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研究人员已经阐明肠道微生物组和机体健康的关联,因此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调查一下益生菌( probiotics )、益生元( prebiotics )和合生原( synbiotics )对多种疾病的效应,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并没有像药物试验那样来报道这些疗法的安全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是什么?
益生菌
它是在肠道中增殖,并发挥积极健康影响的微生物,目前已投入使用。还在评估中的益生菌种类有: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尼氏大肠埃希菌和酪酸梭菌菌株。益生菌在消化道存活,并且能在宿主消化道定植并发挥相应的生理作用,如增加机体中抗体滴度、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高杀伤性T细胞的数量,以及增加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益生菌代谢后还能降低肠道中的pH值,促进钙、铁、维生素D的吸收,并参与体内多种维生素的合成和吸收,从而实现微生态保护和免疫增强效应。
益生元
它是指一类不易消化的食品配料,可作为底物被肠道正常菌群利用,能选择性刺激结肠内一种或几种细菌生长或增加活性,对宿主健康有益。 益生元多数为寡糖,常见的有菊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异麦芽低聚糖、大豆低聚糖、焦糊精和乳果糖等,天然存在于许多高纤维食物中,包括某些水果、蔬菜和谷物。 益生元能刺激利用糖类细菌(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和活性,促进有机酸的释放。这些有机酸产生抗菌的环境,抑制肠道病原体的生长。益生元还可以通过增加与健康有益的细菌活性,来改善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也有学者认为,益生元通过增加肠道"有益"的细菌数量,防止需氧肠杆菌科细菌入侵、定植肠黏膜而产生炎性反应。
合生元
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品,或再加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该菌的数量,使益生菌作用更显著持久。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合生元的研究还较少,其在IBD中的治疗作用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综合了384项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发现,关于相关补充剂安全性的信息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没有进行报道;28%的试验并未报告任何伤害性的数据,而37%的研究中并未报告安全性的结果,在一些研究中的确提到了危害,37%的研究仅使用了一般性的陈述来描述不良事件,而16%的研究则使用了“指标不足”这一陈述。
那么你可能会想,到底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这些产品不都是在超市和保健品店随处可见的天然产品吗?的确,我们在很多发酵食品,比如腌菜、朝鲜泡菜和酸奶中都能发现两大主要的益生菌,即双歧杆菌属和乳酸菌属。
综上所述,这些听起来都是无害的,而且其或许对健康人群机体并无害处,但一项好的临床试验应该总是会报告一些不良事件(危害),涉及这些补充剂的临床试验通常是在病情严重或身体脆弱的患者机体中进行的,比如早产儿等,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在不同患者机体中的效应或许是并不相同的。
多项研究曾报道,利用益生菌治疗患者会增加其真菌血症的风险,即患者的血液中会出现真菌或酵母;这种并发症非常罕见,而且其更倾向于在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患者中出现。当然了,益生菌还会对一些敏感群体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比如,此前就有报道,一名24岁的女性在接受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之前摄入了益生菌来治疗,最后其患上了败血症。
在过去几年里,医院里益生菌的使用率大大增加了,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增加多种疾病患者出现机体感染的风险,这些患者包括器官衰竭、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肠道屏障机制受损等。
对于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其作用机制。对于个体不同、不同病情,合适的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也不同。因此,未来研究人员迫切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制定关于益生菌使用的安全标准和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