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撒哈拉沙漠,也没有第二个把它描写的如此动人的三毛。

初遇三毛,是因为她的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正如三毛的那首著名的歌曲《橄榄树》中所写的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我的故乡在远方”,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别扭。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故乡”和“远方”根本是一组反义词。

三毛撒哈拉经典文段(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1)

“故乡”是李白床前的那一抹“明月光”;是杜甫眼中可爱的“小儿女”;是贺知章从不淡忘的“乡音”。“远方”对我们而言,不过一串可有可无的符号。

而在三毛看来,撒哈拉沙漠就是她的“远方”,是她前世的乡愁。当她看到满天黄沙铺展在自己眼前时,她觉得自己被一匹黄沙万丈的布牢牢捆住了。她那颗漂流的心,也随之安定了。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三毛的代表作,非常具体地表现了她一直在生活和创作方面坚持的“自由主义”原则。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带领大家了解“自由主义”在原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反传统

三毛曾在自己的散文集《流星雨》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虽然看着简单,可这也是多少人都无法随心所欲的事情。三毛曾说自己是一个“自由魂”,她也在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

1967年,三毛执意去她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的西班牙留学。在西班牙的3年中,她遇到了荷西,那时三毛大学三年级,而荷西正在读高三。

认识荷西的时候,他不到十八岁,在一个耶诞节的晚上,我在朋友家里,他刚好也来向我的一些中国朋友祝贺耶诞节。

就像所有陷入恋爱中的男孩子一样,荷西会傻傻地跑到三毛的宿舍楼下等她。有钱时就会逃课和三毛一起看电影,没钱两人就在街上闲逛。

三毛虽然知道自己喜欢这个男孩子,但是,因为荷西还没有上大学,就很不忍地对荷西说:“你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

三毛撒哈拉经典文段(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2)

两人就这样一别六年,当年的俊美少年已经长成了一个留着大胡子的年轻人,容貌虽已改变,可他俩对彼此的爱却从未改变。于是,他们重新走到了一起。

虽然说民间有俗语,“女大三,抱金砖。”可是,因为男女心智发育的差别,在大多数父母眼中,他们还是希望男方对女方大。可三毛足足比荷西大8岁,而且俩人还是谈的还是“跨国恋”。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故事,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年龄,也超越了传统。她用自己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向世人证明,只要心中有爱,你就是那个最对的人。

二、反权威

撒哈拉的生活,也并不总是快乐无忧。在《哭泣的骆驼》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时局不稳,政治动荡。三股势力的冲突(西班牙人、撒哈拉威游击队、摩洛哥志愿军)导致人心惶惶。

镇上爆了炸弹是常事,市面一样繁荣,每个人都有意无意地说着时局,却没有人认真感到这些纷扰的危机,好似它还远着似的淡然。

在这片广阔壮美的沙漠里,三毛结识了美丽善良的撒哈拉威女子沙伊达。

沙伊达是医院里的护士,她有着一双“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明丽动人。但正是这样的女子,却被大家看做是“妓女”,是“勾引男人的婊子”。

三毛撒哈拉经典文段(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3)

其实沙伊达是游击队领袖巴西里的妻子。但是,因为宗教信仰不同,巴西里的父亲根本不会同意两人的婚事,加上局势不稳定,两人就将婚事隐瞒了下来。

可是,命运不肯因为他俩的妥协而放弃对他们的残忍。

她出卖了巴西里,她告诉了摩洛哥人,巴西里回来了,他们在巷子里,把巴西里干了。”“不可能的,是谁关了她,我去说,沙伊达昨天住在我家里,她不可能的,而且,而且,她是巴西里的太太——”

三毛知道,沙伊达此去,就注定没有回来的可能。可是,因为时局不稳,周边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哪里来的会审,哪里有人说话,哪里有人提巴西里,哪里有人在主持正义,沙伊达一被拉下来,就开始被几个人撕下了前襟,她赤裸的胸部可怜地暴露在这么多人的面前。

所谓的会审,也不过是人们想要逼死这个苦命的女子的一个借口罢了。

撒哈拉威人顽固的宗教信仰,野蛮的惩罚方式,不仅残忍地夺去了沙伊达的自尊,也夺走了她的生命。

三、反世俗

“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哑奴》

哑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奴仆。不同于现代的都市文明,在偏远闭塞的沙撒哈拉沙漠,仍然流传着古老的奴隶制度。

“沙漠里看见有黑人住着,就去捉,打昏了,用绳子绑一个月,就不逃了;全家捉来,更不会逃,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财产,现在也可以买卖。”

虽然说是哑奴的身份卑微,可是他不仅懂得星象,技术也很好,是大家眼中“最好的泥水匠。”可即使哑奴干活再卖力,他也没有得到大家的尊重。

三毛撒哈拉经典文段(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4)

八月的沙漠,正午的太阳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毒辣。哑奴工作的人家却根本不在意哑奴的死活,“在正午的日光下,哑奴半靠在墙边,身上盖了一块羊栏上捡来的破草席,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趴在自己的膝盖上。”

三毛很同情哑奴,也很想帮助他,她会悄悄地给哑奴一些食物,让他带回家去,还邀请哑奴到自己家吃饭。

不出意外的,三毛邻居家的小孩对三毛发出警告:“三毛,你不要理他,他是‘哈鲁佛’!脏人!”(哈鲁佛是猪的意思。)

和没有教养的撒哈拉威人相比,哑奴更像是“有教养的贵族”。他没有东西回报三毛,可是,他会悄悄地替他们补山羊踩坏了的天棚;夜间偷了水,来替他们洗车;刮大风了,他马上替三毛收衣服,再放在一个洗干净的袋子里,然后拉起天棚的板,替她丢下来。

每个人刚生下来时都是平等的,灵魂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品格却有高低之别。和三毛那些富裕的邻居相比,哑奴更值得我们尊重。

三毛撒哈拉经典文段(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5)



写在最后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作家司马中原曾说:“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话,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智慧。”三毛一生都在流浪,寻找,记录,感悟。她用自己博大的爱和敏感的心,观察这个美丽奇妙的世界,并用自己的笔,写下一篇篇真挚感人的文章。三毛,始终是那个“自由魂”。

文章作者简介:菠萝爱唠书,喜欢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致力于用文字温暖人心。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请大家点击文章右上角 关注 哟!也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