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1)

导语

在诸多古代奇案中,冤情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特殊的案情缘由,因为它往往会遮蔽甚至扭案情的真相,导致歹人逍遥法外、好人含冤蒙难,给断案者做出公正判决带来很多麻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贫苦百姓往往是奔波在温饱线上的,这种状况是由社会性质和科技水平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当然,这也决定了普通老百姓几乎没能力承受冤情带来的后果,因为一旦含冤,轻则妻离子散,重则家破人亡,无论轻重,对老百姓而言几乎都是灭顶之灾。

因此,千百年以来那些力求真相以避免冤情的官员,向来受百姓爱戴,比如狄公、包公、海公等常被老百姓冠以“青天”的美誉,人们对他们的喜爱甚至已经上升到神化的地步;但对那些不明就里,对冤情熟视无睹而妄加裁决的官员,历来是被老百姓所唾弃的,比如老百姓口中的“糊涂县令”就是个典型例子,官职名前加“糊涂”一词,无疑是老百姓对不满的宣泄。

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古代奇案中的贫苦百姓似乎总有审不完的冤,其中,《窦娥冤》更是被称为“千古第一冤”。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鸣冤的总是老百姓?

千古第一冤:《窦娥冤》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写的元杂剧,被誉为元代杂剧悲剧的巅峰和典范,其中,戏曲中的悲剧形象窦娥遭遇的冤情,素有“千古第一冤”的称号。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2)

《窦娥冤》剧照

《窦娥冤》情节曲折、离奇,却又环环相套,耐人寻味:

细数窦娥蒙冤的原因,窦天章的生活境遇,赛卢医的心生歹意,张驴儿的淫念频生,贪腐官员对冤情的视而不见,这些都在窦娥被冤的过程中扮演着“主犯”或“帮凶”的角色。细细品味,其实这些剧情中的原因所折射到现实中的生活真相,或许才是以窦娥为代表的贫苦百姓屡屡含冤,而又有冤伸不完的真实原因。

窦天章“当”女儿:贫穷、苦命,是老百姓容易含冤的“根本因素”

《窦娥冤》中窦天章因还不起银子而把女儿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一节,是整个故事中最为不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一情节被搁置在“楔子”中。然正是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楔子,却折射出以窦天章为代表的贫苦百姓们那最真实、最凄苦的生活境遇。

《窦娥冤·楔子》:小生姓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不幸挥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谁想禁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妇。(注:引用有删减)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3)

窦天章与窦娥剧照

《窦娥冤·楔子》: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口乐,我也是出于无奈!(做悲科)

如果说窦天章和窦娥的穷苦出身是悲哀的,那贫穷而导致的父女离别,便是《窦娥冤》作为悲剧戏曲所体现的第一幕悲情,更是贫苦百姓生活中最让人心碎的骨肉离别场景的悲痛再现。

我国古代的贫苦百姓很早就有“易子相食”的记载,再从《窦娥冤》中当女儿换盘缠来进京赴考来看,贫穷和苦命无疑成了老百姓生的两大难题,在书生看来,这便是老百姓容易含冤的根本因素。

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窦天章之所以把女儿窦娥(小字端云)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他自己前去考功名,此举并非卑劣的卖女求荣,对于那个时段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而言,考功名是唯一的希望,这和农民种地盼丰收是一个道理。

赛卢医的歹意与张驴儿的淫心:让老百姓生活更惨的“加成因素”

如果说贫穷和命苦,是以窦娥为代表的底层平民的无法抛却的先天因素,那赛卢医和张驴儿这样的“坏分子”,无疑成了窦娥生命中凄苦程度更进一步的“加成因素”。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4)

赛卢医与张驴儿剧照

常言道,人善被人欺,蔡婆婆就是这样一位因为善良而被欺负的人,与之相随的窦娥更是如此。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5)

蔡婆婆剧照

赛卢医和张驴儿的出现,是整个戏曲情节的“助推器”,也是引发窦娥冤屈不可缺少的情节。从老百姓生活角度来说,这两个形象无疑代表着让人讨厌的恶人,他们并非达官贵人,却凭借歹毒横行社会,善良如蔡婆婆与窦娥一样的平民,无疑成了这些恶人欺负的对象,如此一来,原本凄苦的日子遭遇了这些恶人带来的“加成因素”后,更加苦不堪言。

