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1)

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创始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史玉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7日凌晨4:43不幸逝世,享年103岁。

史玉泉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等十余部杂志编委或顾问;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务。

深切缅怀

共同悼念

作为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代先驱、我国医学界备受尊重的前辈,几十年来,史玉泉教授行医、执教、从事科学研究,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将新中国的神经外科推向世界医学界之巅。

1950年,史玉泉教授在中山医院担任普外科主治医师时,在神经内科专家张沅昌教授帮助下,作为沈克非教授的助手,参与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例脑肿瘤切除手术。1952年,他和朱祯卿教授一起创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华山医院前身)神经外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浸透了他的全部心血和智慧。

史玉泉教授艰苦创业的精神、高超精湛的医术、极端负责的态度以及甘为人梯的品德,是医务工作者的学习楷模。回顾他辛勤耕耘、勇于开拓和创新的一生,令后辈充满敬意。

结缘上医:

立志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史玉泉教授于1919年6月出生于浙江余姚,1938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当时学校指定外科黄家驷教授为史玉泉的导师。医学院的课程安排很紧,学业繁重,全班入学时的90多名学生至二年级,淘汰只剩下40多人;到三年级,剩下30多人。因医学院内迁重庆,于1941年的暑假,史玉泉教授随全班30名同学一起辗转一个月,到达重庆歌乐山龙洞湾上医校部。在重庆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还不时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但能聆听很多国内很有名望的教授,如应元岳、沈克非、王鹏万、杨国亮、谷镜汧、朱恒壁、钱悳、程玉麐等的直接授课,史玉泉获益非浅。

对神经病学这门被大家称为“天书”的课程,史玉泉教授却产生了特别的兴趣。我国著名神经病学教授程玉麐的一番话,给史玉泉教授很大的启示。程玉麐教授告诉他,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复杂、治疗困难和预后堪忧,但是国外有神经外科,许多神经疾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得到好转。于是,史玉泉教授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外科沈克非教授的言传身教也给史玉泉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沈克非教授的潜移默化中,史玉泉总结如下几条作为自己的临床思考原则:第一,临床所见必须是真实的,不可凭想象,不能够确定的症状,宁愿暂时搁置,以免造成误导;第二,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客观,要重视反面的意见;第三,不要人言我言,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第四,对任何已定的诊断、治疗,要有善意的怀疑,善于提出反面意见,但不可固执己见。1944年,史玉泉从上医本科毕业。

担任助手:

开启神经外科开拓创新生涯

抗战胜利后,史玉泉教授回到上海,在黄家驷教授的推荐下,他来到红会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担任外科助理住院医师。1947年7月,史玉泉调到由沈克非教授任外科主任的中山医院当外科高年住院医师,同时担任上医医专班的外科学教学工作。工作虽繁忙,却很有收获。他先后轮转于普外、胸外、泌尿、骨科、麻醉和临床病理等学科工作,锻炼了一手非常扎实的外科基本功。至1949年5月,提前2个月担任中山医院大外科总住院医师;1950年6月,担任主治医师。在此期间,左景鉴教授和崔之义教授给了史玉泉很大的帮助,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手术技能有很大提高。

1950年12月,在沈克非教授主持的新中国第一例颅内肿瘤(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中担任第一助手工作,从此踏上一条充满坎坷崎岖的道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创新之路。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2)

1953年,史玉泉(前排中)在长春第18陆军医院第三分院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工作

抗美援朝:

主持志愿军伤员颅脑治疗

1952年,史玉泉创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神经外科,成为中国南方最早的神经外科。

同年,史玉泉被委派去安徽省蚌埠市荣军学校,担任志愿军华东荣军学校医疗队队长,医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致残的战士。在那里,他创造性地主持开展腰交感神经封闭术和切断术,治疗了百余例志愿军残肢溃疡和残肢痛军人,解除了他们的疼痛,在部队中赢得极高的声誉。不久,他又被派到东北长春及牡丹江,主持颅脑火器伤的治疗工作,治愈了100多例患颅内脓肿及异物存留的志愿军伤员。

