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1)

第一剧集(diyijuji)做单剧周主题策划,每周关注一到两部剧,提升内容壁垒,深度垂直剧集领域。

本期是正在浙江卫视周播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PP视频同步播出的《小女花不弃》

第一剧集(diyijuji)主演林依晨、影视剧中的女演员反串现象、经久不衰的甜宠套路如何得人心等三个角度,来深入分析这部剧。

文|关晓呱

要说《小女花不弃》能获得如今的热度,女主花不弃与男主陈煜“莲花cp”吵吵闹闹的“伪骨科”恋情功不可没,莫府公子“莫若菲”的反串扮相,也贡献了不少讨论度和好评。

果然,女人帅起来就没有男人啥事了

其实影视剧中的反串表演并不少见,从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经典角色许仙、东方不败,到《钟无艳》中的齐宣王,再到《军师联盟》中的赵云,《无心法师 2 》中的小丁猫,可谓屡见不鲜。

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发展,以及整体的娱乐化倾向,影视剧、综艺节目和社交平台涌现了“朱碧石”“青岛大姨”等一系列性别反串红人。性别“反串”跨越了传统与现代,舞台与荧屏,成为愈发活跃的角色塑造手法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2)

今天, 第一剧集(diyijuji) 试着 来谈谈“反串”式角色演绎频频在荧屏上出现的原因。

猎奇心理唤醒观看快感

▲▲▲

“反串”式表演在传统戏剧戏曲中,多因时代文化背景、特定创作需要而出现,而当下的“反串”式表演手法,则更多指向跨越男女性别界限、游走于新媒体与亚文化之间的大众娱乐逻辑

“反串”式表现风格之所以被广泛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猎奇心理、媒介的娱乐逻辑和商业的经济逻辑的共同合谋。

传媒消费主义呈现出一种新型的文化生态表达,即一场被呈现的“身体消费”狂欢,所以,在虚幻的媒介时空里,观众自然而然地体验着超越性别差异的想象快感。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3)

不论是《东邪西毒》中刘嘉玲“反串”的“周伯通”,亦或是《李茶的姑妈》中男扮女装的“姑妈”形象,“反串”表演形式总能让观众嗅到丝丝喜剧感的欢乐嬉笑之意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4)

此外,在《小女花不弃》中,“反串”角色设置令观众津津乐道的观看点,还在于角色身份自身的不确定性,这种倒错中的朦胧感,为观众的欢乐快感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审美宽容带来了美与丑的多元探讨

▲▲▲

在“后现代”娱乐气氛下,反串角色这种带有刺激感的形象越来越被观众接受,他们也乐此不彼地沉浸在这些“花非花,雾非雾”般的迷幻影像中,找寻着非同寻常的奇异乐趣。

因此,在这种极具包容性的审美环境下,“反串”形象瞄准着俊朗的女扮男装,或是颇为秀气的男扮女装,还有意识地凸显丑角,使其搞笑化

在这样的审美多元环境中,影视剧中的审美特征呈现出双性气质觉醒的趋势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5)

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气女生的男性角色演绎,犹如当年的“东方不败”,以及如今的“莫若菲”般,被一众迷妹粉们疯狂追随。也有类似《李茶的姑妈》《羞羞的铁拳》等作品,将男扮女装的性别反串夸张化处理、搞笑化表现,使得观众在多元的审美表现中获取喜感元素

同时,“反串”的表现形式,令传统文化中二元存在的美与丑、男与女之间的区隔界线不再泾渭分明,也实现了观众对剧作接受异同感触边界的跨越。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6)

而“莫若菲”这个角色的话题传播,也体现出“反串”的性别反差感对这种异同边界的突破

“反串”表演的越界与局限

▲▲▲

如《小女花不弃》中莫若菲般的角色,备受观众喜欢,反映出影视剧角色塑造的多元需求,其实也逐渐消解着大众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我们所熟悉的刻板性别印象,通过“反串”实现了越界

不过,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性别改扮,反串演员一般都会通过肢体语言、体态风格及嗓音动作等方面,来尽力表现其角色的“男性特质”或“女性特质”。

这样来看,“反串”的表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大众对这些符号与性别关系的刻板认知,反而固化了性别边界。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7)

另外,对于“反串”演绎的形式,也有部分观众表示,这类颠覆了既有性别认知的角色处理,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适感。因此,“反串”表演不是少数人的狂欢,如何能够使更广泛的受众,对性别倒置有进一步的认知,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如果媒体仅将“反串”风格视为一种博关注、卖噱头的吸金策略,那这种对于性别认知的包容度与认识觉醒仍然还是有限的。

小女花不弃莫若菲受伤吐血(小女花不弃莫若菲被捧)(8)

这种“反串”式的角色塑造方式,能否为打磨影视剧人物形象创造新的可能?“反串”角色又能否为观众带来真正意犹未尽的观看享受呢

这是“反串”式创作亟需回答的问题。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jin

编辑 |月半

校对 | 靳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