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常听老人们说起的谚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天捂一捂,可以帮助机体抵御外界寒气,预防感冒及冬春季传染病。

春捂要捂到什么节气(春捂你捂对了吗)(1)

从中医的角度说

经过一个冬天的天寒地冻,春季阳气才开始渐渐上升,但阴气仍盛,寒气仍重。

这个时期,人体的抗寒能力相对较差,此时必须注意保暖,以保证阳气不受损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春捂要捂到什么节气(春捂你捂对了吗)(2)

春捂要捂到什么节气(春捂你捂对了吗)(3)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春季冷热多变,气温变化幅度大,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因而也比较低。

如果春天忙于减衣,穿单薄了,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要捂到什么节气(春捂你捂对了吗)(4)

“春捂”

您捂对了吗

▶ 捂对时间

云南刚刚经历了近几年来最冷的一次倒春寒,虽然现在气温有所回升,但是冷空气还是偶尔会杀个回马枪,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 才把棉衣送”,说的皆是这个道理。一般到阳历5月中旬,气温超过15℃且较稳定时,这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

▶ 捂对温度

春季日夜温差大,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气温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 捂要有度

随着气温渐渐变暖,如果还捂着,容易出汗,风一吹,就会受凉感冒。所以“春捂”要有度,“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其次,在春季,蓄积于体内的阳气会随着春暖而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器官部位出血,以及头晕目眩等症状,所以“春捂”务必有度。

▶ 捂对地方

春捂重点在于背、腹、脚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春捂要捂到什么节气(春捂你捂对了吗)(5)

捂背

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捂肚子

中医认为“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 肚脐和腹部与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不适。而肚脐在中医学被称为神阙穴,主管脾胃,特别是经常腹泻,胃部怕冷的人,每天晚上睡觉前空腹,用双手在腹部顺时针揉转,直到腹部感觉暖暖的,这样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

捂脚

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因此,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如今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鞋露脚踝,过早穿上短裙、破洞牛仔裤、换上小船鞋,甚至露出小蛮腰,这会使患关节炎或多种妇科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本文作者:徐水娟(云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中心二病区)

责任编辑丨马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