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背景:医疗保险专业,先健康险产品研发,后来到医保局系统产品,17年加入京东健康,健康城市(3级部门),医药的创新业务中心-处方流转、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等设计方法、落地、政府关系沟通,后来并入智慧医疗业务部,增加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对外处方流转、药店政策沟通、和医保慢病相关项目,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广东京东健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广东京东健康(西部牛娃京东健康)

广东京东健康

专家背景:医疗保险专业,先健康险产品研发,后来到医保局系统产品,17年加入京东健康,健康城市(3级部门),医药的创新业务中心-处方流转、互联网医院、慢病管理等设计方法、落地、政府关系沟通,后来并入智慧医疗业务部,增加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建设、对外处方流转、药店政策沟通、和医保慢病相关项目。

Q:京东健康自营收入比较高,三块业务发展情况?

收入分自营收入、平台(GMV)三方收入、营销服务收入(广告、佣金等)。营销:数字医疗收入,更多放到自营?自营和平台收入的关系:JD以自营为主导,流量的导入,对公司有掌控力、畅销的品类放到自营平台,对流量、平类SKU排名都会放到最前。很多品类JD拿不到的(如医院的、toB的)、或者从三、四级代理才能拿到的,会放给三方平台。刘强东认为健康品类会以自营为主。自营占比会提升,但增速会有限制?

Q:药品收入占比会一直提升吗(20年年中占到30%)?

18JD自营收入82亿,其中药品,处方药2.4亿,OTC19.4亿,保健营养18亿,器械34亿,其他(佣金广告)13亿;19年总收入108亿,处方药5亿多,OTC25亿左右,保健21亿,器械40多亿,其他不到15亿;20年处方药19亿,OTC38亿,保健34亿,器械70多亿(疫情,口罩),其他20多亿。2021年预测:整体310亿左右,处方药33亿,OTC60多亿,保健50多亿,器械130多亿,佣金。药品增速肯定很快,跟处方外流、4 7(一些厂家找线上平台)、一些厂家不方便放到线上的品类也在做剂型调整电商品类,C2M贴牌代工的产品,未来随更多基药品类加入集采、处方流转加速,预计线上药品增速会更快,但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考虑到上市后器械整体利润的考量,因为药品利润率低,JD药品供应链能力认为偏弱,未来处方药销售占比一定会提升,但2025年保健、器械还是会是主要的,未来药品的收入占比可能会控制在40-50%)。

Q:处方外流会流向线上还是线下?

对外讲医药市场分大维度看,分院内(2B)、院外(药店、小诊所),院外市场又分线上、线下,JD认为4 7、处方流转,对于院外线上线下的影响需要更细的分析,对于线下,中小药店影响非常大,医药电商占院外市场占比2018年6.3%,19年7.6%,20年10.9%,21年预计12.5%,2024年预计18%,2030年预计27.5%;会侵蚀线下的市场,但院外的市场总盘子是增加的。但线下大连锁还是会收益,1.采购、管理成本低,2.供应链能力强,3.服务能力更强,4.对互联网医疗接受能力和医院对接,5.跟医保的谈判能力更强,未来连锁药店会更强大、更受益于处方外流,体现在享受医保报销,目前电商无医保报销,对于报销目录外、DTP、外溢的药品这些可能会到医药电商买;5年内,医药电商和大连锁都会有大发展。

Q:《两定管理办法》解读认为医保限制于线下药店,未来对线上的放开?

· 比较有发言权,专家之前有医保控费经历,JD跟政府合作项目(医保在线支付)涉及方案、沟通。JD在线支付的项目历程,目前到5.0阶段,1.0:16年年底,山东淄博合作处方流转平台,当地工人、职工医院,JD Health和当地的新华制药、政府牵头的四方项目,JD功能是提供处方流转平台、药品配送,形式是把职工医院结算完的处方,电子化,流转出来,由新华(当时JD供应链还不行)的药房,JD配送,积累了经验和服务、平台费用。2.0:江苏泰州,参与方泰州中西医结合医院、JD、政府,JD帮助医院建设智慧医院(线上问诊)、医生由医院提供(线上问诊本地患者)、打通医保个账的在线支付,在线问诊处方后药品流转到京东在当地的实体药房,并为结算主体(真正意义的医保支付)。3.0 2019年江苏宿迁(但没有复制性),宿迁参保人直接使用社保卡跟JD商城平台注册,直接用个账在JD平台上买药(以OTC为主),由JD商城和医保局结算,意义实现医药电商在线支付。4.0江西抚州,特点是帮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实现慢病统筹在线支付,合作方江西抚州人民医院、JD当地的药店(结算主体)。5.0正设计,在广西北海、重庆南岸、沈阳的一些地区,特点是在当地收购实体医疗机构(综合门诊部性质,不是医院性质),以他作为主题在当地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设立为医保定点、慢病统筹定点、申请开通医保在线支付,后面跟医保局谈判覆盖全市的慢病患者,跟处方外流政策的关系,19年最早国家医保局发了互联网 的政策,今年1月份、3月份两定政策,后面的政策比较明显:在线支付政策支持实体医疗机构和实体药店,实体医疗机构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医保资质,才能搬到线上享受同样权力。流转到药店、或者在本机构结算。电商目前没有提出支持的意见,无论微医、JD、阿里如果没有实体医疗机构,很难享有医保资质。

