也会很沮丧。我们觉得每个建筑都是挑战,位于不同地域的建筑环境条件不一样,因此我认为没有特别的说法来解释建筑一定要怎么做,相反,建筑应该是从环境条件下延伸出来的东西,这才是更吸引人、有血有肉的东西。

华黎:对建筑师来说,一生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王明贤:中国实验建筑的未来可能还是属于在座这些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青年建筑师的,因为当年我和张永和、王澍认识的时候他们也就二十岁出头,当时就知道他们未来肯定会成为有影响力的建筑师。

戴伦:如果你们想成为美国总统,你们必须相信魔力的作用,必须相信奇迹,因为现实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们以后可能会成为领导建筑产业的人。

采编邱雯婉

摄影 邱雯婉

微信编辑祖笑艳,遆羽静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