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工作室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创新模式,是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孵化器”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同年,北京市海淀区正式挂牌成立“十三五”期间的第一个校长工作室——“郭涵校长工作室”,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多轮驱动提升发展实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多轮驱动提升发展实力
名校长工作室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创新模式,是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孵化器”。2018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同年,北京市海淀区正式挂牌成立“十三五”期间的第一个校长工作室——“郭涵校长工作室”。
三年多来,在共同体文化氛围中,我们工作室形成了高站位、宽视野、深思考的学习常态,注重“学”“研”双轮驱动,跑出了校长专业发展的加速度。
打造目标明确的共同体文化
围绕校长工作室的运行,海淀区建立起由两委领导、组织部门主管、海淀区教育党校负责的,自上而下、分级分类管理的培训管理机制。海淀区教育党校作为校长培养基地,发挥着重要的协调、管理、服务与保障作用,我们把它看作海淀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这么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此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教育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海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卓越校长队伍。
入选“郭涵校长工作室”的5名校长学员,都是海淀区中青年校长中的优秀代表。那么,从“优秀校长”到“卓越校长”,如何跨越?
结合时代新要求与自己的办学经验,在研究校长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导师确立了工作室培养规划:以新时代发展为主题,以系统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入室校长所在学校为主要实践对象,着力提升入室校长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提升入室校长自我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接下来,工作室从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培训方式等维度制定了基本工作思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学习培训与党性锻炼、课堂教学与现场体验、阅读经典与分享交流、境内参观考察等方式相结合;突出入室校长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重点目标,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线上 线下”双平台,确保学习的常态化和系统化。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工作室的“魂”。
校长工作室,说到底是要建设一个具有战斗力、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术研究团队。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校长既是研究者,又是研究对象,彼此信任、深度互动,在研究中学习,在行动中改进,在合作中共生提高。唯有在如此氛围下,理论才能被活化,经验才能被感悟,校长的内在学习动力与创造性才能被激发。
在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上,我们共同凝练并达成共识——“求实、创新、协同、分享、责任、使命”。我们也努力将这种核心价值理念贯彻到学习培训中,培养有情怀、有理想、有专长的入室校长,建设党性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特色文化。5位入室校长尽管在学术背景与工作经历上有所不同,面临的学校发展现状也存在各种差异,但有了共同的目标,在导师的专业引领下,大家的心走到了一起。
探索适合校长的学习方式
卓越校长首先得会学习、爱学习,这样他才能思维常新、心态开放。结合校长的工作实际与真实需求,我们把教育阅读与教育考察作为对入室校长进行学习引导的重点工作。
在教育阅读上,我们明确书目、加强分享,引导校长认识深化、思维升级。我们带领校长们阅读《混沌、复杂性、课程与文化》《学校变革,我们一起来》《简单的逻辑学》《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超越PISA》《学习的升级》等书籍,并组织大家分享。通过阅读逐渐启发校长们去思考交流:在全球教育变革与科技浪潮背景下,校长应该如何成为变革的引导者?应该如何重塑学校、重塑校长、重塑学习?应该如何缔造学校未来?这成为入室校长教育理解与认知走向深刻的路径。校长们普遍反馈,读书学习提升了理论素养,促进了思维的有效转化,强化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坚定了办好学校的理想与信念。
对校长来说,教育考察是最有“激发”感的体验式学习。我们的教育考察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三种。
第一,外出考察,内化经验。我们带领入室校长们先后走进南京、杭州、上海三地9所学校进行教育考察。这9所学校都是示范高中,办学传统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智慧丰富、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他们在高中课程多样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变革、教师卓越发展及学校现代化治理等方面做出的探索令校长们赞叹。入室校长与9所学校的管理者就学校办学理念与实践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工作室成员还走进华东师大校长培训中心,与中心的干部教师就校长专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交流。这种多层次的碰撞与交流对海淀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二,走进企业参观学习,精准定位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入室校长们走进海淀名企参观学习,了解“大数据 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汽车、移动互联网与智慧交通的深度融合模式。当校长们跳出教育,亲眼观看、亲耳聆听、亲身体验,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对国家和首都的发展趋势就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交流有利于校长转变教育视角与观念,主动迎接新技术变革对人才、教育、学校的新挑战。
第三,走进本地名校,切磋交流。我们带领入室校长走进北京名校进行教育考察。例如,我们走进北京市示范高中、西城区重点中学北京市第35中学参观学习,这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校,既有深厚的教育文化积淀,又在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价值追求以及丰富的课程和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等方面给入室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触发了入室校长去思考,新形势下学校在有限发展空间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新发展。
培养校长解决问题的研究力
教育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的动态过程,形势判断、问题分析与解决、重点任务生成与完成等是校长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为此,提高校长的研究与决策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郭涵校长工作室”,我们用“研训一体”为校长研究力提升搭建脚手架。
第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引发课题组成员研究规律、共生智慧。在研究主题上,我们一方面引领入室校长研究教育本质与规律,共同探讨学校组织机构变革、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等当前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精准定位入室校长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帮助校长提升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厘清办学思路,完善学校管理,促进他们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快速成长。
第二,以科研为先导,构建校长研修新模式。这些年,我们不断探索“浸润式”研修,以“基于实践—重视反思改进—凸显校本”的研修设计,引导校长们“在研究中学习,在行动中探索,在合作中提升”,从而实现研究力的提升。
在我们的培养路径中,“基于实践”的研修模式指的是工作室研修活动要聚焦校长真实、鲜活的工作场景,聚焦学校管理实践,聚焦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同时,工作室帮助和引导校长进行基于实践的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发展方略,努力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校长发展的获得感。
强调“凸显校本”,是因为只有回归到“校本”,才能直接触到学校发展的“关键点”和校长的“痛点”,才有实践价值。我们鼓励校长立足课堂观察,推进教学与课程实践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多次带领工作室成员走进入室校长学校管理现场,用真实的管理情境去启发、引导入室校长解决学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下校实践,我们引领入室校长明确学校的定位;通过问题诊断,帮助校长找到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与创新点,提高他们面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
第三,重视“思想力”培养,引导校长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郭涵校长工作室”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下校实践活动中,我们针对“教育的系统性”“教育的本质”“教育伟力,积于初微”“教师成功的意义”等校长研究主题做了专题讲座,引导入室校长对教育的整体性、学校的社会性、教学的创新性、学校师生关系等这些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入室校长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对自己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也更加清晰,校长的“思想力”水平、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理性反思并做出合理价值判断的能力快速提升。
有思想,有研究,还要进行实践转化,才能沉淀为校长的专业理性。我们引导校长在校本总结与反思、成果转化等方面将所看、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
一方面,在导师引领下,入室校长结合自己的办学治校实践,撰写反映个人教育思想、管理特色的论文或专著,总结梳理学校办学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工作室通过办学实践研讨会、名校长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分享工作室研究成果,分享学校办学实践改进经验。最后是将工作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入室校长的变革行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室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对校长个人成长、学校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入室校长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更加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在工作室培养期间,5位校长及所在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北京市等多种教育教学嘉奖和荣誉称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作者郭涵系北京一零一中原校长;刘光艳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党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3日第4版
作者:郭涵 刘光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