· 从医保基金大盘看,虽然国家医保局每年公布基金结余,但大部分在北上广深、沿海地区,老三线、中西部城市很多基金都亏空或吃紧,原因包括老龄化、医保基金浪费、统筹统缴能力受限,当时16、17年当时做智能审核,全国统筹地区(地市级统筹)200多个,覆盖了150多个地市,60-70%都吃紧、亏空,现在应该更严峻,所以医保局对互联网医疗会跟进但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基金以收定支、微结余的状态,所以会更多支持实体医院、或者有实体医院的线上医院和线下药店。两顶办法会持续试点开放,比如昆明、武汉、南京、杭州、成都等已经有药店开通慢病统筹报销,处方流转出来要有承接的主体,必须有医保慢病统筹的结算。

Q:JD讲的逻辑,做供应链,做网上医疗问诊,形成闭环,线上医疗问诊发展的情况?逻辑闭环实现的可能性多大?

互联网医疗从业者都在考虑卖药还是做服务,中长期看服务肯定占主导,但可能5年以上。5年内还是电商占主导,JD目前还是零售占主导,16年最早开始做,增加了保健品类的销售、OTC等,17年年底才设立互联网医院部门,因为JD健康药品销售中很多用药咨询需求、想做处方药销售。所以现有药品销售、后有服务,但目前来说效果一般,问诊这块,真正问诊的只有30%、70%都是由购药、开方引来的,老百姓对线上医疗需求还有较长过程,为线上服务买单可能性很小,这也是微医、好大夫在线面临最大的问题最后都变成卖药的了。

Q:国家疫情期间放开互联网医疗口子,互联网医疗政策,主管部门哪个?目前对这些电商、平台什么态度?政策导向?

· 涉及三个,1.卫健委:合规性、处方流转;2.医保局,政策、价格管控;3.药监,市场局下的,网售处方药合规性问题。对于线上诊疗、药品,大方向逐步开放,很多由卫健委发起,他们可能认为互联网医疗能缓解医生资源不足、对线下医疗的优化,对医院有利。对医保局,大体趋势是支持,但保守,因为基金盘子问题、恐惧互联网医疗(对于线下至少能检查、监控手段,线上缺乏管理制度和手段)、互联网医疗的便捷性导致医保支出加快,所以及时上面有政策,但落实时会找理由去推脱。药监局,审慎态度,尤其处方药,并没有发文支持、流通环节怎么操作,无明确。医保局控制钱的流向,而卫健委无法左医保局,医保的权利很大,药品集采权、定价权都转到了医保局。

· 电商都想做医保在线支付,因为中国医保支付为主,唐山特慢病患者30万,医保慢病基金23亿,医药电商角度看,就算能覆盖一半的人群,覆盖一半的基金,能拿到10亿,10个就是100亿,规模大;慢病人群高粘性、复购性高(不是医疗的低频需求),处方如果一个月,1年要做12次交付,次数多了,通过医生、平台宣教的机会多,二次转化的几率就比较高。省医保局会有解读、转发,转到下面的医保局,要去理解、组织东西,要很长时间;医保局出政策,但不出纲领、细节,只说支持,但平台怎么建、机构怎么接、机构的标准,都没有体现出来。

Q:线上供应链未来会不会比线下龙头还强?

长远看会出现,但难度很大:中国现在医药市场各个区域分割比较厉害,同一药品价格很不一样,厂家很忌讳市场价格被扰乱,很多品类尤其线下畅销的、医院品类药店能拿到,线上拿不到(线上是统一的价格),药店不同区域价格不一样。短期内,这个状态难以被改变。集采品种,电商的价格非常倒挂。

Q:线上目前对消费者消费引导作用比较弱,未来会不会更强?

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群的问题,对于患者分层,京东健康、阿里,电商消费群体以年轻为主(50岁以下),年纪大的更多习惯线下场景。会有一些策略,比如营销补贴、微信猎群,但整体效果一般。

从技术层面,难度不大。

Q:线下需要每个门店配置执业药师,线上的药师配置要求是?

JD有两个药师服务中心在青岛和扬州,加起来400人左右,相对于线下有优势,覆盖范围更广,当时测算一个人2-3分钟,一天8小时就是一天服务200-300人。线上优势更明显。监管原则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没有在这里体现,只是要求必须有药师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