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媛媛(文章原创 ,转载请注明,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不少家长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偏差,近来,就有育儿心理学直接点评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个心理学表示:别把"驯化"当成教育,孩子也会有斯德哥尔摩效应。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1)

那么,在理解这句话之前,家长不妨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然后通过这样的认识,逐步了解"棍棒教育"的主要缺陷。

"斯德哥尔摩效应"是什么?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叫人质情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般指的是受害者会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还会帮助加害者。而受害者这样的情感,一般是因为心理逐步扭曲,然后才会慢慢对加害者产生依赖和情感。

虽说一直被伤害,但是加害者只要有一丝的照顾,这样偶发不多的"善意"就会像救命稻草一样被受害者拼命抓走,并且像是涟漪一样不断扩大,变成对加害者的好感。

棍棒教育其实就是在变相"驯化"孩子,让孩子成为斯德哥尔摩效应当中的孩子,家长则是其中的加害者。那么,在这样的"驯化"下,孩子则会逐渐心理扭曲,甚至导致人格出现偏差。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2)

那么,在这里家长不妨更进一步了解一下,成为斯德哥尔摩效应当中被害者的孩子,会有哪些严重的负面影响。

会对孩子产生以下几种负面影响:

1:情感关系容易被动

因为长期被家长"迫害",也就是成为斯德哥尔摩效应当中的受害者,这一类孩子首先会变得容易"感动",即使是对方伤害自己,仍旧可以因为一丁点的善意而无视对方以往的伤害。

这样的话,孩子在情感关系当中会显得非常被动,因为并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去判断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好,那么,长久以来会因为这样扭曲的情感关系而使得自己身心都受到重创。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3)

2:失去好奇心

如果家长经常用暴力来攻击孩子的话,那么时间一长会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因为孩子在这样的棍棒"驯化"下,人也变得唯唯诺诺,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奇心去琢磨自己好奇的事情了。

因为这样的孩子已经惧怕好奇心惹出来的麻烦,那么他在对待新鲜事物的时候都会保持各种谨慎的态度,极大地压低自己对外界的兴趣,而这样的孩子,最终会变得庸庸碌碌和平凡无奇。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4)

3:胆小怕事

就如前面所提,棍棒教育其实但就是在加害孩子。那么,长期处于这样恐惧下的孩子,性格也会逐步变得扭曲,变得什么事情都很胆小,不愿意随意尝试,更不用说他的胆子了。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变得异常怯弱,也没有什么主见和责任感,可以说完全打压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5)

4:患上精神疾病

如果说孩子长期处于非常负面的教育环境,那么不仅成长会受到遏制,本身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状态也会频频出现问题。那么,时间一长则会导致孩子患上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比方说焦虑症和抑郁症,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6)

由上述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棍棒教育的副作用确实是比较大的,那么为避免这样的教育,家长应当采用哪些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妨这么教育孩子:

1、沟通教育

家长应当知道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孩子是能听懂家长的话,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如果家长经常用棍棒教育去教育孩子,长期下来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进行理性沟通,最终让教育工作变得举步维艰。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7)

2、鼓励孩子

与其谩骂孩子,其实鼓励孩子更为重要,然而鼓励孩子并非是没有休止地放纵和溺爱,相反,鼓励孩子是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通过家长的鼓励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不仅做对了,而且这么做会得到家长的夸奖,甚至奖励。

因此,等下次孩子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便会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而不会出现让家长产生反感的行为。

婴儿教育心理学(育儿心理学别把)(8)

结语:

对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过于野蛮,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如果家长总是用野蛮的棍棒教育强迫孩子认可自己的教育理念,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诸如以上这些对孩子有负面影响问题。届时,家长想要再"亡羊补牢",则会变得异常困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