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映,是自体心理学里最常提及的概念(技术)。

顾名思义,镜映就是在镜子里映出一个人的形象。如果说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父母是子女“我是谁,我怎样”的镜子,那么在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咨询师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提供一面心灵的镜子,中立、温和、不带评价地映照出来访者的样子,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反馈给来访者:“我看到你是……”,以促进来访者去体验和探索被映照出的自己。

什么是镜映的重要前提 镜映的价值和意义(1)

人人需要被镜映

照相机是根据人眼成像的原理发明的,镜头就像人眼的晶状体,光圈就是瞳孔,胶片(感光元件)则是视网膜,相机的图像是记录在胶片或存储卡上,而人的图像则记忆在大脑和身体感官里。

人类之所以孜孜以求地发明照相机,现代人之所以热衷拍照,都是因为我们本能地渴望被看见,尤其是被眼睛和心灵记录。这也是人们喜欢在浴室和KTV唱歌的原因——我们不止是唱歌,我们还需要听见自己的回声,最好还有听众在旁边听着,那会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感。我们去投身于文学和艺术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心理需求——我们渴望看到作者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觉,也渴望在艺术里体验到精神的共鸣。

这就是被镜映的感觉,那是令人幸福和满足的感觉,这感觉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地消融孤独感,因为在被镜映的时刻,我们会体验到自己正在与世界同在,与他人有所链接,那将让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被镜映的需要,是所有人都有的,是人们时时刻刻、日日年年都在寻求着的,是像吃饭和睡觉那样永永远远都没个够的那种需要——无论是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满足的人,还是一个痛苦抑郁、悲观失望的人,都是一样。只不过对于后者来说,他们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需要,要么不知道如何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去获取满足,以至于愈发地深陷囹圄,无助困扰,形成一种无可自拔的恶性循环。

镜映的疗愈原理

说到被镜映的需要,就必须要谈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我们迅速体验到别人的情感,并理解别人的意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明晰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并作出有效的反应,去处理当下的生活事务和人际关系。

然而心理创伤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受到损伤,尤其是镜像神经元细胞群的失调。换言之,人们在人际关系上的困境,生活、身体和情绪管理上的失控,很大程度上是和镜像神经元细胞受损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无法读取自身情绪的意义,也无法理解他人情感的意义,接收别人的意图时也总是有所歪曲,那势必会给生活(尤其是在情感生活和团队协作方面)带来诸多困境。

来到心理咨询中,当咨询师去镜映来访者,就意味着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修复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机会和空间。当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咨询师看见,他也就能迸发出看向自己的勇气,并逐渐确认自己那些原本被解离出去的体验,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最终整合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都更趋完整。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体验开放,能够准确辨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那么在解读他人的情感和意图时会更准确,这是毋庸置疑的。

非语言的镜映

说了很多镜映的价值和意义,你一定正在着急地想:那么来到具体的咨询情境中,心理咨询师是如何镜映来访者的呢?

我在前文说过镜映是“人们时时刻刻、日日年年都在寻求着的,是像吃饭和睡觉那样永永远远都没个够的那种需要”,所以咨询师根本不需要评估镜映的使用情境,而是应该把这个概念根植于心:

从见到来访者的那一秒开始,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镜映工作就已经开始。

让我们再次温习镜映的概念:“在镜子里映出一个人的形象”。

对于小婴儿来说,他还没有“我”的概念,关于“我是谁”,他只能从母亲的眼睛里寻找,若母亲的反应是积极温暖的,他会认为“我很可爱”,若母亲的反应是冷漠麻木的,他就会判定“我很糟糕”。

所以我们可以说,当咨询师说“你好”时,身体同时转向来访者,眼睛望着他,嘴角浮现微笑,眼神里满是真诚、温暖和关切,她就已经在镜映来访者。因为咨询师这一系列自然的、无意识的非语言信息,正在告诉来访者,在咨询师的眼中,他是被欢迎的人,他是值得被用心对待的人,他是能引发咨询师的情感反应的人。

