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霸篇

春秋首霸,小白桓公。 不计箭仇,任相管仲。

礼义廉耻,四维挈领。修其旧法(fǎ),择善而用。

四民分业,士农商工。三国五鄙,寄军于政。

教训成俗,德法并用。三本四固,三选贤能。

啧室之议,参政议政。九惠之教,惠民之政。

鳏寡孤独,匡急救穷。山海官营,利出一孔。

均田分力,相地衰征。取民有度,藏富百姓。

尊王攘夷,义兵必胜。南拒强楚,北伐山戎。

存亡继绝,援卫迁邢。九合一匡,春秋鼎盛。

注释:

首霸篇

春秋首霸,小白桓公。 不计箭仇,任相管仲。

【译文】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在诸侯中称霸。他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宰相。

【注释】春秋:是周代列国国史的通称。后人把这一时代称为春秋时代,起讫年代为公元前770年至前453年。霸:诸侯的盟主。桓公: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不计箭仇:小白在即位前,曾经被管仲射过一箭,险些丧命。小白即位之后,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宰相。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礼仪廉耻,四维挈领。 修其旧法,择善而用。

【译文】管仲任相之后,把礼仪廉耻作为教化百姓,规范百姓行为的关键。对国家的旧法进行了完善,其中好的继续使用,过时的进行修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度。

【注释】礼:法则,礼仪。义:道德、行为。廉:不贪,廉洁。耻:耻辱,可耻的事情。

四民分业,士农商工。 三国五鄙,寄军于政。

【译文】将士、农、工、商这四种行业的百姓,按照行业分开聚居。实行把国都分成三部分、农村分成五部分管理的行政区划,并将军事组织纳入其中,建立起军政合一的体制。

【注释】四民分业定居:四民指士、农、工、商。他们是当时国家中基本国民。分业聚居:将他们分业聚居,士人在清静的地方居住;农民靠近田野居住;手工业者靠近官府居住;商人靠近官府居住。这样的好处是,不同行业的人不会见异思迁,有利于各安其业,子承父业,邻里传教,提高国民素质。

三国:国,指国都。在国都辖区内设立二十一个乡,其中百工和商贾乡六个,士乡十五个。十五个士乡,由齐桓公、上卿国子、高子各统率五个。

五鄙:鄙,指农村。农村九万户为一属。齐国农村共有五个属,即五属,也称作五鄙。五鄙分别由五个大夫治理。寄:依附。军:军令。政:行政机构。

寄军于政:在十五个士人乡的层层行政组织中同时设立军事组织。每乡可有兵士两千,五乡为一万兵士,为一军。十五个士人乡共有三军。 教训成俗,德法并用。 三本四固,三选贤能。 【译文】通过教化和训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治理国家。使用人才有三个根本原则和四项根本政策。选拔人才有“三”选制度。

【注释】三本:即德行和名声不符的;功劳和俸禄不符的;能力和官位不符的,这三种人不能用。因为这三条原则是国家用人的根本,称为“三本”。

四固:即大德不至仁的人,不可授以国家大权;见到比自己品德高尚和能力强的不能让位,这样的人不可以授以尊贵的爵位;使用刑罚好包庇亲戚和回避亲贵的人,不能授以军权;不重视农业,随意横征暴敛、索取民脂民膏以贿赂讨好上司的人,不可授以管理城邑的权力。这四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称为“四固”。三选:即由基层推荐、国家选拔、最后由国君亲自考察任用的人才选拔制度。

啧室之议,参政议政。 九惠之教,惠民之政。

【译文】建立啧室的咨议制度,让老百姓参与国家大事,指出国君的过失。推行九种惠民政策,惠及社会的各种特殊群体。

【注释】啧室之议:管仲建立的一种咨议制度。即对百姓提出意见和建议都纳入“啧室”的咨议制度来处理。

九惠之教:一是老老,二是慈幼,三是恤孤,四是养疾,五是合独,六是问病,七是通穷,八是赈困,九是接绝。

鳏寡孤独, 匡急救穷。 山海官营,利出一孔。

【译文】对那些鳏、寡、孤、独的人和贫穷及遇到危难的人给予接济和帮助。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实行国家专卖。一切经济权益和财政大权,都掌握在国家手里,由国家来宏观调控。

【注释】鳏:年老无妻。寡:死去丈夫的妇女。孤:失去父母的孩子。独:无儿无女的老人。匡:帮助。官营:国家经营。山海:指铁和盐。

均田分力,相地衰征。 取民有度,藏富百姓。

【译文】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去耕种,按照土地肥脊征收不等的赋税。对百姓征收有度,让国家的财富藏于百姓之中。

【注释】均田分力:是历史上最早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均田:把原来的公田直接分给各农户去种。分力:打破私田公田的界限,实行授田制下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

相地衰征:与均田分力相适应的农业赋税制度。相地:测定土地的肥脊。衰证:以土地肥脊的不同等级征收不等的赋税。

尊王攘夷,义兵必胜。 南拒强楚,北伐山戎。

【译文】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正义的战争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抗拒南方强大的楚国,讨伐北面的少数民族山戎。

【注释】尊王:尊重周天子,尊重周王朝。攘夷:攘:驱除。夷:指中原四面的少数民族。当时虽然周王室衰微,但周天子仍然是天下的共主,从民心和道义上说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管仲提出的“尊王”,在当时是最有号召力的政治口号。加强华夏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四周戎狄少数民族的骚扰和入侵,以安定中原,也是人心所向。因此,“尊王攘夷”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

存亡继绝, 援卫迁邢。 九合一匡,春秋鼎盛。

【译文】恢复灭亡了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保存了卫国,挽救了邢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春秋霸业达到了鼎盛。

【注释】援卫:公元前660年,狄寇杀死了卫懿公,灭亡了卫国。齐桓公派儿子无亏带领齐军打败狄寇,并替卫国修筑了一座新城——丘城,使被灭亡了的卫国继续下来。

迁邢:公元前659年,邢国被北狄抢劫一空,都城被烧成了废墟。齐桓公率领宋、曹等诸侯大军打败北狄,帮助邢国建造了一座新城,并派兵士帮助戍守。史称“迁邢”。

九合:即九合诸侯。是指齐桓公、管仲九次会盟诸侯。这里“九”不是确数,是说会盟次数之多。一匡:即一匡天下。匡正统一天下。鼎盛:指霸业最兴盛。

齐的成语开头大全(齐文化成语千句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