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敖汉旗老哈河南岸的莲花山脚下,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小村庄,它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叫安家胡同村。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谐,现隶属于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解放战争时期,王江(革命烈士)与本村民女宗兰真挚的爱情故事,令今人闻之感慨。

安家胡同满清中期曾经是敖汉海力王府的牧马场,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质地沙化,牧马迁徙,这里便成了空旷的沙野。到了清后期,清廷推行“移民实边”政策,革命烈士王江的祖父携全家老幼就是那个时期跟随众乡亲从山东移居于此,这里便开始有了汉民居住,租种海力王府领地老哈河川的部分荒芜土地,繁衍生息,地名也由此产生。

寻红色足迹听红色故事 红色记忆烈女嫁忠魂(1)

民国十一年(1922年),王江的父亲王永昌经本村媒人介绍与张氏家族一女,喜结良缘。一生育有五子,长子王志,次子王江(1925年生),三子王明,四子王全,五子王瑞。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八月,海力王府走向低谷,色凌端鲁布(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代孙,光绪三十二年袭海力王府多罗郡王)祭罕山(今莲花山)时,在管旗章京那顺宝颜(汉名,刘义善,字道卿)的陪伴下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顿时愁容满面,加之连年军阀混战,匪患成灾,唉声叹气地吟道:“桂月封禅心悠悠,峥嵘罕山空自留。乌丸就号今犹是,固心封爵将何如?滚滚老河东流去,茫茫草场化沙丘。日暮登山极目视,环顾无的使人愁。”

那顺宝颜深深地知道色凌端鲁布王爷的难处,为了休养生息,恢复海力王府的元气,在他的建议下,将老哈河川大面积荒地全部低价租给汉民开垦。为此,王江的父亲王永昌携全家老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垦了王府的五十多亩荒地。几年下来,王家精耕细作,省吃俭用,有时遇上风调雨顺,交完地租,略有余粮,基本解决了温饱。

1934年春,王江已满八岁,父亲王永昌背上小米将他送到七道湾子本家王丕谟的学堂读书。幼年的王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深得王丕谟的喜爱。时间转眼即逝,王江四年的学堂生涯结束,本应继续深造,只因又添三个弟弟,寅吃卯粮,只好辍学在家从父务农。幼年的王江知书达礼,品行端正,乐于助人,本村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请他去帮忙,时间一长,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先生”。

1946年冬,海力王府苏木支会主任鲍瑞云带领八路军土改工作队来到安家胡同,执行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支持和拥护。人们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命运的改变,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随即土地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海力王府。那时的王江已渡过了少年,五官端正,面目清秀,成了本村出类拔萃的小伙子。1947年3月,八路军工作队的阿青嘎见他有文化,思想进步,热情大方,机灵可爱,就动员他参军,他欣然同意,应征入伍到热辽二十一军分区参军,新兵营在喇嘛板(贝子府境内)集训。

寻红色足迹听红色故事 红色记忆烈女嫁忠魂(2)

1947年5月初,内蒙“五一”大会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冀热辽分局和热辽地委作出决定,成立卓东工作委员会。会址定为敖汉贝子府镇太吉河窑村,当时的热辽地委设在牛古吐乡苗杖子村,热辽专署设在牛古吐乡哈力海吐村。这几家党政军机关相距都不太远。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个方面都急需有文化的人才,所以地方党政机关都到新兵营去“挖”人。为此,已成为新兵营副班长的王江又成了“香饽饽”,这样的人才部队岂肯放走,有时为了王江,部队和地方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已是22岁的王江穿上崭新的八路军军装,更显得英俊潇洒,他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刻地打动着附近姑娘们的芳心。理所当然,媒人也就络绎不绝的登门造访,几乎踏平王家的门槛,王永昌老汉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乐得整天合不拢嘴,就左挑右选,在媒人的介绍下,向本村一向老实忠厚的宗军山求亲。宗家长女名叫宗兰,端庄秀气,外柔内刚,,年方20岁,两家大人都乐意,尤其是王江和宗兰,二人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喜悦之心不言而喻。在征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东冶的批准后,于是王家就买了六尺红花布,装上二斗小米,送到宗家算做订婚聘礼,两家说好1947年秋季过完中秋节,就给孩子完婚。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宗兰自打和王江订婚以后,像换了个人似的,整日面如桃花,哼着甜蜜的歌曲,和村里的姐妹们到大柳树下一起忙着做军鞋。姐妹们开玩笑的说:“菜篮子(宗兰的绰号)你可要把鞋底子纳结实点,要不然你家王江穿着露脚后跟的鞋回来,你会心疼的。”宗兰露着羞涩的笑容,没心思和姐妹们开玩笑,心里默默地想着多做几双,也许她的情郎就能穿上她做的军鞋。一想起快要成亲的日子,她在梦中都会笑出声来。

寻红色足迹听红色故事 红色记忆烈女嫁忠魂(3)

