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故事##民间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苏三起解讲述了什么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苏三起解讲述了什么故事(苏三起解之大槐树下歇歇凉)

苏三起解讲述了什么故事

#戏曲故事#

#民间故事#

#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歇歇凉。”洪洞人都说当年苏三起解时,路过古大槐树下,在那里歇过脚,并在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因此,洪洞县流行的唱本里,就有上面的两句词。

从石塔口往西走,上大街出北门,离城二里许,在汾水和南同蒲铁路之间,有一个小巧别致、风景优美的去处,便是古槐公园。闻名全国的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处就在这里。据史书记载,明朝时候,这里有一座远近出名的古刹,叫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建筑奇特,僧众济济,香客络绎不绝,香烟袅袅缭绕。寺院东旁,挺立一株大槐树,相传为汉代所植。“树身数十围,树荫蔽数亩,方圆数百里内,无有相比者。”往来之人,无不翘首相望,喷啧称赞,称之为奇树。每到夏季,槐荫下就成为过路人乘凉歇脚、饮茶用饭之处。明朝建立后,洪武、建文和永乐皇帝,为了恢复战争和灾荒造成的中原地区凋蔽的经济,决定从山西移民。负责移民的官员,就驻扎在广济寺里。移民们从二府(平阳、太原)五州(汾、辽、蒲、潞、沁)来这里荟萃,在这里登记编队,在这里领发凭照川资,从这里启程上路。起身时,人们故土难离,就记住了这株大槐树,把它视为故乡,流传后代。“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荫万民、蔽众生的吉祥神树了。

当年苏三起解时,正值阴历六月天气,她身带重加,行走艰难,在洪洞城里她边行走,边求告,费了很长时间,来到这里时,已是汗流浃背了。幸好长解崇公道是个心底善良、同情弱者的老头儿。路经这里,便带着苏三来大槐树下歇脚。

崇公道这个老头儿,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艺术形象,他一生在洪洞县衙里混事,目睹了多少贪官污吏的龌龊行径,亲历了数不清的冤假错案。他看破了尘世上的不平事,却又没有力量和办法去改变它。“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就是他发自内心的不满。他年纪高迈,无什么牵挂,管了多年犯人,看透了封建法制的虚伪性。那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法,在他眼里只不过是由人随便揉楼的软面团。你看他在出监门时,要给苏三戴刑枷,说:“苏三过来,将这个戴上!”

苏三不解的问:“怎么还戴这个?”

崇公道说:“这是朝廷的王法,不能不戴!”苏三才戴上了刑枷。

到了大槐树下,他见天气炎热,苏三身戴重枷,行走艰难,又要给苏三卸去刑枷。苏三说:“老伯,这是朝廷的王法,如何去得?”崇公道说:“王法,屁法,她妈的头法(发),在城里由他,出了城由咱。”他给苏三卸去了套在脖子上的朝廷王法,自己斜背在肩上了。这段寓意深刻,讽刺意味很浓的戏,就发生在这里。在崇公道身上,反映出洪洞人慷慨悲歌,侠义豪爽,强悍耿直,同情弱者的性格。这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非常深刻的。

