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杜家族故事(杜家大院出了多少高官)(1)

封建时代,人们戏称滨州杜家“三岁的孩子七品官”。明朝末年,仅南街杜家大院的杜词、杜诗、杜律、杜赋4位叔兄弟,和他们的儿子一代就可以与一个颇有规模的县相抗衡。杜词乃济南卫镇抚,五品衔;杜诗乃湖广布政使,二品衔;杜律乃太原府通判,五品衔;杜赋乃举人出身,尚未出仕。4位叔兄弟的17个儿子中,有2名贡生,3名监生,11名秀才,仅1名白身,那可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按照礼制,杜家大院的孩子和已经去世的祖宗们,何止七品,三品、四品,甚至一品、二品都多得很。

滨州杜家到底有多少官?首先要从明清两朝的官吏选拔制度谈起。明清两朝的官吏选拔是封建时代最为规范和严格的,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科举考试,这是官吏选拔的主渠道,被称为正途。通过军功、恩荫、捐赠等进入仕途的,被称为异途,既非主流也难做高官,更被正途所鄙视。古人有诗,传为宋真宗赵恒所作,“天子重英豪,文章在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和基本道德准则。

滨州杜家族故事(杜家大院出了多少高官)(2)

科举考试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中了秀才,再经过选拔成为贡生之类,就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高的可以做到知县;举人的出路就比较宽了,特殊的可以做到封疆大吏;读书人中了进士就到头了,成绩最好的到翰林院任职,差一些的到各部、省、府任职,最差的才担任知县。明清两朝的习惯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一二品高官基本上是进士出身。入了翰林院,就被社会上视为相国了。滨州杜家“父子五翰林”,是了不起的家族。清末民国时期,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禁烟英雄林则徐、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都是翰林出身。整个清朝,滨州共考取了28名进士,其中滨州杜家一门就9名。明清两朝,滨州杜家共考取了12名进士,另有8名举人,327名秀才和贡生等,合计中科举者347人,这些就是杜家官员的基本队伍。至于多少基层官吏,连杜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滨州杜家族故事(杜家大院出了多少高官)(3)

滨州杜家到底有多少官?还要弄清楚封建王朝实行的封赠、恩荫制度和捐纳制度,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二品的侍郎衔总督,不仅生前可以用这个衔追赠他的父母,还可以追赠他的爷爷、老爷爷,还可以按照规定用这个衔来荫庇他的儿子、孙子,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国时期的曹操,生前没有做皇帝,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成了皇帝。再如我们熟悉的创造镇南关大捷的老将冯子才,去世后,他的次子冯相华、孙子冯承凤尚无职衔,朝廷特命赠封提督衔。有了虚衔,起点就比别人高,遇到机会,就可以从小官做起,步步高升。如果感觉自己官职太低,愧对列祖列宗,比如仅仅七品知县,那么,可以通过积累履历、请求上级或者交一笔钱,就可以在死后得到四品的荣誉,墓碑就可以风光一些。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惠民县魏氏庄园的主人魏肇庆,捐银1000两,获得了一个武定府同知的虚衔,这个同知就是五品衔。而他真要想做武定府的同知,就是再捐1万两,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可以自己花钱,制作同知的仪仗,鸣锣开道,举着肃静、回避的招牌,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满足一下虚荣心。他的房子可以按照同知的等级建造,死后可以用同知的等级安葬。他一个五品衔的人,得到比他低两级的七品衔的惠民县知县题赠的“好善乐施”匾,还当成宝贝,由此,如果是武定府知府题匾呢?山东巡抚、内阁大学士又如何呢?在这方面,滨州杜家从不张扬,已知的仅仅是皇帝的题匾就有三块,均由内务府制造。清朝规定,三品就可以赠封一品。知府、同知可以加封至二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墓碑,听到的传说,许多的所谓一二品官员,其实是虚衔。

滨州杜家到底有多少官?我们还要弄清楚杜家的封赠和恩荫情况。滨州杜家为人低调,作风务实。比如杜受田的爷爷杜彤光,监生出身,8个儿子均有功名,临去世前,孩子们希望父亲的葬礼风光些,就请示官府,得到允许以杜受田的老爷爷四品知府衔的荣誉安葬的答复,于是,孩子们就为他制作了官服,准备在他去世后穿用。杜彤光弥留之际,听见孩子们为他准备官服,以微弱的声音命他们取来,看完以后,对他们说:“我又不是官员,哪能穿官服呢?”并命他们立即拿走,换成平民的衣服。到1931年,不含东营市的长脉三宗三支,仅滨州方面的次脉三宗十二支,杜家共有实掌一方事务的七品知县以上、武将六品千总以上官员39名,是滨州诞生官员最多的家族,在全国,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出类拔萃的。

