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华容道层层设防的逃生方法(大话三国华容道诸葛亮的智慧)(1)

华容道,中国历史上地名。《资治通鉴》注释中记载:“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现在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三国华容道层层设防的逃生方法(大话三国华容道诸葛亮的智慧)(2)

公元208年,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马不停蹄,率领二十多万水陆大军顺江东下。计划一举消灭刘备和孙权,实现一统全国的宏愿。可是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轻敌,结果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仓惶溃逃。

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又逢大风天气,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

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之际,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人马至华容道埋伏一只劲旅,我等必全军覆没了。”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列阵,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

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

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

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2

三国华容道层层设防的逃生方法(大话三国华容道诸葛亮的智慧)(3)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要派关羽去守华容道了。

首先,就当时大的政治格局来说,虽然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形势已露端倪,但刘备的实力还十分弱小。虽然他是赤壁之战中获胜的一方,但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只是暂时寄居在刘琦统领的江夏,军队不过两万,而且有一万名义上还是刘琦的。

而且刘备是初到荆州,并没有牢固的统治基础,此时他迫切需要腾出手来去夺取刚刚被曹操占领的荆襄九郡。而刚刚击败曹操的东吴,士气旺盛,正秣马厉兵,准备扩大战果。而要扩大战果,首先要夺取的也正是刘备想夺取的荆州。如果没有别的力量牵制,孙权必会向荆州进军。东吴将一枝独秀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此,刘备将无立足之地更遑论“霸业”。所以,在那个时候,曹操是杀不得的。

既然如此,干脆不捉就是了,何必又捉又放多此一举呢?其实不然,不捉曹,天下就只知曹操、孙权而不知刘备,只有捉曹,才能显示刘备的实力,才能使孙权认识到刘备是一支不可忽视颇具实力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成孙刘两家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最后要说明的是,“捉放曹”这个任务只有关羽才能完成,因为虽然张飞、赵云也都具备捉曹的实力,但只有关羽既有捉曹的能力又有放曹的理由——即可以假借报恩而放曹。如果让张或赵捉曹又放曹,那刘备的野心就会昭然若揭于天下了。

“华容道捉放曹”既大振了刘备的声威、进一步巩固了孙刘两家的统一战线,又让关羽彻底还清了曹操的人情债,还成全了关羽的“忠义”之名,可说是一箭三雕。

华容道捉放曹,也是诸葛亮高超智慧的表现,经此一役,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已形成。

三国华容道层层设防的逃生方法(大话三国华容道诸葛亮的智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