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在《印学史》里把黄牧甫、乔曾劬列在赵之谦一章之后,评价说“吴熙载纯从邓出,赵之谦兼师徽、浙两宗,不以邓派自居,我们看来,他的主要精神还是原本邓氏。黄士陵远宗邓氏,近法吴、赵,寻其气息,倾向赵之谦为多。”

我们经常把黄牧甫和吴昌硕放在一起比较,其实,在晚清和民国印坛黄牧甫和吴昌硕是真正开宗立派、成就极高并兼擅书画的大师,韩天衡先生用绘画术语评价两位大师,他认为吴昌硕是“泼墨大写意的开拓者”,黄牧甫是“工笔重彩的大手笔”。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

(黄牧甫画像)

他认为“吴昌硕的篆刻以貌拙气盛、粗服乱头为特性,黄牧甫恰恰是以俏丽俊挺、富丽堂皇为形质的……就具体的技法而论,吴昌硕的篆法在展纵间取势,黄牧甫则在收敛中取势;吴昌硕篆法方圆相参,以圆为主;黄牧甫则方圆并参,以方为主;吴昌硕以几番的修饰丰富镌刻感 ,黄牧甫则以奇特的用刀技法同样丰富了镌刻感;吴昌硕的气质是斑驳得浑厚,黄牧甫则光洁得浑厚……取前人、他人所未登攀过的殊途,同归于篆刻艺术的峰巅。”现代人学篆刻依照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也一般从这两个人入手,喜写意的,就师法吴昌硕,喜工稳的,就师法黄牧甫。这是学篆刻的两个重要的入手处。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

(新版的黄牧甫印谱)

一、个人简介

黄牧甫(1849-1907),本名士陵,牧甫是他的字,亦作穆甫、穆父,晚年又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青年时书斋名蜗篆居,中年一度名延清芬室。

清道光29年,黄牧甫出生于安徽黟县黄村;到清光绪三十三年卒于家乡,共活了59岁。黄牧甫的父亲黄仲和博雅能文,著有《竹瑞堂室集》,并擅长篆学,这当然对黄牧甫以重要影响,直接开启了黄牧甫的篆刻兴趣,黄牧甫14岁的时候,太平军战乱,家园被毁,黄牧甫从此失学,再又不久,黄母去世,黄牧甫被迫离开家张到了南昌,一边在照相馆做事,一边治印谋生,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3)

(黄牧甫:末技游食之民)

黄牧甫在自己的“末技游食之民”印款里说: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浑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漂零,籍兹末伎以糊其口……“记录的就是他的少年经历。当然,这样的经历,一方面历练了黄牧甫的勤奋与执着,一方面也使他安定在篆刻圈内,终身未与刀笔分离,他的弟北黄志甫称,牧甫自幼嗜印,八九岁开始操刀学印,也就是说,黄牧甫一生治印50年。

大概29岁时,黄牧甫在南昌版了《心经印谱》,现在回头再看,当时他的字法、章法和刀法已经相当熟练,但受学识与生活经历所限,艺术风格尚未形成,但《心经印谱》里已经看出他对明清印学流派的研究以及他在篆刻上的天分与才华。

34岁时,他从南昌移居广州,黄牧甫从此交游人际圈扩大,见识大增,视野洞开,此间他远师邓石如,专注吴让之,印风从杂乱开始走向以吴让之为基础的相对统一,字法中采用的金石文字在印面中变得统一协调,刀法上又从浙派的切刀变成了吴让之的冲中带切、带披削的刀法。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4)

(浓重的吴让之风格:国钧长寿)

37岁时,黄牧甫由于将军长善及其子志锐等人的推荐,黄牧甫到了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研修,这一段时间相当于黄牧甫的大学期间,在此期间,他的文化修养日渐深厚,文字学素养及金石学养渐渐有了相当高的水准。

39岁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澂在广州设立广雅书局,从事经史校刻,黄牧甫受邀南下,任职广雅书局,这段时期,他又受盛昱、吴大澂、王懿荣等名家指导,汲取大量的金石学营养,又同时见识了大量的金石文字、秦汉印章等古器物、眼界大开,使其篆刻获得了大量的印文篆法素材和印面形式的借鉴,这一段时期,他摆脱了单一的吴让之模式,取法秦汉印,在古文字里寻找资源,丰富自己的风格,刀法上则渐趋爽俊、明快,追求劲健光洁的线条之美,大量的探索之后,他悟到了印中求印的不足,在学术上渐趋向邓石如、赵之谦的“印外求印”,这一段时期是他的拓展转化期。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5)

