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1)

有点诗情画意的沉湖

我们的沉湖

(之三)

文︱甬上话

 

01标准三件套

在沉湖下田干活时的标准着装是“三件套”:上身老棉袄,下身大裤衩,腰间系根稻草绳。

上身穿老棉袄是因为平田、插秧的季节湖区气温很低,要穿厚实点。灌溉、除草、收割时,每天大约都是凌晨4点钟起床,气温也不高。天天要干活,也需要有即耐寒又不怕脏的工作服。所以老棉袄成为必须。

这种老棉袄是军用品,是寒区驻军冬季标配。不过我们生产兵的棉袄不是新的,而是退伍后的老兵穿过好多年的。当时退伍兵不允许带军装退伍,服役期满后要上交。这种服装逐级上交后是不能处理掉的,还要派用场。我们下田时的棉衣就是这种仓储多年的旧衣服,它们也有一个很好听很正规很军事化的名称,叫“堪用品”。我也是头次知道“堪用品”这个专用军语,之后只要听到“堪用品”这个词,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这种破棉袄。

下身穿大裤衩也是必须的。湖区从1966年开发以来,原本的湖水被排干,分割成九个大垸,垸内稀泥巴很厚很深,下田必须光着脚,穿裤子的话还需要把裤管挽起来,还不如穿个裤衩方便。裤衩纯属军品,是那种草绿色的四脚平头裤,没有松紧带,是用一根绿带子扎起来的,宽宽大大。那时不像现在,不发内裤,这种大裤衩即是内裤,也是外裤衩。

棉上衣通常是没扣子的,所以需要一根稻草绳从腰间系一圈,不然干活时不方便。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2)

身着“三件套”挖河筑坝的军人们

02有时也臭美

只要是下田,“沉湖三件套”就是标准着装。现在想想看,一个连队百十号小伙子,光着脑袋光着脚丫,老棉袄大裤衩稻草绳,肩上挑着竹筐,手上拿着铁锹,这画面几时能见得着?初见先期入湖老兵们的这种扮相,令一群新兵们着实开了眼,也有人受不了立马哭了。所以当时团里广为流行一句牢骚话说:“早知道参军是来种稻子的,还不如让我爷爷和我爸爸来当这个兵呢”!

也不是整天都穿这“三件套”,不下田不干其他事情的时候,也穿正规军服。

那时部队的主流服饰是纯棉制草绿色军服、解放帽、解放鞋,配红五角星帽徽,两面红旗领章的那种。用军官上衣四个口袋,士兵上衣两个口袋来区分官与兵。但还有一部分更老一点的军服,就是那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配发的土黄色咔叽布或斜纹布制作的军服,也可以混穿。这种军服穿起来与众不同,显得资格老,所以很受欢迎。我也不知从哪搞了一套,洗得干干净净,压得平平整整,土黄色被洗得有些发白,很多场合下穿着它臭美一下,自己也觉得帅气。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3)

军人们标准的抛秧动作

03奇怪的农具

在沉湖种水稻通常有如下程序:育秧、运秧、抛秧、挖泥、踩浆、平田、插秧、灌溉、排洪、施肥、除草、抢收、晾晒、打场、装袋、归仓等。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每道工序都有一些独特的工具。

板锹。这是我给这种使用最广泛的工具起的名字。它是一种类似铁锹的工具,说是锹但又不是锹。该工具是铁制的,长宽不成比例。宽约20公分,长却是宽的2~3倍左右达40~45公分左右,比一般铁锹厚1公分左右吧,而且上厚下薄。水田原来是湖底,千百年沉积下来的泥巴整体性很好,还很粘糊,用一般的工具是搞不动的,既不能用“挖”的要领,也不能用“铲“的要领,只有用这种工具,像切豆腐一样,前后左右各成90度竖着“切”下去,然后从切口处把一整块泥巴撬起来。撬出来的泥巴呈长方体,豆腐块模样。

人脚。人的双脚也成了工具。挖过的泥巴需要搞碎,没任何工具比双脚管用。这道工序称之为踩浆,就是用双脚在翻过的田里一遍遍地踩踏,直至成块的泥巴成为泥浆,之后再设法平整。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4)

粘粘乎乎的泥巴需要特殊的平板铁锹来挖

圆木。平整水田用的工具和方法很原始:用一根粗约20公分、长约10多米左右的圆木,间隔几米挷上一根绳子,把绳子放在肩膀上,一手在肩头固定绳头,一手放在身后拉住绳子,每根平田木用五六个兵,每人拉一根绳子,弯腰侧身,踩着稀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奋力向前,把准备插秧的田地平整好。因为田里泥巴的深浅不一样,所以向前拉动时踩的深度不一样,有时一脚踩下去到大腿,另一脚只到小腿肚,看起来歪歪扭扭东倒西歪,有的地方水浅土硬不好拉,还时不时地喊个“一二三”的口令,大家一起奋力向前拉。田里有水,也看不到拉的效果,只管拉就是了。

畚箕。还有一种人人几乎都有的必备工具,是用来挑塘泥、挑秧苗的。可能是叫畚箕。沉湖农场用的畚箕,功能是筐子,用来挑东西的。但这种又不是筐子。它比筐子扁许多,模样像是扫垃圾的簸箕,但比簸箕大得多,用竹蔑、竹片编制而成,后高前低,后圆前方,有把手,可以用特殊的扁担一头挑一个。它的用途很广泛,主要是用来挑泥巴、挑秧苗的,平整稻田、掘渠挖河、挖渔塘、挑其它物品都离不开它。

