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初,我上了初中在初中那些年,有很多经历的事却难以忘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回首学习的经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回首学习的经历(难以忘怀的一段学习经历)

回首学习的经历

70年初,我上了初中。在初中那些年,有很多经历的事却难以忘却。

那些年,学校正在掀起“开门办学”热潮。当时,全国有句很火的口号:“学朝阳、赶石永”。

石永这所学校,一下成为了全国的“名校”。学校不是因为考了不少大学生而出名,是因为学校开办了农场、科研室、锻造厂、医务组。这些项 目让学 校名声大噪。

记得当年开办的科研室,主要生产农用激素“920”,“菌肥5406”。农用激素“920”是用米饭接种而成的,稀释液涂在瓜果上,一夜间长成了大瓜。,“菌肥5406”施在作物上,土壤变肥沃,胶粒结构增加,节省肥料。科研组,还将作物豌豆与无性小麦杂交,实行“胚乳移换”。还在女桢树上放蜡虫,生产白蜡。

锻造厂,用废铁水锻造铁锅、铁铧、炉桥。校办厂是学生学工的实习基地,有各式各样的机器、设备。我们都来自农村,第一次走进车间,感到很新奇,厂房里机声轰鸣,同学们有条不紊地在生产在车间。

医务组呢,一是学针灸,二是识别中草药,三是从中药中提炼精品,如氨叶油、熬蒲公英膏。

农场呢,当然种点大宗作物,用农用激素“920”,“菌肥5406”试验效果。

我报名参加了医务组,那里所见所闻,至今还记忆犹新。

医务组究竟是怎么回事?开始学穴位。为了教学,学校用塑胶相上课。塑胶相上是一个人的全身像。人体的穴位在上面有很多,比如大椎穴、足三里穴、风池穴、风府穴、肾俞穴、合谷穴、膻中穴、太溪穴、涌泉穴、命门穴、三阴交穴、关元穴等共720穴位。对穴位进行按摩、针灸、刮痧、拔罐有疏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还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理论必须联系实践。银质针针体的直径为1.1mm,相较于传统的针灸针较粗,而且银质针治疗的治疗的范围较广,针体扎入身体组织较深。所以针感较强,尤其在进皮时,疼痛较敏感每个人必须用银针扎自己的穴位,最多的是合谷穴。刺入合谷里二分就有气感,慢慢捻转进针,气感更强,直到足掌,以前也用毫针在自己身上刺,但感觉还是银针气感强一些,虽然比不锈钢粗,但还没有不锈钢的痛,刺进皮肤后只感到轻微疼痛。

一些小感冒,银针一去,针到病除。

为了识别中草药,学校还组织我们上山采集。记得上山那次,徒步30多公里,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走进大山上,真是花的海洋:牡丹花、杜鹃花、金银花、牵牛花、百合花、阳雀花、麦冬花、蒲公英花...尽收眼底。

老师说,见青都是药,凡人认不着。他们讲,按药物功能分类,有解毒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如根类、叶类、花类、皮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如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含甙类的中草药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先把中草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说到中草药,想起北宋.黄庭坚《荆中即事八首之一》诗: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牵牛避洗耳,卧着桂枝阴。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漆。回望我夷陵,天南星斗湿。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覆。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每年夏秋季是发病期,我们组将采集-些金银花、蒲公英、侧耳根等10多种草药熬成汤,让同学服用。

更有兴趣的是桉叶蒸馏提油。老师讲,从桉树叶中提取的桉叶油有芳香味、挥发性,主要化学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促渗、杀虫驱蚊止痒及防腐作用,是很好的医药和香料原料。桉叶油有消炎、防腐、止咳功效。

的确有效。当同学们皮肤有感染,涂上几次桉叶油就痊愈了。

后来,在学校医疗组,还配备了感冒药、消毒药、伤口药、防中暑的药。纱布、胶布、酒精....医务人员备用。

记得那医药箱,随我走进了两个年头。学校劳动课,必备在身上,一旦有同学中暑、感冒、创伤,我必须冲在前。有一次劳动课,有位同学中暑了,我们赶过去给他服仁丹,或霍香正气水。不久,那位同学因应急治疗转危为安。

初中那三年,收获最多的是那医疗小组学到的知识。几十年虽过去了,但那里的点点滴滴,至今还难以忘却。当我翻开那本本中药手册,医务组的那段经历还忽现在眼前。

当年的“开门办学”,对我们学习医学专业很有帮助。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不少红色革命的好思想,学有所用,一出校门,就很快适应了工作。走出社会后,我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新闻工作行业几十年。说到中医一些养生知识,还情有独钟。(天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