“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流传最广的唱词,据说也是发生在大槐树底下的事。洪洞县名扬四海,可也真沾了这句唱词的光。洪洞县的“大槐树蒲剧团”,就有个《玉春堂》剧目,是他们的箱底戏。那里边的唱词更是厉害:“八恨九恨十来恨,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词由洪洞人在洪洞地面唱出来,就富有讽刺意味了。其实,对此最清楚的,还是洪洞人。苏三被妓院鸭儿卖与马贩子申鸿,才来到这洪洞地面。她原想着跳出火坑,可以寻访公子。不想才出了虎口又跳进了狼窝。在洪洞她遇到了粗野丑陋的老申鸿,淫荡毒辣的毕氏,阴狠刁钻的王寡妇,鬼计多端的赵昂,糊涂爱财的王县令,助纣为虐的三班衙役……此刻,她忆身世,“越思越想越伤情”,看眼前,遇到的竟是这样的一些人。她亦愤亦悲,喊出了“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句激愤之言刚刚出口,抬眼看到站在她面前的好心善良的老头儿,不就是洪洞人吗?苏三这时自觉错言出口,深感惭愧,便当面认了错:“你老人家是个大大的好人。”并拜崇公道为干爹。“洪洞县里没好人”的冤案,当场就得到了平反。因此,对至今保留在剧本里的这句唱词,洪洞人从来不忌讳,不介意。对现代电影、戏剧和报刊上借用这句词,讥讽现代的-一些蠢人蠢事,洪洞人听了同样一笑了之。偏偏是一些外地人,不愿在洪洞人面前说这句话,有的剧团到洪洞县里演戏,为了不惹恼洪洞人,便把“洪洞县里没好人”,改成“洪洞县衙没好人。”这样一改,就有点俗了。不仅曲解了剧本的原意,有损苏三形象。还给后来的人留下了争辩的依据,常常为“县里”还是“县衙”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有一些无聊文人,煞费苦心地搜集许多发生在现代的“好人好事”,用来批驳苏三的观点是错误的,进一步论证“洪洞县里尽好人。”这样做不仅大可不必,在洪洞人看来,还有点“庸人自扰”之燥!

流行在洪洞县的苏三故事里,还有一段同古大梗树有关。话说王三公子在“恰春院”里将银两花光之后,鸭儿将他赶出院来,临行前对苏三说,他回到南京,禀知父母,就携带银两,前来赎她出院。那知家人王定早已禀报过了,他回到家里,父亲王琼一见,不由分说便是一顿的饱打。你想,王琼老爷被奸臣奏劾,贬官南京,心里就很生气。让三儿子到京参加春科,催讨债务。谁知他科场未中,却入了妓院,将银两全部花光,现在又要携带银两去赎这个妓女出院,那里容得。王琼说:“家门不幸,出了这等逆子,若不将他诛出,日后还会带来更大的祸患。”他声扬要将三儿子活活打死,方解心头之恨。

老夫人疼爱儿子,又劝说不了老爷,忙差人请来至亲近邻,和老爷的同窗同僚,轮番说情。这才免去公子一死,将他锁在后院的小房里读书,来年若要考中,以前的事就再不说了。若或考它不中,还是要将他活活打死。

王三公子被锁进小房,伤疼难忍,思念苏三。他想起苏三临行的嘱咐,父母若要不允,只有他寒窗苦读,求取功名,他夫妻方能团圆。“还是苏三说的对啊!”王三公子在小房里将养了月余,伤情渐渐好了,便命书童把书搬到小房里,开始用功苦读了。他越思念苏三,读书的劲头越大。

这年冬天,朝廷里发生了变故,奸宦被诛,王琼老爷官复原职,春科一开,王三公子就中了第八名进士,御旨传下,被封为山西巡按。

王三公子领了御旨,走马上任,忙差人役前往前门街草帽巷的“怡春院”里去打听苏三下落。人役回来禀报:“怡春院”已换了牌子,院主人也不姓苏了。王三公子即派人捉拿苏淮和“一秤金。”原来苏淮夫妇自从卖了苏三,院里就冷落了许多。两口子一商量,又将翠香、翠红也卖给了人,开了个小铺子度日。人役们将他夫妇抓来后,“一秤金”一见,便认出了王三公子,忙瞌头求饶:“婆子该死,婆子该死,求王大人宽恕。”

王三公子哪里管他许多,只是问道:“苏三哪里去了?”

“一秤金”哪里还敢说谎,忙答:“该死的婆子,将三儿嫁于山西的申鸿了。”

王三公子问道:“他把苏三带到哪里去了?”“一秤金”道:“带回山西洪洞老家去了。”听说苏三已经嫁人,王三公子的心凉了。但他又想,鸨儿贪图银两,一定不会把她嫁给正经人家。他想寻访苏三下落,见她一面。如果她嫁了正经人实周济他们些银两,让他们安然度日。如果嫁的不是正经人家,也好搭救于她。

这日,到山西太原,阅卷中发现洪洞县有“苏民毒杀本夫”一案,疑是苏三,他想查访个究竟,便改扮成商人,到洪洞县私访。一日来到洪洞地面,路经古大槐树下,见这里非常热闹,也凑过来歇了歇脚。

饮茶之间,同本地一个名叫王九儿的脚户攀谈起来。王九儿问他:“客官到此做什么买卖?”

