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他最器重,最中意,最放心的儿子就是他的长子朱标。朱元璋一生果断杀伐,乾刚独断,唯独对朱标满怀慈爱,他为了把朱标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理想的接班人不惜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广聘名儒,就为了给儿子一个最好的教育环境,甚至于放权给儿子,让其提前实习皇帝的工作,最后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儿子镇不住功臣,而不惜背负骂名多次兴起大狱,杀死众多跟随打天下的功臣。而朱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生性聪颖、为人忠厚,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并且执政一反父亲的严峻,采取仁慈宽厚的治国方针。对父母孝顺,对师长尊敬,对兄弟友爱,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可惜的是,朱标寿命不长,最终在父亲之前去世,没有登上皇位。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新太子(明太祖诸子之一太子朱标)(1)

朱标影视图片

一、漫长的接班人之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在太平府酣战的朱元璋得到一个消息,他的妻子马氏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朱标(对于朱元璋前五个儿子的生母还有不同说法这里不讨论)。

长子的出世,给几乎丧尽全部至亲的朱元璋带来了莫大的欣喜。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兴奋地跑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下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以示纪念。

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朱标就被朱元璋定为了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标毫无悬念的被立为世子,等到朱元璋称帝,朱标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皇太子,由此开始了他二十五年的储君生活。

虽然朱标被公开立为储君要等好多年但是对他的教育在很早就开始了。在朱标年纪稍大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了他的合格君主培养计划,此时的朱元璋身边聚集了不少的谋士,其中不乏学问渊博的名家大儒。于是朱元璋特意挑选出宋濂等人作为朱标的老师,让诸名儒轮班为朱标传授知识,让朱标知道“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同时挑选德行高雅的人,作为朱标身边的伴读,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把朱标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靠自己一步步打下来的天下,而朱标并没有经历过朱元璋当年的那惨痛的童年,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儿子身为皇太子乃至成为皇帝后,放纵享乐不知民间疾苦,还常常以自己前半生的经历述说给儿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等到朱标成年后,为了锻炼儿子的实际理政才能,朱元璋下令一切政事先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给自己。让朱标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为了防止将来东宫与朝廷出现分歧,朱元璋下令让跟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朝廷重臣李善长、徐达等人同时兼任东宫的官职,在作为自己臣子的时候也作为朱标的臣子,可以说这个时候朱元璋把能交给朱标的权力都交给朱标了。而朱标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虽然没有向父亲那样经历过经受生活磨难,也没有战场厮杀,一直是在一片风平浪静的祥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但是朱标并没有成长为一个纨绔子弟,而是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储君,他忠厚仁慈,对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新太子(明太祖诸子之一太子朱标)(2)

明太祖朱元璋

不过朱标毕竟是一个人,他有自己主见和原则的,坚持自己宽仁的主张,不可能完全符合朱元璋的理念。

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对当年跟随自己的功臣大肆屠戮。朱标为人仁慈,对父亲的这种种为深感忧虑,害怕父亲的严峻治国方针动摇大明的通知根基。于是朱标劝谏父亲减少杀戮,朱元璋很不高兴故意扒一条棘杖放到地上让他拿起来。朱标看到上面的刺自然不敢拿,朱元璋则拿起来将上面的刺都给去掉了交给了朱标说道:“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可是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这分明是讽刺朱元璋,当时气的朱元璋要打朱标,不过最终还是原谅了儿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新太子(明太祖诸子之一太子朱标)(3)

影视资料

这件事虽然没有影响到朱标的太子地位,但是父子之间性格,理念的分歧使得二人之间渐生嫌隙,而这最后成了导致朱标早逝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晚年对都城南京很不满意,意欲迁都,但是对迁往哪里没有定下。恰巧这个时候他的二儿子封在西安的秦王朱樉胡作非为被带回到南京,于是朱元璋让朱标去西安巡视,一方面调查朱樉是否像属下报告的那样不堪,一方面看看先是不是适合作为都城。

朱标在外面奔波几个月回来后,上表西安的实际情况,并且为弟弟极力的说好话。最终朱元璋放朱樉回去了,对于是否迁都,朱元璋还没有下达最后的旨意,朱标却等不到了。

长年累月的生活在严猛苛责的父亲阴影之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朱标的身体渐渐地垮了,再加上去西安长途奔波的劳累,朱标再回到南京不久就病倒了,虽然经过名医不遗余力的救治,朱标最后还是在第二年撒手人寰,先于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享年三十七岁。

