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其最精彩部分当属“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汇集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枭雄,登场武将累计达两百余,战术与谋略令人拍案惊奇,但关羽奉命驻守华容道,感念曹操恩义将其释放,世人指责关羽贻误战机,应杀曹操夺北方恢复汉室。

必须说明,正史《三国志》并没有火烧赤壁,《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操评价火烧赤壁之事,“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甚至现代医学亦证实,曹军疫情源于“血吸虫病”,也就没有华容道之事。

但笔者认为,罗贯中的这种安排,符合对真实历史的理解,以《三国演义》作为事件脉络,结合真实的历史情境,共同剖析关羽为何不能杀掉曹操。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1)

关羽

曹氏政权稳固,曹丕已得到认可

枭雄袁绍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平定冀州叛乱后病逝,审配等借袁绍名义,遗命袁尚为继承者,袁尚知袁谭不满,却无法削夺其兵权,反倒以兵饷遏制袁谭,双方矛盾日趋尖锐。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攻打黎阳,袁尚救援却被击败,袁谭与袁尚退守邺城,曹操尚未从官渡之战恢复,知晓袁氏根基稳固,遂采信郭嘉挑拨之策,静待袁尚与袁谭自相残杀。

袁谭失去黎阳根据地,被郭图等怂恿攻打袁尚,袁谭兵败退守南皮;袁尚畏惧袁谭站稳脚跟,率领主力攻克南皮,并欲追击退守平原的袁谭;危急时刻,袁谭向曹操求援,曹操发兵袁尚回撤。

袁尚并未意识到危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再次攻打驻扎平原的袁谭,曹操趁势先攻邺城,击败袁尚援军,再围袁尚于漳水,再击败袁尚于蓝口,最终夺取中山城,袁尚投奔故安袁熙。

曹操围攻邺城之际,甘陵、安平、勃海等地群龙无首,袁谭收拢兵将对抗曹操,曹操击败袁尚后回师,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攻克南皮斩杀袁谭,随后袁熙部将叛变,袁熙与袁尚逃往乌桓。

袁尚熟知冀州防御,乌恒崛起军事强盛,迫使曹操发起攻乌恒之战,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军先锋骑兵遭遇乌恒主力,曹操命张辽指挥调度,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俘获降者20余万。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2)

曹操趁袁氏兄弟内乱蚕食冀州,均衡冀州世族派系纷争获利,击败乌恒使冀州得到稳固,曹操还将治所转移至邺城,并在赤壁之战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留谋士荀彧监理政务,次子曹丕则回到故乡谯郡。

赤壁之战时,曹操长子曹昂宛城之战已身亡,而曹彰(生于公元190年)勇而少谋,曹植(生于公元192年)轻狂且年少,曹丕年仅22岁(生于公元187年),其熟读诸子百家,又常年随军作战,成为广泛认可的继承人。

曹丕有曹氏与夏侯氏宗亲支持,能获得曹氏家臣背后世族拥护,且曹氏获得民间的广泛认可,曹丕素有统一之志,绝不会错过如此良机,即便荀彧拥护汉室而阻拦,却难以压制朝野复仇情绪,必然将刘备集团推向深渊。

赤壁之战,曹军实际发兵约7万,在博望坡与新野被刘备设伏击败损失约2万,收降荆州兵约15万,曹军可作战兵力约20万,因此曹操可动员兵力至少还有十余万,远胜刘备与孙权5万联军。

曹丕率军虽败多胜少,但为父报仇将士齐心;孙权集团更愿看到两虎相争,停止对刘备集团资助;而刘备集团将士疲敝,后勤补给艰难至极;刘备集团胜,也要伤及元气,与曹丕结下死仇,难以再有发展,败则身首异处,成为曹丕与孙权的猎物。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3)

赤壁之战

孙权虎视眈眈,争夺荆州归属权

东吴孙氏与荆州刘表有世仇,被追谥为武烈皇帝的孙坚,讨伐董卓后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围困襄阳,孙坚乘胜追击黄祖部,却被伏击中箭身亡,孙氏孤儿寡母寄人篱下。

客观而言,汉末争夺地盘混战不断,孙坚又是主动侵犯荆州,即便黄祖手段略显卑劣,但自古便兵不厌诈,孙坚身死也是命数使然,但孙策以复仇为名展开报复,使平和的荆州遭遇战乱。

原吴郡太守许贡,将孙策集结兵力偷袭许都密告曹操,同时提醒荆州刘表进行防备,许贡被孙策斩杀,而孙策又死于许贡门客,刘表间接成为害死孙策的凶手,孙权继位后打出为父(孙坚)兄(孙策)报仇的旗号。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起,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5年间江夏郡战事从未停歇,通过三次战事攻占江夏郡大部,并击杀黄祖为父兄报仇,若非赤壁之战爆发,孙权目标必然是吞并荆州。

刘表病故,幼子刘琮率众归降,长子刘琦驻军夏口,荆南诸州转而归属刘琦,毕竟刘氏乃皇室宗亲,原本统领荆州之地;但舌战群儒之时,孙权迫使诸葛亮承认荆州归属东吴,作为交换给予刘备援助,“借荆州”为赤壁之战决裂埋下伏笔。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承认荆州与否并不重要,毕竟荆州归属于刘琦,但意外发生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琦意外病逝,荆南四郡成为无主之地,刘备武力夺取四郡,客观达成当初“借荆州”的条件,遭受到孙权方面的反复索要。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4)