王三公子答道:“这洪洞县的估衣很有名气,我来看看行情如何?”

王九儿道:“客商要是将买卖做成,在下愿为客商拉运,保准万无一失。”

王三公子说道:“如此甚好。请问兄长此地还有什么名产?”

王九儿道:“秦壁的大葱,梗壁的蒜,城外的蓬藕白又胖,石塔的元霄北门的饼,营里的女娃子不用看。”

王三公子好奇地问道:“这前边几宗,小弟早听说过,唯有这营里的女子今日才听你说”。

王九儿很神气地说:“不瞒客商说,这营里水好,女儿水色细嫩,随便拉一个出来,都如仙女下凡”

王三公子道:“小弟有一事相烦,不知兄长肯帮忙否?”

王九儿答道:“有什么事,你只管说,我当尽力而为。”

王三公子道:“在外经商多年,赚了些银两,回家路经此地,适才听兄长讲这洪洞地面,佳人才高貌美,便想纳一偏房,兄长你看如何?”

王九儿听了,很是惊呀,说道:“你年轻轻的,可不要自寻烦恼。”

“纳一偏房不过些许小事,何谓自讨烦恼?”“我们村里就有个跑口外做买卖的申延令(申鸿),在外贩马多年,赚了些银两,买回来个年轻貌美,水灵灵、娇滴滴的小老婆,回的家来只有三天的功夫,还没拜堂成亲,就用毒药把他害死了。”

“他娶的肯定不是良家女子。”

“听说是从北京烟花院买来的,名叫苏三。”一听说“苏三”二字,王三公子被猛震了一下,好半天说不出话来。王九儿见他这样,问道:“客商莫非认识这个苏三?”

“哪里,哪里,我是说此女子这等狠毒,王法岂能饶恕了她!”

“已经判了死刑,听候问斩。”

“斩了没有?”听说要对苏三问斩,王三公子慌了。

“还押在监牢里,上峰批示一到,立即开刀。客商你说该也不该。”王九儿讲得很得意。

“该当如此,该当如此!”王三公子言不由衷地吱唔着。

“你要是活得不耐烦了,就也娶个小老婆试试!”王九儿很不高兴地说。

“多谢兄长指点,多谢兄长指点。”

就是从这个脚户王九儿嘴里,打听到了苏三的下落,王三公子急匆匆返回太原,下令:“全案起解,重新审理!”

现在,广济寺早已“毁于洪水,毁于兵祸”,只留下一座青石经幢。汉代古槐也不在了,现存的大相树是第二代,为明代所植,虽已干枯,却挺拔直立。作为移民的见证,作为故乡的象征,也作为苏三遗迹,它每天接受着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归来的古槐子孙们的凭吊和瞻仰。民国三年,由邑人景大启发起,从山东募得一笔钱,在这里建起了碑亭、茶坊和牌楼,树立了“古大槐树处”石碑,作为移民纪念。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建起了“烈士亭”,铭刻着“歼敌灭寇实壮烈,洪崖古洞出英雄”的悲壮业续。

近年来,又修建成“古槐公园”,并日渐完美。洪洞籍著名国画家董寿平老先生,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光,分别为此题写了“古槐逢春”、“荫蔽九洲”八个潇洒秀丽、刚劲浑厚的大字。当人们到这里游览时,追忆往事,眷恋故土,缅怀先烈,也要在“苏三歇脚处”徘徊-一番,笑谈苏三小姐在此歇过凉了。

每天不断更新古今中外小故事,有喜欢此类文章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或者点赞收藏;您还可以长按点赞,这样就可以强力推荐此文。

谢谢您的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