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这两个字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

目前的形势对某球队十分不利

照这个形势下去

现在的形势是什么....

很多人理解“形势”两个字为目前的状况,这个理解有点狭隘。

“形势”出《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

《孙子兵法》中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1)

《资治通鉴·汉纪》在记载韩信“背水一战”的历史时,引用了荀悦的论述“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

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形势的精髓。其实就是发展趋势、时机机遇。所以要想跟上形势,必须认清发展趋势,抓住有利时机。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2)

今天就用《资治通鉴》中关于形势的内容进行分析,由于读资治通鉴的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或者当领导的人读的较多,毕竟老人家曾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所以就从领导的方面说一下,如果大家有其它不同的观点,也欢迎一起讨论。

刘邦诛杀恩公:因攻守形势选人用人

《资治通鉴》中有多处记叙了关于“形势”的讨论。比如引用贾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强调秦朝统治者不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领导策略,最终导致家国覆灭。

记载初唐时期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创业与守成孰难”的话题时,发出了“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的感慨。

通观《资治通鉴》全篇,凡是涉及对领导能力的论述时,都在强调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邦诛丁公的典故。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3)

公元前205年,刘邦被项羽击溃于彭城,眼看就要被擒,却被项羽手下的将领丁公放过一条生路。而后来刘邦东山再起,灭项羽于垓下,丁公自恃私恩来找刘邦要关照时,刘邦认为丁公为臣不忠,是使项羽丢掉天下的人,将其处死。

司马光评价此事时首先就强调了“形”与“势”的问题,即“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

当群雄并起的时候,竞相角逐,百姓因为不知道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就会有所选择。因此,领导者往往来者不拒,唯才是举。待天下定鼎、四海臣服的时候,领导者就必须以君臣大义来约束臣下,不能让乱世出身的臣子们心怀侥幸谋取私利。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4)

因此,汉高祖断以大义,是想让天下人都明白,为人臣不忠,必没有好下场。虽然丁公曾救过刘邦一命,但刘邦知道,丁公的做法是想借结恩给自己留后路。这是君臣大义所不允许的。

刘邦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知戒,根据形势不同而做出了符合实际的决策。司马光在评论中非常肯定刘邦做事的时机和火候,而正是基于对“形”和“势”的敏锐判断之上的选人用人之道,是刘邦开创西汉基业的关键因素。

东汉三互法:因进退形势建章立制

东汉朝廷为了防止本地官员结党营私而出台了“三互法”,即不但各州郡地方长官不能任用本籍之人,而且三州人士及婚姻之家不能交互任官。

司马光认为,制度建设也应该分清形势。王朝建立之初,必须要抓紧制定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规范官员的行为。而“及其衰也,百官之任不能择人,而禁令益多,防闲益密,有功者以阂文不赏,为奸者以巧法免诛,上下劳扰而天下大乱”。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5)

司马光批评汉灵帝,一方面坐看买官卖官成风而不起用能吏来治理国家,另一方面却在坚持所谓的“三互法”,一味在条文上做文章,实在是舍本逐末,国家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李广难封:认清形势选对风格

除了上面的审时度势,用人任法之外,《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比较有意思的“领导风格”

《资治通鉴》记载了李广和程不识带兵的典故。此二人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出任部队指挥官,均颇负盛名。

但他们带兵打仗的领导风格却差异极大。李广行军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通常是逐水草而居。他讨厌繁文缛节,幕府一切文书从简,晚上也不派兵站岗放哨,只是远远地布置了哨兵。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6)

而程不识军纪严整,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夜里打更,军吏处理公文簿册往往通宵达旦。军队因此得不到好好休息。于是士兵多乐于追随李广而以当程不识的兵为苦。

可以看出,李广是典型的“员工导向型”领导,而程不识是典型的“任务导向型”领导。

司马光对李广的领导风格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李广带兵过于随意,虽然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但不值得他人效法。

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则更进一层,把李广定为“攻兵之将”。他认为李广作为突击队、先锋队、敢死队,率领小部队发动攻击,是成功的。

任务导向型领导在有利或者不利的情境中都可以是有效的,而员工导向型领导只有在有利的情境中才有效,在复杂情境中绩效往往不佳。所以不难理解“李广难封”的悲凉命运领导风格决定了领导事业发展的高度。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7)

这样来看《资治通鉴》就觉得很有意思了,《资治通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一千多年当中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的历史发展轨迹,分析了各种形势。

书中对各个皇帝、将军的点评更是犀利

比如说韩信战无不胜,却不是一个善于经营人生的人,在可以与刘项三足鼎立的时期,优柔寡断,放弃了割据一方的机会;却在刘邦天下已定的形势下,意图造反,最后死于妇人之手,让人悲叹。

说张良是一个建立功勋且善于自保的人,他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等人的悲惨结局,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一个知道功成身退、鸟尽弓藏之人。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8)

说萧何诛杀韩信,自污名节,以此安度了晚年,同时也保全了与刘邦的君臣之义。没有《资治通鉴》,我们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和认识将会是一抹黑。

清人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9)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资治通鉴关于用兵三原则(什么是形势)(10)

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作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98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方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