建立科室:

提出肺吸虫病脑部病变理论

抗美援朝回来后,史玉泉教授和朱祯卿教授正式创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内长期战乱结束,各个方面落后、困难重重,国外西方国家对我国执行经济、金融、科学技术、信息封锁政策;要建立一个新兴的科室,谈何容易!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就从史、朱这两名医师和8张床位,经几十年后发展成为今天蜚声海内外的华山神外。

在开展颅脑手术的初期,存在术后出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话,就很难开展颅内手术,于是史玉泉又开始研制止血剂。经过大量的试验和动物实验,他终于研制成功当时国际上公认的有效止血剂——明胶海绵,来解决颅内手术的止血难题。

在朝鲜前线山区,很多志愿军战士吃了喇蛄后,得肺吸虫病;不少病人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肺吸虫病的战士集中在浙江绍兴的几所康复医院里,特派史玉泉参加诊治。两年中,他共收治76例患者。有些病人转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作进一步检查后,近半数做颅内病灶切除。当时,国外医学界长期认为肺吸虫病脑部病变是虫卵栓塞所引起。但史玉泉通过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类型、成虫在体内的爬行径路、治疗以及预后状况的全面研究,指出脑部病变是肺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爬行入颅后形成的,推翻了虫卵沉积学说,澄清了重要概念,赢得了国内外的重视。

临床实践:

率先开展神经外科领域工作

史玉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955-1957年这三年间,史玉泉先后开展了开颅运用丝线套结法扎闭脑动脉瘤手术(1956年)、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婴幼儿脑性癫痫(1955年)、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1956年)、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封闭治疗(1957年)和胼胝体切开治疗癫痫等工作。

其中,由他研究出的“大脑半球切除治疗婴儿性脑瘫”治疗新方法,不仅没有手术死亡,而且最长的1例存活50年,生活也能自理。大脑半球切除、颞前叶切除和开颅直接治疗动脉瘤等三种手术,都是最早在国内开展的,填补了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多个空白。

1956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从此,他的思想觉悟向更高境界迈进,工作更加忘我投入,树立了一位党员教授、党员医师、党员研究员的光辉形象。

研制设备:

奠定显微神经外科发展基础

“文革”期间,史玉泉教授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放弃上台主刀手术的机会。同时,他坚持对事业的追求,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国外的专业进展。

浩劫结束后,1976年,史玉泉教授与上海手术医疗器械一厂合作仿制日本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设备,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别人准备丢弃的资料中得到手术显微镜的图片,立即与上海光学仪器厂合作,成功研制一架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同年,史玉泉教授在华山医院成立了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和临床应用。

史玉泉教授还与技术人员研制一种新的检查仪器——加速度计,可以记录各种腱反射活动、不自主运动、肌阵挛、小脑体征、头部的摆动、颈肌的抽动等曲线图形,使临床神经病学的检查定量化,其结果还可以长久保存。这些设备,为华山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史玉泉教授又成功组装了国内首台自行设计的颅压监护仪,并招收多名硕士研究生,分别研究颅内压增高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的影响。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3)

手术切除的AVM标本制成的注塑模型

制定标准:

潜心脑动静脉畸形诊断治疗

史玉泉教授潜心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AVM显微手术切除,并将手术标本用红蓝塑料灌注,建立了AVM立体模型,为病理学提供了宝贵资料。他通过对一百多个注塑模型的观察,根据不同的形态分成多种AVM病理类型。

当时国际上对脑AVM尚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级标准,史玉泉教授进一步根据畸形血管的大小、部位的深浅、病变所处位置的脑功能重要性以及供应动脉与引流静脉等四项指标,制订了一套临床四级评分法——“史氏脑AVM分类标准”。该标准有利于该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预后的判断,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

由史玉泉教授创立的脑AVM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法,其手术成功率之高和手术死亡率之低,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1983年,由他主持的“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4)

WHO组织外国专家来华山医院举办有关神经病学的专题学习班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5)

