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的变化(稷山县的历史沿革)(1)

稷山县的变化(稷山县的历史沿革)(2)

稷山县的变化(稷山县的历史沿革)(3)

稷山县的变化(稷山县的历史沿革)(4)

稷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后稷教民稼穑,羲和观天制历,北朝要冲之地。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布全境。

上古时期,姬弃在今稷山县区域发现粒食,播种五谷,肇启华夏农耕之文明。遂之尧拜他为农师,舜封他为后稷,教民稼穑,百姓得利。公元前2070年,大禹即帝位后,建都安邑(即今夏县西北),仍命姬弃为后稷(农师)。姬弃继续在都城以北的山下教民稼穑,开创了灿烂的农耕文明。从此,这块古老的土地便称作“稷”,山也得名曰“稷山”,又称“稷神山”,俗称“稷王山”。《春秋》载:“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晋景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即在此地。自商代以来官民皆上山朝拜祭祀后稷,明朝初年以每年的四月十七日,遣官致祭。稷王山逐成为稷山县古八景之一,“稷峰叠翠”。 明代稷山知县崔乾,咏诗曰:“遥望峰巒景最竒,傍岩古木绿参差;山前貿易多農噐,猶似當年教稼時。”

夏、商两代共1024年间,“稷山”属冀州之域。公元前1046年,姬弃的后代姬发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把今稷山县和河津市汾河以北的区域封为冀国。春秋时期,晋国吞并了冀国,晋国君主将冀地赐予大夫卻氏。到两汉时期,在今稷山县汾河以北区域设“冀亭”,汾河以南区域置“稷山亭”,简称“稷亭”。亭是汉代四级监察机构之一,亭由乡派出。从户籍与地域角度看,汉代存在县---乡----里和县----乡----亭两套基层行政管理机构。

公元487年即北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先设高凉县,后置高凉郡。其高凉郡领高凉、龙门二县,户四千四百四十五,人口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三。高凉郡和高凉县的治所均在高凉城,即今稷山县北阳城村。

公元534年,东、西魏并立,高凉郡属东魏辖地。西魏在取得沙苑之战胜利后,趁机占领了河东高凉郡,并恢复了北魏时期的辖境,其范围大概为今稷山县、河津市全境及万荣县孤峰山以北区域。

公元538年,河桥之战西魏失利,宇文泰调整了在河东高凉郡的战略防御部署,移高凉郡治所于玉壁。玉壁城(位于今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村北),为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上表朝廷而筑,三面环沟,北临汾水,由内外两城组成,周八里,占地110余亩。西魏为何将高凉郡治迁移到玉壁呢?其原因有三:首先是:高凉郡城处于峨嵋台塬腹地,无险可守。西魏丞相宇文泰接受了王思政的建议,放弃汾北领地,收缩汾北的兵力,将兵力集中到汾水南岸的柏壁和玉壁。柏壁位于高凉郡东20里(即今新绛县柏壁村),北临汾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此重兵把守,可切断平阳(今临汾)通往蒲坂(今永济)的道路,从而确保河东东北边境的安全;其次是:加强河东北部边境的防务。因玉壁位于峨嵋台塬北缘,东西两侧为悬崖峭壁,北临汾水,在此筑城屯兵,以汾水自然天险为障碍,易守难攻,可以增加东魏军进攻的难度,可确保河东及关中地区的安全;再次是:解决兵源和补给问题。将高凉郡治迁移到玉壁,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

公元542年、546年东魏丞相高欢两度亲率重兵围攻玉壁,皆以失败而告终,史称“玉壁之战”。玉壁之战不但扭转了西魏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且还牢牢控制了东进的桥头堡,获得了主动权。其后,东西魏被周齐禅代,两军在此隔汾河对峙。

公元559年,北周在玉壁置勋州总管府,也称“玉壁总管府”。 勋州总管府是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辖勋、绛、晋、建四州军事,这是稷山县历史上行政建置最高的时期,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其总管一职,是河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公元577年,北周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废除了勋州总管府。

公元583年即隋开皇三年,隋文帝“罢天下诸郡”,取消了高凉郡。原因是:“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公元591年即隋开皇十一年,高凉县治所从玉壁迁移到汾北,其位置在今稷山高中向南、向西一线。而玉壁故城,则成为稷山县古八景之一“玉壁秋风”的所在地。明代参议梁纲,作诗曰:“城高玉壁入秋冥,万木迎霜色尚青;为有军兴千载上,故分协气入生灵。”其佳作就是对这一景的真实写照。

公元598年即隋开皇十八年,高凉县更名为稷山县。隋文帝为何将高凉县更名为稷山县呢?原因是:自西晋灭亡以来的三百年间,先是五胡十六国,接着又是南北朝,战争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天下大乱。隋朝统一之后,就是要继承上起尧舜下至秦皇汉武的法统,推崇圣贤名臣,教化百姓,把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破坏的“中原正统”重新建立起来,改革官制,对行政区划正名就是一项重要措施。高凉县更名为稷山县,就是因为后稷姬弃在这里出生和成长,又在这里教民稼穑,树立了王业之本。天下粮仓源于此,只有改为稷山县,以人名作地名,才能垂之久远,为民作则,所以隋文帝将“高凉县”更名为“稷山县”。自此至今,斗转星移,朝代更替,时间过去了1420年, 县名再未更改,沿用至今。(刘彦俊)

稷山县的变化(稷山县的历史沿革)(5)

  弘扬后稷精神,传承后稷文化,全面推进稷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