除此之外,当咨询师听到来访者在讲述一件创伤性的经历,会不自觉地发出“噢”、“呀”、“唉”,或者听到来访者在说着一个令人吃惊的事情,咨询师也在不自觉地发出“哦?”、“天!”、“啊?”的声音,又或者当咨询师听到来访者分享一件成功的令人自豪的事情,也会兴奋地发出“哈!”、“哇!”、“嘿!”的声音。这也是在给来访者积极的镜映,咨询师在用这种无意识反应的方式告诉来访者:“我正和你同在,听你讲了这些事之后,我感到悲伤(无助、痛惜、震惊、开心)。”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非语言的镜映,都不是学习和训练而来,而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自然反应——在亲近的人际互动中,咨询师根本无法假装那些不存在的情感体验。换言之,如果咨询师并未感觉到悲伤(或其他的任何感受),当然也做不出“噢”、“呀”、“唉”的反应,而是另外的与她感觉相一致的反应。在咨询室里,咨询师的所有反应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刻意去矫饰,事实上如果咨询师感受到自己在刻意矫饰,就应该去思考这矫饰的潜藏含义。

那意味着作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发自真心地关注面前的这位来访者,敞开自己的心理空间,真正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去体会他的情感,去思考他的想法,尽己所能地去理解他的精神世界,并用他能感受到的方式,传递(镜映)给他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

什么是镜映的重要前提 镜映的价值和意义(2)

语言层面的镜映

若要讨论语言层面的镜映,就需要就一个具体的情境来示例。

假设来访者跟咨询师讲了这样的一段话:“那一年我才刚上小学,也就七岁吧,有一天吃晚饭,我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热汤顺着我的裤管往下流,我就大哭,因为真的很烫。你知道接下来我妈干了什么吗?她大喊着跳过来,嗓门特别大,使劲拧我的耳朵,骂我浪费了一个碗,她那个样子,怒目而视,龇牙咧嘴,就像我不是打破了一个碗,我是往我们家丢了一颗原子弹”。

此时基于咨询师受训背景、人格特质、咨询阶段和来访者的人格发展水平,咨询师可以有很多可能性的回应。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讨论的是咨询师如何镜映来访者,所以其他的回应选项就不再提及。

一段镜映式的回应可能是这样的:“当你在说起这段经历时,你看起来仍然在很愤怒,也很委屈,我猜当时你一定被吓坏了,因为妈妈的反应看起来很严重,让你觉得你闯了大祸。但是以你今天的眼光看,你觉得妈妈没必要为一只碗那么生气,你也许希望她当时能接纳你的不小心,然后温柔地问问你有没有被烫伤”。

这里再举另外一个例子。

假设来访者开心地告诉咨询师,他在一次技能竞赛中得了第一名,同时还跟咨询师讲述了他前期如何的焦虑和担忧,后来又如何克服重重的困难,在竞赛的过程中,承受了多少心理上

一个镜映性的回应可能是:咨询师热烈地表达自己的祝贺,表示为来访者的成绩开心,同时也可以告诉来访者自己的看法和感觉,比如:“看来你之前真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才会那么焦虑和担忧,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你承受压力的能力比你以为的要强很多很多啊。这真是一次很棒的体验,我们又一次重新认识了你!”

第一个回应中,咨询师镜映了来访者的感受(愤怒、委屈、害怕)和愿望(希望被妈妈接纳,被温柔以待),第二个回应中,咨询师镜映了来访者的兴奋和自我欣赏,也镜映了来访者的自我形象以及曾经被忽视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关于咨询师的镜映式回应,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这位博学、睿智、深情、有着极高文学和艺术造诣的父亲,经常在家书中镜映他那处于求学阶段的儿子。我最近正在重读这本

再次阅读这本书,让我想到,有些人(曾经被自己的父母好好对待的人)生来就知道如何养育孩子,陪伴、镜映、共情、教导、规则等,只要本能反应即可。而另外一些人,却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自省和自我调整,一边和自己心里的怪兽搏斗,一边面对现实中孩子的需求,付出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达到六十分父母的水平。

让我们向第二种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