赤壁之战形势图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道出孙权的艰难处境,群臣胁迫孙权归降曹操,孙权参与赤壁之战的吴军,以周瑜镇守巴丘和孙权亲军为主,但总数也只有三万余人,世族不愿配合发兵。

赤壁之战孙权威信提升,但东吴世族对曹氏集团仍充满畏惧,且不愿挑起与刘备集团的战事,而争夺南郡的过程中,曹仁率军反击造成东吴巨大伤亡,即便夺取南郡亦丧失扩张良机。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名将周瑜病逝,孙权提出将富庶南郡,交换刘备所控制长沙郡,以此令刘备分担曹氏军事压力,巩固东吴原有区域稳定,并伺机向淮河流域渗透。

若关羽斩杀曹操,曹丕率军征讨刘备,以周瑜对刘备的提防和孙权的谨慎,都不会卷入这样争斗。

赤壁之战,孙权所畏惧并非曹军虎豹骑,而是归降曹操的荆州水军,可直接威胁东吴核心的江南,但刘备拥有强大的步兵,能够弥补东吴陆战劣势,这是刘备集团与东吴集团结盟的基础。

随着荆州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曹军失去渡江攻打东吴的能力,东吴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周旋,曹丕倾国之兵,刘备破釜沉舟,无论胜负都将有利于孙权,刘备胜则夺取淮河,曹丕胜则抢先占领荆州。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5)

孙权

刘备实力所限,挥师北伐已无望

刘表亦是枭雄,其单骑取荆州,联姻江南世族,知刘备宏图大略,因迫于曹操威胁,将其置于新野驻扎,与徐州之时不同,小沛时需要刘备自筹粮饷,新野之时则依靠刘表拨付粮饷,两者细微的差别,就导致刘备难以做强。

刘备招募兵将,粮饷由刘表发放,士兵感念刘表恩情,刘表随时掌控军队与军备情况,若刘备有异常举动,刘表断绝粮饷供应,就能令刘备失去战斗力,赤壁之战时刘备军中便缺衣少食,只能依靠孙权的援助,即便做出屈辱性承诺。

刘表遏制刘备的发展,刘备便向新野民众施行恩惠,曹操南下得以有十万民众跟随,但多数民众被曹操所截留,真正渡江者不过两三万,能够编入军队序列则仅有数千,加刘备原有兵力和刘琦兵力,共计仅有两万余。

刘备协助周瑜攻取南郡之时,刘备已分兵攻取荆南四郡,虽然收编荆南四郡兵力,收缴荆南四郡府库财物,能提升刘备军队规模,但战力却短时间难以提升,难以与曹军精锐抗衡。

何况,荆南四郡名义服从刘琦,引发世人猜测刘琦死因,至少笔者认为刘备不会杀刘琦,当时形势尚未明朗,曹操随时可能反击,孙权对荆州步步紧逼,刘琦能为刘备争取更多的时间。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6)

曹操

若关羽斩杀曹操,当复仇怒火的曹丕率领十余万精锐,与刘备募集五万左右兵力遭遇,在襄阳或武陵等开阔地带,无疑曹军的机动能力占据优势,刘备若是利用水军周旋,曹丕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战争的关键极有可能是后勤保障,刘备荆南四郡开发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对抗,曹丕准备不足匆忙起兵,若是被刘备集团截断粮道,将会进退维谷甚至惨败收场,但即便刘备军团完胜,距离占领中原也无希望。

东吴觊觎荆州已久,周瑜对刘备的敌视众所周知,东吴在柴桑与江夏等地屯驻重兵,随时对荆南四郡发起进攻,此时荆南四郡是刘备的根基,必须留驻大量的兵力防备。

中原再富庶繁华,却并非荆州士兵家乡,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吕蒙偷袭荆州占领西部三郡,关羽回师途中将士便逃逸殆尽,吕蒙生擒蜀汉名将关羽,若刘备倾国北伐,大概率被孙权偷袭,荆州士兵必然逃散,北伐必然失败。

刘备若率领两万规模北伐,且不说能攻克多少城池,就是分兵驻守各地城池,到许都时便所剩无几,还要考虑到艰难的运输补给,面对上万曹氏集团守军,这种后果根本难以想象。

三国演义关羽与曹操关系(三国演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7)

三国疆域

总结:刘备实力限制,诛杀曹操确实得不偿失!

曹氏集团有曹丕接任,对北方统治稳固的情况下,斩杀曹操非但不会导致曹氏内乱,反而会凝聚成更可怕的力量;

孙权觊觎荆州已久,但东吴世族政治体制下,孙权掌握权力有限,坐视曹丕与刘备的争斗,待两败俱伤坐收渔利;

刘备麾下关羽若斩杀曹操,将会引起曹氏集团报复,胜,不能收复中原拓展疆域;败,使荆南四郡遭受战火荼毒;

即便历史真的有华容道之事,刘备和关羽也会礼送曹操,博取好感缓解战争压力,只因刘备势力弱小,若刘备有荆州15万兵力,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期待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