二、身后事

朱标的去世使得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悲痛不已,他将朱标追谥为“懿文太子”,然后安葬在自己陵墓的东边,让儿子永远陪在自己的身边。

在办完儿子的葬礼后,朱元璋还有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重新为大明选一位继承人。

按照当时的制度新的继承人有两个人一个是次子秦王朱樉,一个是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但是朱元璋马上否决了朱樉,因为朱樉本身就是个问题不断的人与朱标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当初要不是朱标说情,气的朱元璋就废了他的王位,所以朱元璋想都没想这个儿子;而朱允炆不一样,他是朱标的儿子,朱元璋把对朱标的感情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并且朱允炆同他的父亲一样为人仁慈,正好弥补自己的严峻统治,于是在儿子死后四个月后,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名正言顺的成为大明的接班人,并在六年后,顺利继位。

朱允炆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名分,他追封父亲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由此朱标也成为了皇帝。但是四年后,朱标的四弟朱棣靖难成功,他自然不会承认哥哥侄子是皇帝,于是朱标的皇帝尊号被废,复称懿文太子。等到南明的时候,朱棣的后人又恢复了朱标的皇帝称号,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毫无意义了。

三、后人

朱元璋考虑随着自己子孙繁衍,将来可能会名字重复,为了便于分辨他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成年的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孩子一出生初生,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

朱元璋给朱标这一系定的辈分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这可以说是朱元璋给所有儿子中定下的辈分最有含义的,相比之下其他二十多个儿子的辈分都是凑字数的。

对兄弟关爱有加的朱标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被自己的四弟赶尽杀绝。

朱标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朱雄英出生在朱元璋定辈分之前,因此他的名字没有遵循辈分,后来早夭,追封为虞怀王。

次子朱允炆,即为建文帝,在位四年,靖难之役被朱棣推翻,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建文年号被废,万历时期,恢复建文年号,南明时,恢复皇帝称号。

三子朱允熥,被建文帝封为吴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难之后,被朱棣封为广泽王,迁到漳州。永乐元年就被召回南京,被朱棣加诸“弗知省躬,自生疑怼”之罪废为庶人,称为“吴庶人”,禁锢在凤阳,永乐十五年,谷王谋反后,暴卒,南明时恢复吴王爵位。

四子朱允熞,被建文帝封为衡王,靖难后被朱棣封为怀恩王,迁往建昌居住。永乐元年和三哥被一同召回南京,以同样罪名被废为庶人,禁锢在凤阳,永乐十三年左右去世,南明时恢复衡王爵位。

五子朱允熙,被建文帝封为徐王。靖难后被朱棣封为敷惠王,后来改封瓯宁王,作为朱标唯一一个没有被废被关的儿子为父亲守墓。永乐四年二月,东陵突发一场诡异大火,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熙被烧死。

朱允炆长子朱文奎,于南京城破时不知所踪。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南京城破之时只有两岁,被朱棣废为庶人,成为“建庶人”,禁锢在凤阳,一关就是五十多年,后被明英宗释放,安置在凤阳居住,被囚禁了五十多年的朱文圭已经是个不辨牛马的身体虚弱的老头了,被放出后很快就死了,不过根据记录其还是有后人的。

朱允熥后人“吴庶人”,不知道是他的儿子还是孙子也被放了出来,安置在凤阳居住,英宗派人照料他们起居,每月支给米柴。但只许与其亲戚往来,出入购置衣食,而禁止和其他百姓、各王府来往。

朱允熞朱允熙都没有后代。

尽管有英宗照顾,但是作为“罪人”之后,朱标的后人生活还是很艰难,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到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成化三年,凤阳上报所谓的建庶人和吴庶人所有亲属加一起只剩十三人,而且生活困苦,之后就没有了相关记载。

不过在莱阳城南75里处,有一个村子叫南朱家夼,原名朱家夼,属于穴坊镇管辖。本村朱姓居民至今世代相传,他们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太子朱标的后裔。

根据民国24年(1935年)编修的《莱阳县志》,这些朱姓村民都是朱允熥一个叫“朱载坤”的儿子的后人。据说朱允熥被禁锢,不是一个人被关,而是他所有的家眷都被关了起来,到永乐十五年暴死的时候,有一个儿子朱载坤(按照朱元璋的规定他的儿子应该叫朱文坤才对,也有可能是后来故意改的)尚在襁褓,被一个有良心的内监王忠带出逃到民间,居于莱阳城南朱家夼,后来繁衍生息。

如果这个记录是真的,那么朱标的后人一直延续至今,也算苍天对无辜的朱标的一个安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