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个北京妈妈来咨询我们左养右学教育,带着质问的语气说:赖颂强老师,你们的教育理念与很多心理辅导与家庭教育机构有很大的区别,我花了超过4万元听了几个机构的课程,也买过十来本心理学的书本来看,都是讲要让爸妈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理解,尊重,无条件的接纳放养孩子。

而你们左养右学教育却讲,教育孩子需要建立界限,这样做不是等于没有理解,包容,爱孩子吗?听完这个妈妈质问,我们觉得有些无语,到底是这些心理学的书本及那些机构讲的观点错了,还是这个妈妈学习理解错了?

教育孩子没有界限可以吗?

心理学家海灵格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明确指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角色乱了,家庭就会隐藏危机。

可有些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往往忘了这一原则。毫无界限的相处行为,是父母的蒙昧和教育的缺失。

都说没有界限感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杀手,没有界限感的父爱或母爱,藏着家庭教育最恶心、可怕的模样。

一、没有界限感的爱,是培养巨婴的“温床”

浙江杭州有一个李妈妈来咨询,孩子勉强读了一个二本,毕业近一年了,天天呆在家里打游戏,给他几千元,让他去考一个车牌,没去报名,钱却用于充游戏币与叫外卖了,因为妈妈白天要上班,中午没有办法给孩子做饭,所以孩子就是自己叫外卖吃了。

李妈妈说,从小开始,自己就是尽一切所能的照顾着孩子,希望孩子多些时间学习,因此到了高考去上大学,孩子都没有做过家务,也不会自己做饭吃,现在怎么去帮孩子纠正这些问题?

李妈妈这种现象,也是大多数当代父母的真实写照。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事情就是我的事,不断越界,导致孩子依赖性强,无法独立。

有人说过:“父母无条件的溺爱,是造成巨婴的罪魁祸首。”父母没有界限感的溺爱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巨婴,令他们骄傲任性、自大妄为,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二、没有界限感,管控不了孩子的手机网络

四川成都张妈妈反映,自己女儿读高一,寒假及疫情这段时间,作息、学习状态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醒来就看手机、作息紊乱、黑白颠倒、喜欢半夜蹲厕所不开灯看手机长达1、2个小时,寒假作业一字未动,网课也不上。

张妈妈看着真心一筹莫展,孩子时而脾气暴躁,甚至烦我们说话,很多沟通无效。让孩子早些休息,不要玩手机太晚,但却没用。夫妻俩都尽可能在克制自己的情绪,没有打骂吼叫。

爸爸每天都打印作业回来,摆在那就是不动手,而孩子就是吃饭,玩手机,睡觉,经常是玩手机到凌晨3:00多,早上十点前不会起床,而且有点常态化,生活状态跟学习态度没做好,张妈妈实在焦虑得夜不入睡。

去咨询心理辅导,建议张妈妈要理解,包容,接纳孩子,慢慢孩子就会醒过来,自己就会不玩手机认真学习了。但是等到学校开学了,孩子却连学校也不去了,所以张妈妈来咨询来我们左养右学教育怎么办。

对于孩子用手机的问题,我们左养右学教育一直是这样建议的,我们当家长不能不让孩子玩手,也不能放纵孩子玩手机,最好就是在孩子使用手机之前,建立使用手机的界限。但很多家长听不进去,最终害的是谁?

三、没有边界的爱,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一次,龙应台一家去垦丁海岸玩。玩着玩着,龙应台要去上厕所。起身时,她问儿子要不要去?安德烈有点不耐烦: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

后来,安德烈为此写了一封信给跟妈妈解释: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14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21岁的成人。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可见,父母在子女合适的年龄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多么重要!

无论关系远近,随意越过他人的边界,干涉他人的生活,就是不妥,就是过火。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四、有界限感的孩子,不会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陈小春和儿子在《爸爸去哪儿》里面的一个场景:回家做饭的路上,陈小春一直都非常凶,一言不合就大声吼,还嫌弃儿子走路慢,在爸爸发脾气的情况下,小小春竟然没有被吓哭,而是勇敢地问爸爸:“你到底怎么了?”

这里的“你”,就是一种“边界意识”你生气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不会为你的错买单。这些有边界感的孩子不会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他会认为我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而自己也不会将别人的错归咎于自己,会过得更轻松。

所以恳请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界限,否则没有界限感的你,是会变成你家孩子成长的杀手,特别是在中国的人情法制下,不能全搬西方那套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建议大家多按家庭教育的道法术来管教孩子,多学习中国传统美德五伦五常。

没有界限感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杀手(没有界限感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杀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