尖挑。一副挑子光有两只畚箕不行,还必须有一根木制的扁担。这扁担也不是普通扁担,它比普通竹制扁担要长很多,是用木头制作而非竹制品,中间又厚又宽,两头逐渐细下去。在扁担两头各镶嵌或套上一个长约20~30公分的铁尖。这工具很适合稻作农业。稻田有水,扁担不能随便横放,于是用一头插在田中。收割的稻梱,用这种扁担一头扎一梱,放在肩上挑起来就能走,很科学,估计也是从长期的劳作中产生的灵感和创造。实在没有什么名称能形象地称呼这个工具,它的功能是扁担,但它确实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担。我姑且称之为“尖挑”。

钉耙。还有一种工具就是铁耙子,与猪八戒二师兄使用的兵器差不多,可挖泥,可耙地。

其他装备就比较大众化了。比如轧泥船、柴油机船、脱粒机、鼓风机、柴油发电机等等。就是用这些简陋而原始的工具,承担起了沉湖繁重的军垦任务。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5)

挑秧苗的战士

04凶猛黑寡妇

沉湖距离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不远,夏天酷热难当,每天午休和晚上睡觉时都被热醒,床板上的席子都被汗水浸透成一个人形。千百年原生态的水生环境,哺育和造就了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体系。

军垦部队最难忍受和对付的是“陆海空三军”:蚊子是空军、大老鼠是陆军,蚂蟥是海军。部队戏称为“一军对三军”。

湖区星罗棋布的稻田、河流、沟渠、池塘都是蚊子的乐园。沉湖的蚊子有特点,都是大个头的,不知是什么品种,比惯常见到的蚊子大得多。湖区流行语“三个蚊子一盘菜”不是戏言。有一种花蚊子,身上长着一道黑一道白的花色。还有一种全黑的,我们称为“黑寡妇”,看起来都吓人,这种蚊子非常凶狠,白天穿两条单军裤都挡不住被叮咬,晚上就更厉害了,耳边一片惊心动魄的“嗡嗡”声,堪称“蚊子中的战斗机”。睡觉前掖好蚊帐后,必须要干的事情就是打隐藏在帐子里的蚊子。战士们用的都是单人蚊帐,宽仅1米左右,一翻身或者一伸胳膊伸腿,身体的某个部位肯定贴在蚊帐上,一旦出现此情况,一群黑乎乎的蚊虫马上就扑上去。一旦被沉湖的蚊子盯了一口,必起一个红红亮亮的大包,奇痒难忍。

条令规定,基层部队的干部每晚必须查铺查哨,所以为战士们掖好蚊帐,成为查铺查哨干部的重要工作。即便如此,战士们蚊帐上到处都是被打死蚊子的尸体和血迹。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6)

著名的沉湖黑线姬鼠是传播出血热的罪魁

05老鼠也两栖

我从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多的老鼠。沉湖的老鼠以黑线姬鼠为主。吃的东西很丰富,所以养得膘肥体壮,毛色光亮,体形肥硕,有的老鼠连尾巴算上有一尺多长,很吓人。常常成群结队出没,还不怕人。会打洞、会上墙、会爬树、会游泳。晚上睡觉就在你宿舍、床头、房梁窜来窜去,棉衣、棉鞋被咬是常事。

陆生动物在沉湖居然也“进化”为两栖动物。我曾见过一只大老鼠从营部渔塘的北岸泅渡至南岸,姿态平稳,像极了潜艇上浮在水面缓缓前行。

也有人目睹过大老鼠协同偷鸭蛋的过程:一只老鼠仰面朝天躺着,怀中抱着鸭蛋,另一只老鼠咬住躺着的那只老鼠尾巴拖着跑,对站在一边看稀奇看热闹的战士熟视无睹,旁若无人地扬长而去。

老鼠成了军垦官兵的最大威胁。它不但盗食各种农作物的禾苗、种子、果实以及瓜、果、蔬菜,危害期四季不断,而且是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宿主,传播的疾病多达17种。所有入湖的部队,都有染上出血热死亡的案例。那时医疗条件也差,只要染上此病不死也要脱层皮。

甬包含哪些地方(甬上话我们的沉湖)(7)

恐怖的大蚂蟥吸血鬼

06智斗大蚂蟥

蚂蟥,学名水蛭,这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水生动物。据说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

但这东西在沉湖却是我们的大敌,在“三军”中属海军序列。沉湖的蚂蟥异常肥硕,长长的,又大又饱满,数量很多。看起来笨笨的,但嗅觉很灵敏,行动敏捷,在水田能作波浪式游泳且速度很快。大田里、水沟里、田埂上蚂蟥无处不在。凡到了这些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就爬到你身上了,在稻田里干活每次从泥里拔起腿时,都会看见几个蚂蝗叮在腿上,个个吸血吸得饱饱的。而且吸血的时候不痛不痒,吸盘好像有天然麻醉剂。

蚂蟥喜欢叮咬人的小腿,因为这个部位接触水的机会比较多。人身其他部位它也去,我见到过蚂蟥爬到人的裤裆里叮在大腿时的情景。开始没经验,被它叮住用手去拔,但越拔它叮得越紧。有人用医用镊子去拔,用碘酒去擦,效果都不好。后来被叮的多了就知道,用手轻轻拍打蚂蟥叮咬的上方,不管大小蚂蟥都会自动滚下来,吸血多的蚂蟥像球一样在地上滚。

早些年入湖部队的人还把拍下来的蚂蝗用稻草秆翻过来串起来插在田埂上。日子长了,田埂上出现一溜风干的蚂蝗,像招魂幡一样令人既讨厌又害怕。但那时还不知道这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就这样被我们白白地浪费掉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