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家孩子最近很奇怪,总是担心妈妈会死;有时候还哭得很伤心,跟她解释好像用处也不大;跟她说人老了都会死的,她就担心妈妈会不会很快就老了啊,妈妈死了怎么办啊?

朋友觉得又好笑又无奈,问我孩子是不是太敏感了啊,过度担忧,怎么进行一下心理疏导呢?

我说不用怎么心理疏导,正常的现象,或许过段时间孩子能理解死亡这件事情了,她就没这么强烈的感觉了。

因为我还是比较了解朋友和她的孩子的,所以我觉得没那么严重。并且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跟死亡相关的知识,以及奶奶说了一些让孩子感到害怕的话。

如果我不了解一些背景,大概我不会这么说,或者朋友跟我描述了其他跟死亡相关的场景,那我也不会这样说。因为情况不一样,应对也不一样。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现象,也是孩子必须懂得的知识。所以跟孩子聊死亡的话题,也是正常的事情。

这个话题,我们平时一般是忌讳的,不愿意多说的。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和时间里说,比如遇到了亲人去世,不可避免地要跟孩子聊这些。

就是因为忌讳,所以聊这些的时候我们总是不那么自然。而不自然就容易给孩子带来恐惧、焦虑。

孩子多大开始担心死亡(孩子总担心妈妈会死)(1)

02

那么,我们如何自然而又安全地跟孩子聊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呢?给大家分享五点:

首先,不能贸然地去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尤其是带着恐吓性质地去谈论。

平时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看看相关的绘本、图书,让孩子从故事中了解死亡。可以就着故事去聊这个话题,比如问问孩子读完故事的感受啊,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里面的死亡的啊,等等。

像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些知识,对于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冲击。

这里给大家推荐几本跟死亡主题相关的绘本:《榛子壳里的死神》《国王与死神》《当鸭子遇见死神》《獾的礼物》《活了100万次的猫》。

第二,我们不要忌讳这个话题。

咱们中国人对谈死亡是有些避讳的,不愿意说太多的。但是越不谈,孩子就越不能够得到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知。就像我们说性教育一样的,我们不谈,那可能危险性更大。死亡教育也是必须的。

在机会合适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聊一聊。比如清明节、中元节的时候,比如有重大的新闻的时候,像刚离世的英国女王,我们能看到很多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借此跟孩子聊聊死亡相关的主题。

尤其是在我们自己遇到有亲人离世的时候,借机跟孩子聊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亲人离世的哀伤。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允许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比如特别的悲伤啊,如果你有,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假装很坚强。

假装不受影响,我觉得这是没必要的。悲伤就是悲伤,没有必要去隐瞒或者隐藏,真实地面对更有力量。

在孩子面前流露真情实感,也是一种示范:这些情绪是被允许的,不用埋在心里。孩子们需要活在真实的情感世界当中。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哀伤没有被允许表达,结果有了更大也更坏的影响。

真实点,只要不吓到孩子,完全是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的。当然了,如果你一提到就不能自已地大哭,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呈现了。

第三,在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想法或者是悲伤、恐惧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接纳孩子,不要去否定他。

认真听孩子说,让孩子充分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只要说出来就好受多了,根本也不需要我们去给什么意见、建议。

我们要允许悲伤的流动,也要告诉孩子允许悲伤的流动,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基础。

第四,生命至上,但死亡也没那么恐怖。

我们跟孩子聊死亡话题的时候,切忌加重恐惧色彩。人人都有死亡恐惧,这是我们自身的保护机制。但过度恐惧,就会给正常的生活带来影响。

而孩子呢,感知力超强,而判断力不足,极容易恐惧过大。所以我们要注意。

降低恐惧色彩的一个小方法,是可以跟孩子讲讲战争史,讲一些革命志士的故事。比如革命先烈如何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卫祖国。这种牺牲是悲壮的,同时是可敬的伟大的。在一些特殊时刻,死亡已经不是怕不怕的问题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情操。

最后还有一点,是要非常注意的,就是孩子看到了死亡场景,比如看到了车祸现场,或者看到了自己亲人离世。这些时候,哪怕是对一个大人,都是冲击力蛮大的,何况孩子。

所以孩子遇到这些的时候,有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甚至是心理创伤。如果孩子表现明显,情绪特别大,请寻求专业帮助,让专业人士帮忙处理孩子的恐惧和压力。

生与死都是有意义的,生命轮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不要太忌讳谈论死亡。我记得之前有一位老师说:你不谈就不死了吗?

虽然话不太好听,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死亡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孩子是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