滨州杜家为什么能诞生那么多的高官?民间传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状元井。滨州杜家大院共有3眼井,一在主院院内,一在绣楼耳房屋内,一在大同客栈屋内。杜家大院的水井,每一眼都有神话故事。杜受田主院的水井修建于宋朝,俗称状元井,距今约1000年,井深12米多,在滨州这种平原地区极为罕见。传说,滨州的八角井和杜家大院主院内的井是渤海的海眼,是大海的两口气眼,两井皆与大海相通。又传说,八角井和杜家大院主院内的水井关系滨州文运,杜氏家族之所以科场顺利、英才辈出,是因为杜家大院内的水井与八角井、大海是连通在一起的,下大雨时,井内会有小青蛇出现,在杜家大院井内掉下一枚铜钱,从八角井内能够捞出,所以,每逢科举考试之年,士子们不能随意进出杜府,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去疏浚一下八角井,希望沾点杜家井的灵气,带来好运。而杜家井就在院内,占尽灵气,所以科甲鼎盛,也就官运亨通了。

二是祖坟。杜受田的父亲在《石画龛》中记载说,杜家的先祖杜雄飞迁移到滨州城内后,除耕种土地外,还经营药铺,由于他诚实经营、做事勤快,买卖日渐兴旺。有一位云游的和尚经常得到杜雄飞的恩惠,出家人以化缘为生,口袋里空空荡荡,和尚不说交钱,杜雄飞也不问,日久成习惯,就这样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和尚对杜雄飞说:“许多年来,老衲不知打扰过施主多少回,今贫僧要云游他方,无缘再见面。施主阳宅属于绝好的地界,但施主至今尚未选择阴宅,就让老衲帮施主挑选一块,保佑杜家后人科举中的,以作为对施主的报答吧!”杜雄飞连忙称谢,于是跟随老和尚出了滨州城北关,来到城西北角的外城墙下。老和尚指着脚下的一片低洼地带说:“滨州杜家的阴宅就建在这里。”说完后飘然而去。杜雄飞站在这里足足楞了半个时辰,由于元朝时挖土筑城墙,这里不仅低洼而且盐碱得厉害、离城墙仅几步之遥。他怎么也想不通,天底下哪里有人会埋在这种地方?疑惑归疑惑,杜雄飞认为,出家人不打诳语,于是他花了很少的钱买下了这大片被认为是累赘的土地,他非常严肃地召集儿子杜榆,孙子杜钟、杜镛,告戒他们要绝对听从老和尚的选择,否则便是不肖子孙。

说来也巧,杜雄飞买下墓地不久,滨州城便开始重新规划建设,州城城墙收缩,离开了杜家墓地一里多地。杜雄飞去世后,其子孙按照杜雄飞遗嘱,将其埋葬于早就选择好的、位于州城西北的邱家村(1982年6月,该村更名为南邱家)东南的低洼地带,离村庄约200米,西邻宋朝状元胡旦墓。再西边便是后来的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张西铭墓。传说,杜雄飞下葬后,当天晚上突然狂风大作、尘土飞扬,一夜之间,洼地竟然变成一片高岗。

关于老和尚的传说,民间另有一说是杜雄飞开酒馆。酒馆也罢,药铺也罢,反正是积善积德的结果。

三是算命。传说,杜家的一位老祖宗看到自己不仅儿孙满堂,人丁兴旺,而且高官不断,迭出封疆大吏,非常高兴。有一次,老人家心血来潮,特地请了一位方外高人来算命。算命人问:“老先生是愿意儿孙众多,平平常常?还是愿意儿孙稀少,高官厚禄?” 老人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希望高官厚禄。”据说,这就是杜受田这一支“祖孙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官员品级达到最高峰,而后代子孙继承却十分艰难的原因。

滨州杜家族故事(杜家大院出了多少高官)(4)

(作者:侯玉杰)

侯玉杰,男,汉族,海阳市人,1964年10月生,1983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分配到惠民地区(滨州市)史志办(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地方史志研究院)工作至今,市方志工作科科长,九三学社社员,滨州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参与两届《滨州地区志》编辑,历任《滨州年鉴》编辑、副主编、执行副主编、执行主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评为省优秀论文。出版专著10余部,作为课题组长主持了省文化厅重点课题《滨州杜氏家族研究》,2003年9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获滨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百名历史人物》,获滨州市人文科学一等奖。2014年4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百家诗歌词曲》,获山东省优秀地情研究成果奖。2017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滨州百件趣事逸闻》。2018年,参与编写的首部《滨州通史》获得山东省历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滨州通史》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另外编写了《刘之申》《一代帝师杜受田家族史话》《滨州杜氏家族故事》等,是万历、康熙、咸丰三部《滨州志》主校。

1987年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团员,2001年被评为省优秀年鉴副主编,2003年被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2006年被中共滨州市委表彰为先进个人,2011年,被滨州市政协评为“五好政协委员”。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聘为首批滨州市历史文化咨询委员,2016年,被滨州市人大常委会聘为首批立法咨询专家。2017年,被滨州市政协聘为首批文史馆员,被评为山东省首届“山东史志”十大年度人物,被滨州职业学院聘为特聘教授。2019年,被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再次聘为立法咨询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