1987年,史玉泉教授参加在日本仙台举办的《脑卒中外科专题国际讨轮会》并主持会议

创建分会:

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后,国内各种学术团体的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史玉泉教授多次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为了跟上国际的步伐,方便国内外学术交流,史玉泉教授在外科学会的基础上,创建中华医学会上海市神经外科分会,并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1980年,WHO的Neuroscience Program访华团来华山医院参观考察后,选定华山医院作为“WHO在中国的神经科学研究与人员培训协作单位”,并指定史玉泉教授为该协作单位的主要研究员和WHO神经科学组的专家咨询组成员。在担任专家咨询服务的6年时间里,史玉泉教授为WHO的神经科学组提供过我国抗癫痫病的药物治疗近况,协助出版世界各国的神经外科名册录,并审核我国的神经外科医师名单。此后,WHO邀请史玉泉教授参加“神经节苷脂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病变”的跨国际性研究。到最后总结时,史玉泉教授提供的华山医院病例数最多,几乎占一半。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6)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初建时的状况以及开始举办进修医生学习班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7)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早期举办的颅脑损伤学习班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8)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举办的为期一年的进修医师学习班

办学培训:

为神经外科事业培养人才

1954年,卫生部确定华山医院为神经外科医师的进修单位。除“文革”暂停外,年年举办进修学习班,共计40余届次的神经外科进修班和30余届次的颅脑损伤学习班。先后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达200余人,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学员都成为了当地神经外科创建人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对史玉泉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授课情景仍记忆犹新,感怀不已。

1956年,史玉泉晋升为副教授;195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78年,被评为正教授;198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先后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徒子徒孙更是数不胜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史玉泉教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神经外科专家,有的走上管理岗位,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玉泉教授是一个谦和、博学、淡泊名利、豁达大度的学者和长者。他寄希望于后辈,对学生诲而不倦、严而不愠,常常告诫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有敢于向权威质疑的胆识和才略。他治学严谨求实、待人谦逊质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病人满腔热情、对事业不懈追求,给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师长榜样。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9)

史玉泉教授过寿留念

继续奋战:

行医执教坚持“退而不休”

1989年6月,史玉泉教授70岁退休。年逾古稀,壮心不已。他继续奋战在心爱的岗位上,承担专家门诊、查房、疑难手术、培养研究生、著书立说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事务,并受邀担任华东医院医学顾问,为该院诊治数以百计的神经外科危重病人。

行医执教数十余载,史玉泉教授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国家级、部级、上海市级科研成果奖10项。主编《神经外科临床常规》《沈克非外科手术学》第三分册、《神经外科手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实用神经病学》第一、二、三版、《神经病学新技术和新理论》等专著;参与编写全国高等医科院校统一教材《外科学》《沈克非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实用外科学》《现代肿瘤学》等的神经外科部分内容。

在史玉泉教授的主持下,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科研工作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1978年以来,不断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和市级多个奖项。为此,史玉泉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者”,并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1995年,被授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的荣誉,继续为神经外科的医教研工作发挥余热。他的名字更是被列入1993/1994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字典》(第二十二版)。

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共同缅怀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和宗师史玉泉教授)(10)

点击查看全国同道沉痛悼念史玉泉教授

全国同道沉痛悼念中国神经外科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史玉泉教授

史玉泉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对祖国医学事业发展执着追求,攀登着一个又一个医学专业高峰。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史玉泉教授把他的全部热情和毕生才智都贡献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医学事业,深受病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赢得同行同辈由衷的称道和景仰。

史玉泉教授的离去,使我们痛失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领袖、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良师益友。但他高尚的品德、高远的志向和他追求卓越的精神、纯粹坦荡的为人,都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烛照一代又一代上医人在神经科学、在医学事业、在人民健康事业上永远奋进。我们将继承史玉泉教授的遗志,砥砺前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继续推进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以告慰史教授在天之灵。

清明时节,共同缅怀大师。敬爱的史玉泉教授千古!

来源:复旦上医、华山医院、神外资讯

文字:陈衔城等

编辑:徐俊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