(五十四岁的黄牧甫)

40岁以后,他在广州14年,在武昌2年,在家乡黟县黄村6年,这20年左右的时间,是他篆刻风格的确立和成熟时期,这一段时期内,他对赵之谦又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取法,契合赵氏的艺术立场,不拘泥于古铜印的斑驳之貌而求自然健爽的刀意,不拘泥于汉印模式,而是比赵之谦更广泛的印外求印,向吉金文字取法,从而铸就了他兼取众家之长而融会贯通、不蹈旧辙、自创新格的寓险绝于平正、既峭拔雄深的独特印风。直到去世之前的前两三天,他还刻了“古槐邻屋”一印,他的确算是刻了一辈子印的职业印人。

二、印学贡献

1、拓宽了“印外求印”取资范畴,将吉金文字完美融入篆刻。

从邓石如以书法入印开始,印人们把篆刻的目光转移到了古印章之外,转向了书法,到赵之谦后,又把目光拓展到了战国泉币、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等文字,吴昌硕更是广及封泥、砖瓦、到黄牧甫,他又把这个范围扩展到吉金文字,将钟鼎文、权量文等,黄士陵的学生李尹桑曾经评论说:“悲庵(赵之谦)之学在贞石,黟山(即黄牧甫)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如果我们多看这两家的印,就会知道,这种评论是相对准确的,之所以是相对准确,是因为黄牧甫所在时代,三代以上的金文并不多见,是金文不假,但主要在秦汉,并不在商周。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6)

(黄牧甫的金文册)

2、劲爽挺健的刀法思想。

韩天衡评价黄牧甫的的刀法:“用刀上,他突破了前人用刀的程式,刻白文印,往往在线条一端的外侧就起刀,留出尖挺的刀痕,刻朱文印偶尔从线条的内侧起刀,留下了类似书法起笔般的石屑,产生了有笔有墨、丰富印面的艺术效果。”黄牧甫用刀,最初学浙派,切刀纯熟,又学吴让之,再加他一生制印甚多,以冲刀完成印面要快捷得多,这也从某种意义上使黄牧甫的刀法更加渐次走向爽利的冲刀之法。实际上,黄牧甫的刀法是镕铸了浙派切刀、赵之谦的正刀、吴让之的轻行、汉人的椎凿、宋人切玉等综合特征而锤炼出来的自家刀法,即劲爽挺健风格的刀法思想,这种思想并没有完全总结锤炼汇成理论,只是借黄牧甫及他的弟子(即后来所说的“黟山派”)的印呈现出来。

3、平实中见巧致的章法思想。

黄牧甫篆刻的章法,除了受古玺印、秦汉金文、印从书出、赵之谦的疏密理论影响之外,还受伊秉受隶书的启发,往往藏巧于拙,拙中求趣,因此,他的印作多在平实之中富含情致。因此,在他的印中,横平竖直之直线为基本框架,而线条分布又有疏有密,并不完全是均匀等距安排,再杂以短线与长线、斜线、弧线的扰动,又丰富以肥线细线的变化,将金文笔意融于缪篆的方正体式之内。既见险奇,又不生诡怪。印面在稳妥中有变化,端正是基本态势,奇巧变化皆化于内。

三、篆刻作品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7)

(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8)

(光绪二十一年进士)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9)

(秋碧盦)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0)

(国子先生)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1)

(俞旦手拓)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2)

(钝全盦)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3)

(曼青)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4)

(施盦诗草)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5)

(莲府)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6)

(荃孙所得金石)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7)

(臣锡璜)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8)

(万物过眼即为我有)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19)

(渊明四十五世孙)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0)

(盘根错节)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1)

(盘根错节)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2)

(百折不回)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3)

(锻客)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4)

(老剑)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5)

(书远每题年)

黄牧甫篆刻高清 黟山派的开山大宗师黄牧甫(26)

(古槐邻屋)

附一点题外话: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思考,黄士陵比吴昌硕小5岁,他们学印都从浙派入手,后又转徽派邓石如、吴让之,又学赵之谦等,又基本同时在友人手里看到古玺汉印,又宗秦汉,又不拘于秦汉,走得又都是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的路子,但二人却创造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比较他们两个的篆刻学习之路,应当带给我们足够的启发。

(【印人传】之3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