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康佳 实习生 蔡贤杰)辽宁开原的朱跃是飞机的铁杆粉丝。从2016年开始,他和团队用锤子、电焊等工具,手工打造了一架1:1实例的“空客A320 ”。1月20日,这架“飞机”停在一块空地上,朱跃置身于驾驶舱着手操作,仿佛这一架“飞机”真能起飞。

从满是铁锈的模型框架,到飞机各个部件组装完成,到最后为飞机刷上外漆,朱跃用近百段视频记录了这架“飞机”的诞生。目前,这架仿真的“空客A320”正进行着最后为期十天的内部装潢。

空客a320是大型飞机型号吗(辽宁一飞机迷两年造出)(1)

“飞机”驾驶舱内部。新京报记者 陶冉摄

朱跃说,他从小就喜欢飞机。因早年从事修理工、电焊工掌握了一定技术,后来做小老板又有了一定积蓄,2016年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造飞机。

对飞机这样的“大物件”,朱跃没有太多经验。在施工期间,仅在“发动机”这一部件上就失败过七八次。在项目最初就加入朱跃团队的电焊工谭东灰告诉新京报记者,因看好“造飞机”这个项目,他毛遂自荐过来工作。两年来,因施工的设计和规划均无借鉴,团队一直在不断投入和尝试,谭东灰觉得工作的难度和压力都很大。“但我们一起长大,他(朱跃)从小做事就很认真,我相信这事儿能做成。”

空客a320是大型飞机型号吗(辽宁一飞机迷两年造出)(2)

朱跃的设计图纸。新京报记者 陶冉摄

朱跃的妻子回忆说,她每次去施工现场都能看到朱跃和团队在不停地忙碌,尽管“造飞机”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她一直支持丈夫。

最初只打算投入100万元,但后来“造飞机”引起很多人关注,朱跃介绍说,关注的人多了让他想做得更好,截至目前“造飞机”的投入已超260万元。现在这架“飞机”只剩机内的软装、家具等没有装好,预计10天左右完工。

对话:“每天一醒就想去机场”

新京报:为什么想造一架“飞机”?

朱跃:我从小就喜欢飞机,但没有好好读书,初中就辍学了,没能从事和飞机有关的行业,比如修飞机或者开飞机,感觉很遗憾。初中辍学后,我找了一所家电维修的技校学手艺,学了维修摩托车和插电机,又去工厂上班学了铆工和电焊。30岁后开始创业,开厂做得不错,胆量就越来越大了。我就开始想,要做人生没有完成的梦想,就是关于飞机。

新京报:是什么触发了您,让您真正动手去“造飞机”?

朱跃:我平时没事喜欢看一些外国的高科技达人视频,看一个外国的案例,一个老头儿用了5年做了一个游艇。我之前学了一些电焊之类的技术,自己也喜欢搞机械设计,就想把我的技术展现到飞机上来证明自己,获得满足感。

新京报:“造飞机”的过程是怎样的?

朱跃:从2016年年初开始,我设计了5张设计图,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开始施工。最初只雇了一名电焊工,从飞机的“发动机”入手,仅这一部分就失败过七八次。后来慢慢增加人手,团队基本维持在四五个人。原本只打算投入100万元,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我就想把它做得更好一些,到现在投入已经超过了260万元了。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去飞机场,要看看我今天该怎么做。

新京报:“造飞机”期间遇到过什么困难?

朱跃: 很多人知道我要造飞机,都说肯定做不到,嘲笑我们要拿去卖废铁,让我感觉压力很大。2017年年初,原来的工厂突然要求搬家,我们的工作也被迫停止。之后,我们又租了一块地,重新铺地装修成了一个小停机场。

新京报:现在工作进行到了什么阶段?

朱跃:过去了两年零一个月,目前我们正在做飞机里软装的沙发、桌子,预计还有10天应该会全部完工。“飞机”做好后还是想往商业方向靠拢,如果能挣到钱就可以贴补成本,如果挣不到就算了。做成了这个“飞机”,我可以开心10年。

新京报记者 康佳 实习生 蔡贤杰 编辑 白馗 校对 郭利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