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读中学时,语文老师天天干三件大事:分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老师每天讲这些,对我来说,既没有增长知识,也没有形成能力,所以,在中学阶段,我基本上不听语文课。
我现在经常去学校听语文课,发现很多语文课也是在浪费时间,学生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语文教师也抱怨,语文课是“教的不考,考的不教”。
很多语文课,是一地鸡毛。
为什么“教的不考,考的不教”
现在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考的内容有:知识、技能、价值观、能力、素养。
上述这些东西统称为学习结果。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情况。
而平时,语文教师大部分时间在教课文。教师在讲写作背景、在讲作者生平、在解读文本,甚至在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
我听过一名初中语文老师讲《老山界》,是这样上课的:
在开课时,这位老师花了十多分钟讲红军长征的原因,乍一听,还以为是历史课。
然后花了五分钟左右讲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以时间为写作线索。
然后又花了几分钟叫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重头戏来了,他叫学生绘制绘翻越老山界的线路图,绘制加上分享共花了十二分钟,有一个学生还小声问我:“什么是绘制”。
要下课之前,叫学生赶紧做《当堂测试》,我看一题目:测试题与刚才讲的完全无关。
这位老师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这位语文老师没有围绕语文课的学习结果来教,而是以教材为中心来教,并且从教材中选择了错误的教学内容,所以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语文学习结果。
考试是围绕学习结果来考,教学也应该围绕学习结果来教。语文教考分离最大的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没有围绕学习结果来教。
为什么老师没有围绕学习结果来教?主要有两个原因:
① 不知道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学习结果;
② 没有区分教材、教学内容、学习结果这三个概念的区别。
区分教材、教学内容、学习结果三个概念
学生通过活动与思考,导致可持久、可迁移、内在的、有的具有学科属性的变化,这样变化就是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本质就是变化,学习的目的就是导致变化、发展。
学习结果分为知识、能力、品格、素养、智慧五大类。
学习结果具有学科属性,历史课的学习结果不能成为语文课的学习结果,刚才那位语文老师讲了红军长征的原因,这是历史课的学习结果,在语文课上,不能花那么多时间讲红军长征的原因。结合本课,要讲也是讲红军长征之艰难。
教材是教学材料,教材是学习结果的载体。教材的本质是信息,我们要从信息中选择、提炼出教学内容(教学点),要通过教学内容学到学习结果。
在理科教材中,教材、教学内容和学习结果还有一定的对应性。
语文中,教材主要呈现方式是课文(文本),课文与教学内容、学习结果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上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结果。
“任何听过数位或数十位语文教师讲同一篇语文课文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上是个体的教师凭借个体的语文知识在从事教学,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名目。”——王荣生
从教材、教学内容、学习结果三者的关系中,就很好理解“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并且要进一步理解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习结果”。
语文课文的三个档次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这些课文的价值和地位是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
波哥根据学习结果把课文分成三个档次。
第一档次,需要背诵的课文。这些课文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是直接形成文学素养、语言素养的重要养分,所以编者把这些文章直接当成学习结果。
第二档次,是经典文章,专业上称为“定篇”。定篇是必须通过这篇文章才能学到什么学习结果,不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就会大打折扣。
什么是定篇?我的理解是,第一,定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第二,定篇蕴含丰富的、独特的学习结果,在培养学生文化、文学和语言素养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不行。《再别康桥》是表达淡淡的忧伤这方面最好的文章,这篇文章也有资格成为定篇。鲁讯的好多作品都有定篇的资格,我们不仅要学鲁讯的作品,更是要从鲁讯的作品中感受到鲁讯伟大的人格魅力,鲁讯本身就成为了学习对象,学生通过学习鲁讯的作品来形成现代人格。
定篇怎么教?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说法:”定篇不承担任何附加任务,诸如语法教学、写作训练等。同样,定篇也不俯就任何学生,不管他们生活处境如何、阅读情趣如何。如果定篇真是定篇的话,那么每个学生都应该按同样的要求去学习、掌握它。”定篇的学习结果应该有它的规定性,不能由教师随心所欲。
第三档次,课文只是学习材料。第三档次的课文只是学习材料,具有可替代性,它们只是学习某种学习结果的一个材料、一个凭借。比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一个学习材料,可以通过这个材料来学习游记的写法,也可以通过这个材料来教阅读策略。同时,我们可以不用《雨中登泰山》来学游记的写法,选用其他文章来学游记写法;可以不用《雨中登泰山》来学阅读策略,选用其他文章来学阅读策略。居于第三档次的《雨中登泰山》不是非学不可的,完全可以找到替代品。
有的语文教师说:“我的课文没教完”、“教参上规定《老山界》要用两课时”,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有的课文本来就是可教可不教,根据学习结果情况,用时是可长可短的。
不同的课文处于不同的档次,不同档次的课文要有不同的处理策略,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结果选择的六个意识
拿着一篇课文,到底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从中得到什么?
