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从此,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奏响了反抗日寇侵略的英雄壮歌。
书写菏泽乃至全国的抗战史,有一个人不容绕过,他就是“大刀将军”赵登禹。他从小立志,报国救民,13岁拜师学武,艺高惊人;16岁千里投军,打虎称豪。他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用年仅39岁的生命唱响一曲英雄赞歌。
牡丹区档案馆、菏泽市抗日纪念馆,珍藏着部分赵登禹将军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物。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近距离“触摸”这些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物,深入挖掘赵登禹将军的英雄故事。
两枚奖章书写铁血春秋
“这两枚纪念奖章颁发于89年前,喜峰口战役结束后,为了表彰大刀队壮士和参与该战役作战的官兵,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宋哲元赠予赵登禹将军的。”7月5日,牡丹区档案馆副馆长张凤存说。
随着张凤存的介绍,记者的目光投向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的两枚纪念奖章,它们穿越历史尘埃、伴随战火热血而来。这两枚奖章,一枚是“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受伤纪念奖章”,另一枚是“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纪念奖章”。两枚奖章均为银质,奖章的外圈刻着“为民族争生存而战”“陆军第二十九军”。背面刻着“民国廿二年三月九日”,下刻“宋哲元赠”。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砍杀日军500余人,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威名大振。国民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升他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感动,激情澎湃,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2015年4月7日,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委托其堂侄赵建国,将这两枚珍藏的纪念奖章带回家乡,捐献给牡丹区档案馆。
千里投军不为钱
“我们珍藏着一张赵登禹将军青年时代的照片,是其女婿朱贵爵精心留存的。”牡丹区档案馆副馆长张凤存说。照片上的赵登禹风华正茂,浓眉大眼,英姿勃发,如同一名书生。
根据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的档案资料和张凤存的介绍,记者了解了一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菏泽赵楼,也就是今天的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登禹社区。当地的村民更习惯叫它赵楼,124年前赵登禹出生时这里便叫赵楼,86年前赵登禹最后一次探家时这里也是叫赵楼,几年前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更名为登禹社区。
赵登禹将军祖辈都是纯朴的农民。他兄弟姐妹五个,大哥赵登銮,二哥赵登尧,赵登禹排行老三,另有一姐一妹。13岁那年,他和二哥赵登尧一起拜当地著名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习武。1914年,赵登禹刚满16岁,他和二哥赵登尧等人一起离家,一路跋山涉水,沿途讨饭,昼夜奔行20多天赶到陕西潼关,找到了西北军将领冯玉祥。不料当时不招新兵,军中管事被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所感动,才勉强收留他当了个副兵。连长一见他就说:“你要知道,当副兵只管饭,不发军饷。”赵登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当兵不是为了发财,要是为了捞钱,我就不跑这么远当兵了。”
自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赵登禹屡立战功,由士兵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师长。
战死沙场算大纪念
作为菏泽老乡,赵登禹的英勇事迹蜚声遐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他使用过的大刀竟保留至今。“这便是赵登禹将军曾经使用过的大刀。”菏泽市抗日纪念馆馆长陈宪云,指着纪念馆展柜内的一把大刀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记者目测,这柄大刀长约一米,刀身上布满了斑斑锈迹。“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历史上,曾经有8名菏泽籍国民党将军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另外还有2名湖南籍国民党将军血洒菏泽大地,其中上将1名、中将3名、少将6名。”陈宪云介绍,“这里面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赵登禹将军。”
赵学芬长期保存着两张翻拍的赵登禹在喜峰口战役期间的照片:一张是全身戎装照,左腿打着白色绷带,身左有一行小字注释“左腿受伤后,自告奋勇,由左翼潘家口夜袭敌营之赵旅长登禹”,身右有一句赵登禹的话带着引号“肢体负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为大纪念”;另一张是半身戎装照,照片下的文字为“三十七师一百零九旅旅长新升一百三十二师师长赵登禹”,这是他刚被嘉奖提拔后拍摄的照片。
喜峰口大捷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4年后,当大刀再度扬威卢沟桥之际,也是赵登禹沃血国土之时。
1937年7月28日,日军总攻北平。在南苑背城一战的赵登禹身中数弹,仍挺身力战,双腿被炸重伤。
牡丹区档案馆还珍藏着一张赵登禹将军牺牲时的照片。2015年,时任牡丹区档案馆馆长郝远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时他身上多处负伤,双腿被炸断,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告诉他的传令兵‘你回到北平城里,告诉我的母亲,她的儿子为国牺牲了,也算对得起她老人家,对得起国家’,说完就壮烈牺牲了。”
赵登禹殉国后,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颁发了“荣哀状”。中共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载文敬悼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说他们奋战至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之模范。1946年将军忌日,北平各界为赵登禹及同日殉国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举行了隆重的入祠仪式。1950年毛泽东又亲笔签署了80号“烈属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赵登禹家属颁发了光荣纪念证:“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
在现当代史上,赵登禹将军是为数不多的受到国共两党共同褒奖的将军之一。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从此,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奏响了反抗侵略的英雄壮歌。
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英雄不可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