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倒春寒的书(青未了草筐里的书)(1)

文 | 赵连波

我喜欢读书,书籍是我不可或缺的好伙伴。喜欢在书中汲取知识, 在书中寻找快乐,在书中穿越时空与先贤圣达交流,在书中漫游世界与 名胜古迹为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读小学。那时,农村很穷,农民很苦。 我家也是这样,家里喂鸡是为了用鸡蛋卖个零钱,喂猪是为了过个好年。虽然日子难过,但是父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没有向艰难困苦低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把希 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多看书,相信会有好日子过的。父亲虽然只念过完小,但他很爱看书,如果不是家庭困难而中断求学,父亲也可能会成为大学生的。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爱上书,那时同学们家都贫穷,往哪里找书看啊?怎么办呢?父亲就托熟人,在县图书馆给我办了个借书证。办理了借书证后,父亲领我和那里的一个图书 管理员见了面。图书管理员看我这个不到十岁的小孩这么喜欢借书看,既感到惊讶又感到高兴,我每次去借书,她都热情地给我推荐适合我读的书,《十万个为什么》,浩然创作的 《麦苗青青》短篇小说集等等。

我看书如醉如痴,晚上在煤油灯旁看书,常常是熏得两个鼻孔黑黑的。有一次,看书睏了,煤油灯还把我的头发燎了。那时,夏津县图书馆在中山街路西,现在的移动公司大楼对面的靠街红砖瓦房里,柜台外 面是阅览室,阅览室的西南角是图书索引卡片橱,想看什么书在里面检索,然后告诉图书管理员,他们就会去书架上去找,然后在借书证上登记好把书递给你。图书馆里都是文字多的书籍,没有小人书,那个年龄段我最爱看的是图文并茂的连环画书,为了能有钱买到心爱的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本,我就去田野里拔草,晒干了卖给生产部,也就是后来的生产资料公司。那个年代,上级每年都在内蒙古等地调 拨来很多牛马,临时在生产部大院里养着。饲养这些牛马需要大量草料,附近农民就拔草卖给生产部,我家在生产部北面不远,所以就方便 拔草卖给生产部。 那时一百斤晒干的饲草才卖两元钱。 一本连环画册两毛钱左右,最便宜的五、六分钱一本。为了不给父母伸手要钱买书,每天下午放学后和星期天时,早早的就背起草筐,筐里放着用牛皮纸包着的书奔向田野。

那时的县城除了十几条窄街外,老城墙墙基内外到处都是洼地和水 塘,洼地浅水处长着“水白子”草,盐碱地块有芦苇,城外玉米地里有“萝草蔓”,小路边有“牤牛墩”,肥沃田地里有“星星草”、 “谷谷莠", 还有好多报不上名字的青草,放学后的时间短,我就到家的附近拔草,若是星期天或者是放麦假、秋假,就到较远的田野拔草,哪片地里有什 么草我都清楚。那时在玉米地里拔草是最遭罪的,玉米秸长出玉米棒时正值闷热的酷暑季节,钻进玉米地里就像进了蒸笼,青翠的玉米叶子就像一把把砍刀迎着我,剌的我的双臂和胸膛伤痕累累,汗水淌到伤痕上 火辣辣的疼。但是,玉米地里草多,我不长时间就可以拔一大筐草。

拔满一筐草后,在地里休息时是我最惬意的时候。我把草铺开,仰 面躺在草上,任头上的汗水缓缓爬过眼角,淌进嘴里。微咸的汗水使我 知道了生活的苦涩,身旁拔来的青草的清香沁人心脾,给我带来收获的 喜悦。那时的天是湛蓝湛蓝的,白云如团团棉絮飘在蓝天上,身旁的芦苇在我的仰视下就像冲天的翠竹,眼角旁的“星星草”也显得高大了,成 了蓝天映衬下的满天星,周围的玉米秸在我的仰视下成了绿油油的“森林”。我放松的休息一会儿后,便拿过草框里的书如饥似渴的阅读着,直到远处飘来淡淡的炊烟味,肚子里咕噜噜直响有了饿意时,我才知道该回家了,然后坐起来,用双膝压实青草放进框里,把书小心翼翼的夹在草里,背起草筐,走在回家的田间小路上……

有书读的日子我没有感到困顿,有书放的草筐我没有感到沉重。筐已不知去向,书会伴我一生。

四月倒春寒的书(青未了草筐里的书)(2)

作者简介

赵连波,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有多篇作品在电子媒体平台发表。

壹点号 林源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四月倒春寒的书(青未了草筐里的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