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七十多年过去了,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工业产能与效率之谜,多少人至今仍未读懂。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1)

普惠公司的R-1830“对黄蜂”(Pratt & Whitney R-1830 Twin Wasp)是二战时期美军使用最多的飞机发动机。总计生产了173618台,产量占普惠在二战时期总产量的47.7%,装备“对黄蜂”的美军及盟国飞机打遍了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它也是全世界产量最大的活塞式飞机发动机。

R-1830“对黄蜂”首次运行于1932年。14气缸,排量1830立方英寸(30升),共有三十多个子型号,功率从800马力(597 kW)到1350 马力 (1007 kW)。

主要装备机型:

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发动机数:4台。它是美国在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生产了19256架;

C-47“空中列车”运输机。发动机数:2台。美国及盟国使用最多的运输机,产量为10174架;

F4F“野猫”战斗机。发动机数:1台。美国海军及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力之一,产量为7885架;

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发动机数:2台。该机是历史上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水上飞机,共生产了3305架;

PB4Y-2“私掠船”反潜机。发动机数:4台。产量:739架。

此外,R-1830“对黄蜂”还装备了DC-3、PB2Y“科罗纳多”等十几种机型。只是这些机型都是双发或单发,产量也都在1000架以下。

如此之大的产量是怎么实现的?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2)

1940年7月,罗斯福总统访问普惠公司,他前座那位就是普惠公司创始人、“马力先生”弗雷德里克·伦齐勒。罗斯福在这里向美国工业界发出号召:要在2-3年内达到年产5万架飞机的目标。要知道1939年美国的飞机产量仅为2141架。

寻找影子工厂代工:

尽管普惠公司的规模从1940年的3千人迅速扩大到1944年的4万人,但面对如此之大的需求量,仅靠普惠公司一家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大工业生产的鼻祖:通用、福特、克莱斯勒、GE等大企业,它们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面拥有无以伦比的经验和优势。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3)

福特汽车公司在帮助“综合-伏尔提”公司生产了8000多架B-24“解放者”的同时,也帮助普惠公司生产了超过5万台R-1830“对黄蜂”和R-2800“双黄蜂”;通用汽车雪佛兰和别克分部生产的R-1830“对黄蜂”也超过了5万台;大陆汽车公司则帮助生产“黄蜂”和“小黄蜂”。也就是说:汽车企业帮普惠生产的发动机,超过其总产量363619台的50%。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4)

通用汽车雪佛兰分部的宣传海报:携带10吨货物飞越大洋。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5)

通用汽车别克分部的宣传海报:解放者的战歌。

标准化生产的结果:

首先,它们的品质是否一样?二战期间会有一部分飞行员参观普惠公司,这属战争动员的一部分。大卫·伯顿上尉在普惠公司讲述他B-24机组的经历:一次被地面防空炮火击中了一台发动机,返航时另一台发动机也受损停车。

伯顿上尉说:“我们设法让只有两台发动机的飞机返航,每当我把油门推到最大功率时,发动机总是立即有反应;我在轰鸣的机舱里大声喊叫:如果哪个家伙想跳伞,现在正是时候!但我得到的一致回答是:不!我们要与这架飞机共生死。我们用了两个小时飞回了基地,地勤简直不能相信我们只有两台发动机还能回来!停车时发动机因温度过高一部分开始融化。那天晚上我们举杯畅饮,为这次任务,为普惠公司和制造发动机的先生和女士们干杯!”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6)

美军也曾迷信原装货:鲍勃·罗塞迪在太平洋战场上是PB4Y-2“私掠船”反潜机上的一名机枪手,他说由于对普惠发动机过于迷信,机组在更换发动机时,总希望在包装箱上找“普惠”的原装标志而不是由汽车公司生产的,“但事后证明它们的质量完全一样”。

战后他有幸到了普惠公司工作,并担任高级副总裁,在IAE(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普惠的参股企业)成立时,鲍勃·罗塞迪担任了首任总裁。

二战德国发动机研发(二战美国一款发动机生产了17万台)(7)

在军品生产中诞生了全球质量认证体系:

也正是在全美工业界的军品生产中,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GE等大企业的带动下,诞生了后来通行全球的ISO质量认证体系。它不仅仅是生产和流程的标准化,更是产品和服务品质的标准化。

这都是表象。通常会有人说:这一切是由于美国工业基础好。这不是原因反而是结果,是有了其他原因才有了“工业基础好”这个结果;也不是因为“发展时间长”--它也是结果,是有了另外的原因,才让“长期发展”成为可能。否则:苏联发展工业的时间不比韩国长?

反观苏式军工企业那种大轰大嗡式的发展模式,其实和真正的工业化生产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徒有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却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内核,更没有让这个内核赖以生存的底层机制,结果无一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正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