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各类公办的高校、职专、继续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都是一样的,甚至连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讲师团)都是一样的。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中小学校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他各类学校都被划分为公益二类(党校是党委直属机构)。中小学校使用的是教育专项编制,是属于强化保障的对象;幼儿园使用的是普通事业编制,不能像中小学校一样使用教育专项编制,幼儿园的改革,是逐渐走国办民营的路子,加强幼儿园的覆盖率;其他各类学校使用的都是普通事业编制,按照2017年批准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高校将保留事业单位属性,取消编制,使用编制备案制管理,即由高校自己根据岗位提出编制管理需求,在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职专、继续教育类学校,都将参照执行。

学校算公益几类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

以中小学校为例,学校是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设置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三种类型。按照规定,管理岗位设置不得超过15%,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得低于75%,管理岗位中执行职称工资的专业技术类领导干部,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管理试点,中小学校的试点方式是“县管校聘”,区域内教师和编制统一集中管理,实行自由竞聘,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增强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激发中小学校教师的活力和积极性,破除某些城镇学校教师混日子、基层教师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环境的陈旧思想,也破解了中小学校教师挤破脑袋评职称、高级职称拿到手却不教书的难题。

学校算公益几类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

中小学校教师实行职称待遇管理,个人职称的高低,与工资福利待遇紧密相连。职称改革后,评审权限进一步下放,评审要求进一步放宽,小学教师也可以评聘高级职称,职称评审更贴近教学实际。新的职称评审条件,降低了外语、计算机、论文所占的比重,增强了工作业绩、教案、工作总结、创新教学、调研报告、一线教学成果等均可作为重要评判依据,注重考察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道德评价。职称评审对一线教学岗位及周课时数都有具体要求,避免了职称评审不公平、腐败、简单机械、不合理等问题,管理岗位、后勤岗位不参与教学实践却能评中高级职称的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随着改革,职称更能代表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职称上去了,相应的专业领域地位也就上去了;职称提高了,相应的待遇也就提高了,社会地位随之也会提高。

事业单位改革,中小学校属于强化的对象,教育部接连颁布实施了许多加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中小学校教育力量的政策措施,例如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的设置,以及提高教师教龄津贴、工资保障、乡镇补贴、住房福利待遇等,为了避免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影响教师工资发放的问题,试行教师工资省级以上财政统筹发放等。这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教师队伍的力量,逐步破解了地区教育不均衡的局面,有利于中小学教育全面发展。

学校算公益几类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