学生要得到学习结果。
材料(信息)不是学习结果、教学内容(教学点)不是学习结果。所以不能直接教材料、教课文,材料、课文只是一堆信息。
教学内容是达成学习结果的支点,比如,写作背景是教学内容,但它不是学习结果;整体感知是教学内容,但不是学习结果。
从一篇课文中,到底教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学习结果呢?
总体来说,一篇课文教什么由两方面决定,一是课文有什么,二是学生最需要学习什么。
具体来说,选择学习结果要有六个意识:
① 课标意识
② 作者意识
③ 编者意识
④ 考试意识
⑤ 学生意识
⑥ 系统意识
课标意识,就是教师要去阅读课标。课标是学习结果的汇总及对学习结果的阐述。教师要研究本学科课标提出的整体要求,然后再研究要从这篇文章学到什么。
作者意识,教师要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从这篇文章中表达什么、表现什么、传递什么。
编者意识,要思考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有时候,编者还可能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因此,教师最好要找到原文,思考编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教师要体会到编者的意图。
考试意识,各类大型考试中,出题者会直接依据这篇文章来出题吗?会从哪些角度来出题?我们不能简单排斥大型考试,考试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考试考的就是学习结果,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研究考试。
学生意识,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学生所处的环境来选择适当的学习结果。
系统意识,学习结果选择最重要的是系统意识,系统意识是对学习结果的系统安排。比如,一个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考试要求,对一个初中生毕业时,语文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心中有数,什么时候教什么学习结果、什么时候掌握到什么程度要有系统安排,然后把这些学习结果安排到相应的课文中。语文教学必须强调系统性,不能随心所欲,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系统意识、没有学习结果意识,导致语文课教了不该教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反复教、重要的东西没有教。
语文教师备课时,备教材的本质就是备学习结果。六个意识就是六个角度,从这六个角度研究课文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选准学习结果,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课中减负提质最核心的举措,就是找准学习结果。
语文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
波哥金句
金句一
从教材、教学内容、学习结果三者的关系中,就很好理解“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并且要进一步理解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习结果”。
金句二
不同的课文处于不同的档次,不同档次的课文要有不同的处理策略,这样才算是真正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句话的含义。
金句三
没有系统意识、没有学习结果意识,导致语文课教了不该教的东西、简单的东西反复教、重要的东西没有教。
金句四
语文课中减负提质最核心的举措,就是找准学习结果。
人物介绍 | PROFILE
刘静波巴德美际学校中学总校长高质量学习研究院院长
“高质量学习”理论创始人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学术院长
曾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原深圳市平冈中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市学科带头人、华东师大客座教授、华南师大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硕士生导师,自2015年担任深圳平冈中学校长以来,凭借“高质量学习”理论实践让学校教学成绩迅速攀升,2018-2019年蝉联深圳市高考工作最高奖项“卓越奖”,2019年深圳市高考公办高中综合绩效指标第二,纯文化科高考(不含艺体)进步率第二。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高质量课堂,作者:刘静波。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