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鲁迅,同学们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那个面容冷峻、眉毛浓密、嘴唇上都是胡子的男人,说话半文不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许他还是你中学时代不怎么喜欢的一个“作家”,不喜欢的原因呢?一言难尽啊像仰望星空一样去仰望一个似乎少了点人间烟火气的“圣人”,肯定有心理差距,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童年这本书中的情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童年这本书中的情节(将书中的童年生活穿起来)

童年这本书中的情节

一想到鲁迅,同学们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那个面容冷峻、眉毛浓密、嘴唇上都是胡子的男人,说话半文不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许他还是你中学时代不怎么喜欢的一个“作家”,不喜欢的原因呢?一言难尽啊!像仰望星空一样去仰望一个似乎少了点人间烟火气的“圣人”,肯定有心理差距。

但是,当我们走进他的《朝花夕拾》的时候,也许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一个更亲切、更丰满的鲁迅。

1

先了解作者和创作经历 再去走进作品

那么,又该如何消除这部经典名著与学生之间的隔膜呢?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对鲁迅的童年生活有所叙述或提及,不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有助于破除我们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教材中专题探究“鲁迅的童年”中的这段表述,就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助读资料,多角度了解鲁迅先生,消除对作者的隔膜。先了解作者和他的创作经历,再去走进作品。

然后,我们用5天时间,将全书快速阅读一遍,完成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最后,运用跳读和精读选择比较重要的或较有兴趣的作品进行第二遍阅读。在这次阅读中,要注意文章的用词用句,也要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作品的主题,并且随时在文旁批注。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主制定读书计划,完成读书记录卡,初步领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

从童年回忆中读取鲁迅的思想

《朝花夕拾》堪称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阅读时在充分感受作者的灵活思路之余,应把握住作品中包含的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10篇

回忆性散文,是他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另有《小引》和《后记》。

这些散文由于具有很强的回忆性,所以被称为“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大多描述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为我们展现了鲁迅性格爱好逐渐形成的过程。

散文的前7篇描写了他在绍兴时的家庭与私塾生活,彼时的鲁迅还处于孩童时期,因此散文多带有孩童的童真;后3篇散文记录了他从家乡到南京,后来又到日本留学,最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这10篇散文组成的《朝花夕拾》,就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见证,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场景。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它将回忆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改革的关注,对于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3

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将“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为“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从记忆中抄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更多展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工作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鲁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关于风俗、琐事和人物美丑的价值观念。

4

要把握“史”与“诗”的结合

《朝花夕拾》的文体特征是“史”与“诗”的结合。“史”指作品的文献性质,“诗”指作品的文学价值。《朝花夕拾》的内容经过了记忆的筛选,正如鲁迅在《小引》中所言,“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所以其中哪些是艺术虚构,哪些是无意失真,无法予以准确判断。

比如“百草园”。

在鲁迅弟弟周作人笔下,百草园是一处“荒园”,有“一座大的瓦屑堆”“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无生物”“长着一株皂荚树”“最为儿童所注意的,是黄瓜和萝卜”(《鲁迅的故家·百草园》)。以上是一个老年人的记实性描写。

而在鲁迅笔下,百草园内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是童心世界中的“百草园”,跟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形成了两个天地。周作人笔下呈现的是生活的真实,亦即“史”;鲁迅笔下呈现的是艺术的真实,亦即“诗”,这也相当于鲁迅记忆中儿时吃过的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那滋味会胜过成年后吃过的所有美味佳肴。

只有把握了“史”与“诗”的结合这一根本特征,才能更好地阅读《朝花夕拾》这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