可天有不测风云,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反对和平建国,决心与人民为敌打内战,在东北排兵布阵,战争阴云密布。为解救人民于水火,第四野战军奉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之命令,陆续开赴东北。为此,辽沈战役拉开序幕。

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转眼就到了1947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六),王氏家族喜事临门。王永昌老汉吩咐孩子们将院落打扫干净,嘱咐老伴王张氏办好酒席,并起早借来马匹,派大儿子王志到太吉和窑新兵营将二儿子接回来成亲。再说女方宗氏家族那边也是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姑娘宗兰在自己的闺房中,早已穿好红色的嫁衣,让伴娘为她挽起漂亮的发髻,一切准备就绪,脸上泛着红晕,心里想着拜天地之事,成了待嫁新娘,只等男方迎娶。

太阳越升越高,前来喝喜酒的亲朋好友陆续到齐,酒宴准备完毕,只等新郎官回来。王永昌老汉心急如焚,站在村口,打着眼罩遥望大路,左等右盼,就是不见两个儿子的身影。时至中午,大儿子王志汗流浃背骑马疾驰而回,王永昌老汉闻听二儿子王江所在的部队已于9月21日午夜就开赴前线了,即刻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大儿子王志一手牵着马一手搀扶着老泪纵横的父亲踉踉跄跄回到家中,说明了事情的原委,亲朋好友深表同情和理解,说了些安顿的话语便悄然离去了。王永昌老汉稍作调整后,便在媒人的陪伴下来到宗家说明了情况,宗氏家族也是通情达理之家,非但没有抱怨,而且也说了些安慰的话语。在两家和媒人的共同商定下,说好等王江回来探亲,再选良辰吉日。

且说王江所在的新兵营集训结束后被编入热辽二十一军分区十七旅,于9月21日接到军分区紧急命令,立即连夜急行军开赴到北(票)阜(新)义(县)前线,与此同时,热辽二十一军分区的25旅、蒙古骑兵第六团以及卓盟纵队的各支队、各县大队、担架队都集结在这一带,准备围歼驻守在清河门的国民党李守信九十三军整编二十一师。9月22日晚上,在大乌兰西南山洼的开阔地上,热辽二十一军分区司令员欧阳稼祥站在一个高包上作了战前动员,下达了战斗任务。王江所在的十七旅103团主力部队攻打朝阳狼山,朝阳战役结束后,王江跟随部队挥师锦州,在攻打配水池的战斗中,王江带领全班战士在营长韩峰松的指挥下,浴血奋战,敢打敢冲,拼命拿下配水池,将红旗插在配水池的楼顶上。锦州解放后,部队首长鉴于王江作战勇敢,思维敏捷又有文化,被提升为103团副排长。东北民主联军整编后,王江所在的部队被改编到梁兴初的第十纵队,在辽宁黑山,我军以两万的兵力阻击廖耀湘二十万西进兵团的激烈战斗中,王江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勇杀敌,战斗即将结束时,他只身背起身负重伤的营长撤退,不料半途中,一颗炮弹落在了附近,他忙用身体护住了营长,营长得救了,自己却不幸壮烈牺牲。处处青山埋忠骨,王江烈士的英灵永远留在了黑山。

寻红色足迹听红色故事 红色记忆烈女嫁忠魂(4)

宗兰哪里知道她心爱的人此时已经牺牲了,她盼望着全国的胜利,憧憬着美好的人生,守着孤独和寂寞,耐心地等待着未婚夫的归来。寒来暑往,等了一年又一年。辽沈战役结束了,王江没有回来,全国解放了,王江没有回来,新中国成立了,王江还是没有回来。未来的婆婆心地善良的王张氏心疼地劝宗兰说:“苦命的孩子别等了,再走一步吧。这么多年了,他(王江)杳无音信,有可能早就死了,我们不能在耽误你了。”

宗兰安慰未来的婆婆说:“王江就是牺牲了,回不来了,我谁也不嫁,心甘情愿地守候着我们那份情感。”

1956年,民政部门送来了王江烈士的牺牲证明书,宗兰十多年的等待化成泡影,一切美好的愿望都破灭了,她痛心疾首,连续二十多天,以泪洗面。亲人的劝慰让她的情绪稍稍平定了一些。然而,她一个大胆的举动,让亲人和村里的乡亲们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三个月后,她捧着王江烈士的烈士证明书入了“洞房”,成了王家的儿媳妇。

宗兰恪守誓言,像亲闺女一样孝敬公公婆婆,勤俭持家,把王永昌老夫妻感动得老泪纵横,也受到了邻里乡亲的啧啧称赞。

多年以后,宗兰带着思念和忠贞的爱情去世了,王家按当地民俗将她安葬在自家的墓地里。

宗兰的一生,演绎了王三姐守寒窑一十八载、刘翠平苦渡一十六春的忠贞不渝,更诠释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生死相依。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此情长留心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