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土叙两国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灾区情况牵动人心。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大量援助物资陆续运抵,搜救行动争分夺秒展开。新华社多路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有的跟随中国救援队嵌入式采访,有的深入灾区近距离直击,请看他们带来的独家“震中日记”——

土耳其:为又一起成功营救相拥

当地时间12日下午,正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实施搜救的中国救援队又营救出一名幸存者。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超过150个小时。

12日上午,中国救援队在此前营救出第四名被困人员位置附近的街区开展排查工作,接到当地居民求助信息。救援队立刻派出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器,赶往一栋5层居民楼废墟。救援队向废墟内呼喊,听到一名成年男子的应答,他说自己左腿被埋压无法动弹,但能看到有光线透入。

新华社记者武思宇在现场看到,中土两国救援队员随即使用破拆工具展开救援,经过4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当天下午3时30分许成功将被困男子从废墟中救出。

震后救援中的感动(震中日记震后150个小时仍有奇迹)(1)

2月12日,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中土两国救援队队员转移一名救出的幸存者。新华社发(穆斯塔法·卡亚摄)

救援队员为获救者盖上特制的金色保暖薄膜,防止他继续失温,然后抬着他小心翼翼穿越废墟。齐心协力把获救者转移上救护车后,两国救援队员们不约而同鼓掌、握手、拥抱,互相竖起大拇指。

9日,中国救援队与土耳其救援队通力合作,救出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三名女性幸存者。11日,中国救援队在安塔基亚市成功营救出第四名被困人员。

中国救援队目前继续参与联合国救援组织区域救援协调中心工作,协调区域内队伍展开救援行动,并与新到达的救援队伍进行沟通接洽。

震后救援中的感动(震中日记震后150个小时仍有奇迹)(2)

2月12日,中国救援队队员在土耳其哈塔伊省安塔基亚市一处地震废墟开展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叙利亚:阿勒颇居民何以为家

在叙利亚阿勒颇,20岁的贾米尔·穆罕默德呆呆地站在一幢被地震破坏的居民楼前,盯着一台大型推土机推倒残留的墙壁。地震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家。

贾米尔告诉记者,他和家人原本住在这幢楼的二层和五层。但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整幢居民楼变成危房,当地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正将其拆除。

“我们的房屋经受住了战争的磨难,却没能抵挡住地震的破坏。”贾米尔失落地说。

震后救援中的感动(震中日记震后150个小时仍有奇迹)(3)

2月6日,人们在叙利亚哈马省一处倒塌的建筑现场进行救援。新华社发

一名50多岁的女邻居情绪激动地说:“这是我们一生的积蓄。我们已经遭受了12年的苦难,现在又是地震,看看我们的处境,流离失所,忍饥挨冻,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邻居们大多希望获得补偿来购置新房。但这并不容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多年对叙单边封锁和制裁下,当地经济形势严峻,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居民重建家园的需求。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米里亚娜·什波利亚里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阿勒颇等受灾地区经历多年战乱危机,当地民众生活非常困难,此次地震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很多居民可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居住在临时避难设施里。

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获悉,2月13日凌晨,中国红十字会向叙利亚地震灾区提供的第二批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从北京启运。该批物资包括帐篷、药品、赈济家庭包、保暖冲锋衣等物资,预计可令1万余名灾民受益。

据叙利亚政府和救援机构方面消息,地震在叙境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3500人。联合国表示,地震可能导致530万叙利亚人流离失所。

总策划:袁炳忠

策划:倪四义

监制:李拯宇 冯俊扬 薛颖 魏建华

统筹:谢鹏 齐紫剑 闫珺岩 陈梦阳 徐海静 刘畅

记者:武思宇 王峰 冀泽 汪健 董博婷 张研

视频:王沛 沈浩洋

编辑:张代蕾 徐晓蕾 岳玉苓 刘品然 陈俊锋 梁毅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