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一文如今被选进了教材中,其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迫害

文章中的范进是一位54岁的老秀才,一生中参加了20次的科举考试。终于在人生年过半百的日子里,考中了举人。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1)

因范进在科举考试上花费了太多的心力以及数年的时光,在得知自己考中举人的那一刻,范进狂奔大喜,最后他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活活疯癫了。

显然这篇文章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但是范进会疯癫,真的单纯是因为考中了吗?有人说其实是因为他的职位。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2)

范进的官职

在《儒林外史》的后续中,范进成为了举人后,又考上了进士,最终还被皇帝钦点为”山东学道“

这个职务听着陌生,其实相当于现在山东省的教育厅厅长!所以范进成为举人后发疯,好像也实属正常。毕竟这个职务权力之大,地位之高,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

据悉,山东学道这个官职是正三品地方官,全称是”提督学道“,掌管着整个省的科考事务,而且是由皇帝亲自派遣,是朝中极受重视之人。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3)

科举的演变

科举制度最初是从隋朝开始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和我们如今的高考极为相似。

在古代,对于那些没有身份,没有权势,没有阶级的人来说,想要闯出一番天地,入朝为官,科举就是唯一的道路。

只要能考中举人,再步步升官,便能进入朝堂中谋一个官职。这样一来能够解决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二来也可以在朝中大展宏图,实现自己为祖国为江山做一份贡献的远大抱负。

古代的阶级制度森严,任何事物都有身份的区分,以及门槛的高低。所以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也只能通过读书,走科举这条道路来实现阶级的跳跃。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4)

科举从隋朝之后不断的演变,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公平的选拔制度。它使得读书人能够放飞文采,而那些真正有学识的人也能被大众看到,被统治者赏识。

当然了,科举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直如此,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具有思维僵化的八股文形式。

科举难度的提高以及形式的固化,使得那些寒门子弟们不再能够通过科举这条路飞上枝头

然而无论科举如何变迁,依然有大把的人去参加考试,毕竟能够成为一个小小的秀才,在当时也象征着一定的地位。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5)

举人的特权

我们现代社会基本上22岁左右就能够完成大学的教育任务,而在明清时期,还有一大把四五十岁的人顶着秀才的名头去参加科举考试,范进就是其中的一员。

范进从秀才考中举人,高兴到癫狂,还有一个原因是举人比秀才多了许多的好处。

秀才仅仅只是一个身份,不能做官,没有特权。而秀才成为举人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且普通人见到当地的县令官员们必须下跪,举人则不用。

还有便是底层民众需要向朝堂上交赋税,这一点身为举人也可以被免除。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6)

范进从秀人进阶到举人身份后,街坊邻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

范进出生贫穷,是实打实的来自于社会底层的人物,所以他从小就决定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的命运

可哪怕范进非常用功的读书,参加了十几次的科举考试,也未能成为举人。邻居们经常对范进指指点点,背面当面嘲笑他。嘲他不事农务,不干正经,一把老骨头还想着通过科举翻身。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7)

在此之前,范进还因为秀才身份,娶了胡屠户家的女儿

不过二人成婚之后,范进依然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举上面,不干农活,不做经营,不想着撑起整个家。范进的妻子多有怨言,毕竟一个人实在难以维系两个人的生活。

胡屠户知道后也经常辱骂范进,说他不成器,是个没用的东西,不止要骂还要打。而范进性格懦弱,每次也不敢反抗。

范进疯癫的四个程度(真的单纯只因为考中举人了吗)(8)

最后范进中了举人,颠笑着跑完了整个街。邻居们叫胡屠户把范进给打清醒,此时的胡屠户却不敢了

因为范进身份变了,惹不起。范进最后在朝堂当上了高官,他虽从底层而来,却在获得权力之后迷失了自我,根本没为底层人民思考。

范进开始和那些上层阶级的人一起压榨剥削民众,就这样他在朝中如鱼得水,结交了许多的权贵。不久后范进就当上了山东学道,他的故事也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