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文前,先阅读课文原文↓↓↓

《狐假虎威》课文原文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蹿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老虎受骗了。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狐假虎威教学实录文字版(语文教学设计狐假虎威教师备课)(1)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本领。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全文语言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表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认读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方式朗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的狡猾,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狐假虎威告诉我们的道理,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一时英雄,但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意思是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

狐假虎威的意思: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词语表:食物 爪子 神气活现 往常 身后 信以为真

教师板书课题:狐假虎威

品读课文,深入了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师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教师:这段讲了什么?

学生:狐狸被老虎抓住了。

教师:是的,老虎多么凶猛,眼看狐狸就要成为老虎口中的美味佳肴,接下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2~5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老虎说的话,注意表示它们的神态和动作的词。{多媒体出示课文}

教师:“狐狸的眼珠子骨碌一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狐狸在想什么呢?

“扯着嗓子说”是什么意思?

“你敢吃我?”这句反问句是什么意思?该怎样读狐狸的话?(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具有威吓性)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画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一愣、松开了爪子)这两个动作说明了什么?老虎为什么被蒙住呢?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课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文,抓住对狐狸的说话语气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狐狸面对老虎其实是胆怯的,更突出狐狸的本质的狡猾。

学习六至八自然段。

教师导入:接下来狐狸又想出了什么招数,想在老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请大家自己读读6~8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文,学生评价。

教师:既然老虎放了狐狸,狐狸为什么不赶快逃命,反而要带老虎在百兽前走一趟呢?

狐假虎威教学实录文字版(语文教学设计狐假虎威教师备课)(2)

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刚才所编造的谎言。

教师:它们往森林走的时候各是什么样子?你读懂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狐狸是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是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教师:百兽是被谁吓跑的?

学生:老虎

教师:从哪里看出是被老虎吓跑的,而不是被狐狸吓跑的?

学生: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教师:人们把“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的行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大多采用短小的篇幅、精练的语言,讲述带有劝诫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主人公大多是动物,也可以是人、植物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呢?

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成语启示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

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的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

喜欢就点赞加关注,每天分享小学教学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