天生的命苦与恶人的追害,终于把老百姓逼上了绝路,他们内心最后的依靠——官府,便成了维护他们权益的最后、也是唯一一道屏障。

《窦娥冤·第二折》:(正旦云)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贪官的对冤情的视而不见:逼死老百姓的最后一击

古代奇案中的官吏良莠不齐,诸如包公、狄公等被百姓称青天,当然,也有糊涂官,不问青红皂白一通胡乱审理甚至屈打成招,造成冤案;更有甚者,见钱眼开,用金钱左右案情,依然会造成冤案。

显然窦娥遇到的这个祗候(官职名),属于后者。

《窦娥冤·第二折》:(净扮孤引祗候上,诗云)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如果说赛卢医和张驴儿是欺人的,这个祗候则是吃人的。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6)

窦娥被迫认罪剧照

祗候的胡乱判罚无疑成了打打倒窦娥的最后一击,她彻底绝望了,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力回天,除了把愤恨留在心中,无计可施的她,彻底放弃了。

《窦娥冤·第二折》: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

三桩毒誓与为女平冤:穷苦百姓步入绝境后,幻想出的倔强与安慰

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窦娥被判死刑后,这起案子其实已经画上了句号,纵然含冤入狱、被斩,也无力回天,按照剧情中的局势,蔡婆婆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张驴儿逼嫁窦娥不成,定会把蔡婆婆搜刮的分文不剩,然后离去。至于窦娥的冤案,也许只能埋没的历史的河流中,要么无人提及,要么换来一声叹息,仅此而已。

可戏曲的魅力,就在于它既能传递事件的过程,又能宣泄一种正确的思想,最终达到弘扬正义的文化效果。

《窦娥冤》的结局,正是这样。按照戏曲中的表述,窦娥在被行刑时发了三桩毒誓,随后一一应验,并在十六年后,窦娥以鬼魂的形式面见父亲,称述冤情,最终窦天章替女儿斩了恶人,平了冤屈。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7)

窦娥冤魂见父剧照

显然,戏曲的结局不可能在现实中应验,只是老百姓在步入绝境后,留给自己的幻想与安慰而已。

结语

《窦娥冤》 是一部戏曲,更是一桩奇案,从人间善恶到阴间鬼魂,叙述了贫苦百姓数不尽的民间疾苦,和道不完的辛酸无奈。

无疑,千百年以来的老百姓是凄苦的,却也是最有忍耐力的,如果没有祗候的恶意判罚,以窦娥代表的老百姓一定会选择继续在凄苦的岁月里隐忍,这是千百年以来形成的百姓生活常态,正如鲁迅在《坟》一文中说的那样,因为这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尽管凄苦的生活已经千疮百孔、脚下的路已经寸步难行,可如果没有压垮老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依然会选择隐忍。

然而让老百姓无法继续隐忍的因素太多了,随着生活的每况愈下,恶人行凶、贪官误判,每一根都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击垮他们的因素越来越多时,当生活的凄苦变成生命的威胁时,他们只能鸣冤,因为他们真的别无选择。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其实并非奇案中的老百姓矫情,也不是他们的冤情伸不完,而是无穷的凶恶歹人和无道的虚设王法所迫。


写在后面的话

1.第一次接触《窦娥冤》,是小学时以秦腔的形式欣赏的,秦腔粗犷嘹亮的唱腔,加上自带伤感的二胡伴奏,把这样一出悲剧唱的格外悲伤,第一次,书生发现悲剧真的是最能打动人的艺术形式。

2.《窦娥冤》创作原型为《东海孝妇》,最初案例的真假已然不可考证,不过老百姓传递的并非考古史实,而是一种略带宣泄意味的艺术呈现,如此说来,从情感角度来说,《窦娥冤》真的是一出把悲剧演绎的酣畅淋漓的好剧。

3.数百年之前的作品,在当下欣赏依然让人黯然动容,让人回味无穷,元杂剧不亏为伟大的文学形式,向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先生致敬!

窦娥奇冤的故事是真实的吗(剖析古代奇案中的平民)(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