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历来是红楼人物评论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要能较准确地认识他,必须把握住他的最基本特征来进行分析。

他的特征是什么呢?

第三场他一出场时,作者就在两首"西江月"词中为他作了画象,他给人们一个突出的印象便是开头两句说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事实上,书中的许多人物也是这样看待他的,他的母亲王夫人就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无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众姐妹也曾说过:"别和他说话才好,要和他说话,不是呆话,就是叛话"。

所以兴儿向尤氏姐妹说到宝玉时,就说他

"成天家疯叛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

傅试家派来向宝玉请安的两个嬷嬷第一次见面出来,就感到他"果然有些呆气"、"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而且举出一些听来的事情,说宝玉"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

其实,贾宝玉是一个非常"聪明灵慧"的人,并无生理上的精神病态。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1)

那么他的这些疯、 癫、狂、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代有一个词论家叫况周颐,他的《蕙风词话》说得好:

"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 外者也。"

贾宝玉正是一个在思想、行动上都与封建世俗的现实要求格格不入,因而也不容于世的狂怪之人。作者曾借警幻仙姑之口,点出贾宝玉

"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就是对他的狂怪性格的一个很好解释,说明他是一个不合封建制度之"时宜",因而受到封建卫道者们的"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封建叛逆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2)

具体来说,它有一些什么表现呢?择其要者,概括起来有:

首先宝玉对读书的性质看法。

在人生道路上,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一般走的都是一条由读书做官,从而达到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道路,这也是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贾宝玉的父亲,从小也就是这样要求他的: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目的就是要他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却偏偏不肯去读这些东西,读了几年,

"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

他当然不是不读书,而是所爱不在此。他的兴致在"每日家杂学旁收的",什么古今小说,飞燕、合德、则天。玉环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都视为"珍宝"。他称《会真记》为"真真这是好书!"不仅爱看,而且能记,还随时 能用上几句,与对《四书》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他不愿读《四书》,当然也就不愿去考科举,不仅自己不考,还骂"八股文"为"不过作后人铒名钓禄之阶",骂迷恋于此者为"禄蠹",把劝他留意"仕途经济"之话斥为"混帐话",对说这种"混帐话"的人从不给以好颜色。世之批评科举者有之,如蒲松龄、吴敬梓等,但他们都是一些科场中的不得意者,热中过功名富贵的人。蒲松龄考了一辈子未能得中,他一面著书揭露、批判科举中的种种弊病,一面还寄希望于他的儿孙,督促他们继续走这条路,《喜立德采芹》记载:

"无似乃祖空白头,终老一经良足羞。"

他们的思想是容易理解的。至于贾宝玉,他既非过来人的反戈一击,也不是清初明代遗民那种出于民族意识而不愿出仕与新的王朝合作,以他的聪慧及客观条件,走这条路本是十分自然又十分顺畅的,他却视若粪土,弃如敝屣,在世人看来,自是乖僻,狂怪,不可思议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3)

其次是对传观的男尊女卑不认可。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都是男尊女卑,妇女地位卑下。《论语·阳货》中孔子开始就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此后则是夫为妻纲,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夫权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绑在妇女身上的一条绳索。历来的文学作品中,虽也有为妇女鸣不平的,但只是哀其不幸,最多为之撒一掬同情之泪而已。

贾宝玉则不然,他不但有一番从古未有,惊世骇俗的"奇"语"怪"论: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同时还有一种"呆意":

"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这不仅与传统的观念大相径庭,而且完全颠倒过来了。因此能不被人们认为"奇"而且"呆"吗?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4)

贾宝玉这种"女儿"观,在实践中证明它甚至是突破了当时社会界限的。他不但"待姐妹们都是极好的",在一般情况下,即使对众丫鬟也一样友善相处,

"每每甘心为诸丫头充役",

有时又为丫头们掩过是非,就是怡红院外的丫头如平儿、鸳鸯受了委屈,他也替别人去向她们赔不是,为她们心里难受 特别是晴雯之死,使他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怒吼:

"毁诐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在《芙蓉诛》中,他还用了世界上最美好的辞语来歌颂被屈死的晴雯。在中国历史上和古代文学史中,有谁见过一位贵族公子曾经这样赞美过他的丫鬟呢?在贾宝玉的眼里,晴雯不是一个丫鬟,而是天地间灵淑之气的化身。他是把她作为一个清净女儿来加以至美赞颂的。无怪乎人们对他的言行根本无法理解,只能象兴儿说的那样:"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了。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5)

再者是他的婚姻爱情问题。

宝、黛二人自幼耳鬓厮磨,产生了爱情,这是古代戏剧、小说中常见的事情,不足为奇;奇特的是宝、黛爱情产生,发展在宝玉身边有一大群女孩子这样的环境中,而贾宝玉却爱上了一个与封建传统婚姻标准大相径庭的林黛玉。史湘云比林黛玉更早就与宝玉相熟,薛宝钗可说是与林黛玉接踵而来到贾府的。以贾府这样一个贵族之家,他们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如王熙凤所透露的,是"人物儿"、"门第儿""根基儿家私儿",即是人品(包括相貌和性格)、家庭出身和财产。

拿这几条来稍一衡量就会发现,林黛玉远不如史湘云,尤其不如薛宝钗。以人品来说,我们自然有不同于前人的标准来评价钗、黛,但起作用的却是当时荣国府里众人的看法: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尤其是薛宝钗的相貌,对贾宝玉颇具吸引力,林黛玉说他"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不是没有根据的。以"门第儿"来说,薛家是显赫一时的金陵四大家族之一,他们之间的互通婚姻也已是惯例,自非父母双亡的林黛玉可比。以"根基儿家私儿"来说,薛家是有钱的皇商,"珍珠如土金如铁",而林黛玉却是寄人篱下,因体弱多病,想每餐吃一小碗燕窝粥也难以启齿,反而受到薛宝钗的施舍。在条件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贾宝玉却不顾家庭的巨大阻力,毅然舍弃了人人赞扬的薛宝钗,而爱上了孤苦无依且又十分"小性儿"的林黛玉。

这在一般人看来,自然又是不可捉摸的行为。

因为它和《西厢记》里莺莺的爱上张生是大不相同的。在崔、张之间,虽然还有一个郑恒存在,但郑恒比起张生,正如红娘说的:

"你是一分,他是百十分,萤火焉能比月轮?"

莺莺之舍郑取张,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而贾宝玉只因林黛玉从不讲薛、史爱讲的"混帐话",在思想意趣上相投,仅因这一点就把它放在全部传统婚姻标准之上,岂不更为怪哉?而钗嫁黛死,这种违反封建统治阶级常情的爱情被扼杀之后,贾宝玉竟然"眼睁睁把万事全抛","悬崖撒手",出家当和尚去了。这种怪事,也是世人所不可理解的。正如"脂批"所说:

"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妾,岂能弃而为僧哉?"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什么好特点(如何去看待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疯)(6)

最后,贾宝玉在当时来说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

就是他是一个"不安本分的人,竟一味的随心所欲"。 但贾宝玉的种种"随心所欲"的愿望和行止,在当时是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限止的,这种要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使他产生种种的苦恼,他那无所不在的"似傻如狂",他那无穷无尽的"新愁与旧愁"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产物。在最后要求与理想不能得以实现.在他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的情况下,于是他甚至又说出了要"化灰化烟","再不托生为人"的话来了。贾宝玉长期过着锦衣玉食,婢仆成群的富贵生活,在别人(比如秦钟)羡慕尚且不及,他却总想离开这个世界,这对世人来说,不又是十分不可 理解的么?

总之,"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金钱、娇妻、子孙忘不了,而贾宝玉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了不受这个现实的束缚和压抑,他都毅然把这一切抛弃了。怎能不被世俗人视为不可理解的怪物呢?,